试论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

2015-05-30 16:27杨巧兰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任务教学任务初中信息技术

杨巧兰

【摘要】“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建构者——教师只是指导者和辅助者,学生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压缩教师讲授内容的时间,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任务教学

一、引言

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时间不长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呢?我在上课时尝试了“任务驱动”的方法,经实践证明此方法效果很好。

二、什么是“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究竟是什么呢?它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的小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根本的目的是让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如何设计“任务”

1.要考虑到学生原来的基础

例如:在有的小学计算机课正常开展,而有的学校并没有开展这门课,所以在升入初中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并不相同,譬如有的学生运用鼠标很熟练,有的学生对于鼠标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时候如果老师没有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而讲解一些需要运用鼠标来进行的操作,那以前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可能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学习效果一定不好,使他们对这门课失去了信心。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原有水平不相同,对基础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任务要求,使得原本熟练的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原来不熟练的通过在机器自带的附件——“扫雷”的练习中能够熟练使用鼠标。

2.要具有实践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应改为“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自己上机实践和听老师讲、看示范相比较,前一种要比后一种的效果好得多。

3.要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驱动”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比如,在讲解“回收站”时,我拿起预先准备好的一张纸,走向门口,把它扔进了废纸篓。这一突然的举动使得学生格外注意,接著我转向学生微笑着说:“同学们,刚才老师有一张纸不要了,就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那么在我们大家使用的计算机里如果有的内容不要的话,扔到哪儿去呢?”这时,有的同学就:“回收站!”我肯定了他的回答。接着问:“老师现在又觉得这纸有用,我可以把它从废纸篓里捡出来。那么,扔进回收站的东西可以捡回来吗?”在给学生思考两分钟后,我说:“也可以捡回来”。接下来先在计算机里创建文件夹,然后练习将新建的文件夹先删除,后还原。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增强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实例分析

学生上机实践过程中的实例讲解:

实例:在Word中讲解“图文混排——学制贺卡”这一节时,给学生的任务是:

1.提前布置让学生每人找一张节日时互赠的贺卡,上课时带过来。2.课堂上,让学生先欣赏一张教师制作好的贺卡,并给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说出这张贺卡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包括哪些色彩?3.观察一下自已手中的贺卡,把其中的图形分解成一个个的小图形,并且注意色彩搭配,试着自己在word 中制作贺卡。4.在每个学生制作好贺卡后,把他们制作好的作品让全班同学评析,哪个地方做的好,哪个地方还有欠缺。

在这个例子中,把贺卡上的图形进行分解,到底是正方形、圆形,还是其它的图形呢,这就是整合数学学科的内容;照着印制好的贺卡在Word中进行描绘,它需要一定的绘画技能,这整合了美术学科的内容。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在一起,已经在信息技术课程内部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有助于学生学好这几门功课,不单单是学好信息技术了。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任务式教学,就是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学科特有的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所学知识技能及时得到应用,并在应用中使知识得到及时印证、体会和巩固。同时又能使学生对没有理解的内容产生再认识的渴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五、“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局限

1.过多的“任务”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课堂45分钟内,约有50%的学生能够根据设计的小任务一步一步地做下去,而其他的同学可能有的在第1个任务,有的在第2个任务处碰到了问题,而导致停滞不前,使得学生在自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受到了挫伤,一次的挫伤使得这部分学生在以后的任务中失去自信而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任务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

以我所在学校为例,初一、初二信息技术课时安排是每周一节课(45分钟),在课堂上将一个内容细分而成的一个个的小任务未必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由于时间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这些完成任务的知识必然要延后到下一节课完成,一周以后的下一节课学生对上次上课时的任务已淡忘,这时候又要先复习旧知识,同样的内容学生做了两遍,已经失去了第一次操作时的新鲜感,虽然接下来是新内容,但学生自己已失去主动探索的兴趣。

总之,以上只是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在实践教学中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我们对任务驱动内涵的不断理解,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一定可以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势完善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 祝智庭

[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刘儒德

猜你喜欢
任务教学任务初中信息技术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微课”
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会计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明确“任务” 文中有“我”
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教会学生做人
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把握新课标 打造新课堂
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教学秘书在高职教学管理与实施中的作用及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