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律博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改革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而其中对中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日益提高,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要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新的教学理念势必要求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结合现代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现状;问题;改革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1. 中学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
数学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是一门枯燥、难以掌握的学科. 中学生的心智仍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地激发与引导. 在初始学习阶段,很多学生难以把握数学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数学公式的推导、运用难以深入掌握,面对新的问题找不到问题的关键点. 因此,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依赖教学不断地督促,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且难以持之以恒,这也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学最大的难点内容,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学数学学习的认知,使其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师应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没能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系统,问题的内在逻辑关联性更高. 这主要表现在教材单元之间的知识衔接,当学生没有完全消化已学课堂知识,便无法跟进教学的进度,导致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认知盲点都会导致学习的脱节,这也是为什么优生愈优,差生愈差的根本原因. 另外,如果学生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稳定的认知结构,在连续学习时没有良好的认知基础,逐渐的这些学生就会变成所谓的差生了,从此一蹶不振,想要继续学好中学数学课堂内容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 师资力量不足
在教学方面,中学数学课堂内容繁杂,每个教学重点内容需要反复地给学生讲解,并需要大量的习题测验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上教师本身的教研任务,使得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量不断加大. 而学校方面并未针对这一情况而加大师资力量建设,教师精力的有限决定了要求学生具备学习数学知识的自学能力,而这便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 学生自学能力的不足、教师教学精力的有限、学期教学任务的繁重牵制了中学数学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
二、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 注意提高学生对中学数学学习的认识,充分重视中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要做好中学数学教学,既要给学生上好“数学的重要性”这一课,让学生在学习的初期认识到学好数学应养成的个人行为习惯,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督促学生养成多记笔记、多做习题、多提问、多交流、提前预习、及时完成作业、善于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并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意识到学好数学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谁能坚持如一、善于自控、勤于思考便能徜徉于浩瀚的数学海洋之中.
2. 避免题海战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大量的数学习题训练虽然能巩固学会的已有知识体系,但这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这种训练方式往往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与数学教学所注重的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目标相背离. 要摆脱题海战术来带来的负面效果,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教师应通过对大量习题的推演、反复地做题对问题进行归类,对所运用的数学方法进行总结归纳,通过锻炼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能力让学生逐渐以数学的思想去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同时,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情商,让学生养成勤奋、乐观、坚忍不拔的精神,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行为能力的同步成长.
3. 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创设生活问题情境的内涵是指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巧妙地设置问题. 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是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需要,是素质教育“ 以学生为本”教学观的体现. 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的核心构想是:学习就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的. 让学生就教学内容形成问题,然后综合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而理解新知识,建构数学模型,再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创设包含着这类问题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和探索的积极性,并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阮阳,李森.中西教学方法研究的历史透视与现代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李方.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邵光华.数学教学方法改革20年的分析研究与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