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之陇东唢呐

2015-05-30 10:48赵志学王亚娟
北方音乐 2015年16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

赵志学 王亚娟

【摘要】在底蕴深厚的陇东地方音乐文化中,陇东唢呐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陇东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上千年来,陇东唢呐汲取黄土地的人文精华,在陇东这块深厚的黄土地上生生不息,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是最具民间艺术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深入探析了陇东唢呐厚重的历史基底、广泛的民间应用、组成结构、乐器分类、演奏方法以及曲牌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陇东唢呐;历史基底;民间应用;社会价值

引言

陇东屹立于黄河中上游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这里,是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生地,仰韶文化遗迹随处可见;这里,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周祖农耕文化在这里至今保存完整。诸多的文化遗迹与至今活跃的庆阳民俗文化,一并清晰地印证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片沉积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沃土上,陇东民间音乐正是其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而陇东唢呐则是这丰厚的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载体之一。

一、陇东唢呐的文化背景

(一)厚重的历史基底

庆阳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肇始的地位。我们可以追溯到周代,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吟咏现陇东境内先民生活的诗篇,例如收集在《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还有《大雅、公列》等,这些足以说明在周代陇东地区的民间音乐活动已初具规模。从当今一些学者对庆阳民间民俗文化的考证来看,自周以来,庆阳境内农耕文化、周文化的传承从未间断,并且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容纳了包括西域文化在内的许多游牧民族的文化。这其中,最具有地域特色的便是陇东唢呐。据史料记载金元时期唢呐由波斯民族传入我国,由波斯语Surna音译为唢呐。因此可以推断陇东唢呐是那个时期从波斯、阿拉伯一带经过丝绸之路传到陇东境内的。翻阅由明代韩鼎编纂,清乾隆二十六年庆阳知府赵本植修订的《庆阳府志》时,可看到书中已有关于陇东唢呐的记载。明代王圻的《三才图会》中也有“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民间多用之。”等关于陇东唢呐的描述,这里的“民间多用之”与《庆阳府志》中的民间婚丧仪程中对鼓吹乐的使用状况的描述是一致的。

(二)广泛的民间应用

陇东地区被誉为是具有最厚黄土层的陇东粮仓,这里独具特征的自然环境和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较之稳定的文化空间,则是孕育陇东唢呐这一内涵独特的乡土民间艺术的肥沃土壤。作为一种悠久而被在民间广泛使用的乐器,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一个符号。陇东唢呐独具特色的曲牌音乐体系、规模庞大的演奏群体、丰富广泛的民俗民间应用、浓郁的黄土文化风格、动听婉转的众多曲牌,使之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个独特一种。

陇东唢呐自金、元时期传入,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音乐形式的鼓吹乐,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比较完善,在民间喜丧事活动中被广泛运用,已成为百姓民间风俗礼仪中的用乐,因此,陇东唢呐在民间风俗仪式中被长期广泛的应用使得陇东唢呐又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在民间喜事的各项仪式例如娶人迎轿、拜堂开席等和丧葬活动的接宾、请灵、接官、迎纸火、奠祭等仪式中唢呐吹奏是不可缺少的。唢呐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仪式中运用不同的曲牌以适应不同的礼俗。 已形成了“礼从乐起,响动在先”的风俗习惯。 因而,陇东唢呐在庆阳民俗活动中承载和延续的民间音乐文化的功能更为突出。

经过数百年的演进与发展,陇东唢呐同时也活跃和充实了穷鄉僻壤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虽然不如以前活跃,但陇东白事(丧葬祭祀)礼仪活动中仍然必不可少,且总是乐手在前,鼓乐先起,具有极其珍贵的人文价值。

(三)清晰的发展轨迹

陇东唢呐在陇东地区有记载的历史有四百多年,它从清代开始逐步成熟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达到兴盛。“文革”期间在扫“四旧”中民俗文化被清除,唢呐也在这场文化波动中慢慢销声匿迹。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场文化波动被得以修正,由此各级文化部门开始修撰集成,开始了对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陇东唢呐因此重新得到复苏,从八十年代初至今陇东唢呐开始得以振兴和变革。

2006年5月,庆阳唢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此做出重大贡献的、当之无愧应该被提及的应该是原庆阳文化馆馆长——梁平正。梁先生与1944年生于甘肃庆阳,1962年毕业于甘肃平凉艺校。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甘肃曲艺家协会会员,曾任庆阳地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以及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陇东民间音乐研究会主任。他为陇东唢呐的发展、挖掘、收集、整理做了大量工作,贡献突出。曾参与《庆阳地区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庆阳分卷》,搜集整理大量的民间器乐作品,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有三十七首被收录,2001年由梁先生编著的《陇东唢呐曲精选》出版发行,2002年合作撰写的《陇东唢呐初探》,《陇东红白事民俗礼仪调查报告》在“甘肃民间文艺十年奖”荣获优秀奖,他既是为陇东民间音乐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音乐工作者,也是一位在陇东地区享有盛名的唢呐演奏家,国家级陇东唢呐传承人马自刚以及省级陇东唢呐传承人李海成等人均是梁老师的弟子。梁老先生带领其弟子经过十二年的时间改变了“一人一把唢呐,各吹各的调”的混乱场面,将过去使用的C调、升C调、B调、降B调的多种唢呐统一到木杆降B调唢呐上。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共存的, 从某一个层面来说也限制了陇东唢呐的多元化发展进程,木杆降B调唢呐的统一化削弱了C调、升C调、B调等唢呐的发展,因此木杆降B唢呐的统一规范虽实现了乐器规范化,演奏曲目统一化的目标,乐手们可以随意搭班,相互交流,提高了演奏技艺,但它带给陇东唢呐的局限性也是值得深思的。

二、陇东唢呐的特征

(一) 唢呐结构与演奏方式

陇东唢呐是在锥形木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的分布开,木管上端安置一个铜管,铜管上端再套一个苇制哨子,木管下面套装一个喇叭形铜质扩音器。音色高亢清脆响亮,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能在吹奏的时候能很好地控制气息,因此可吹出相对柔美的声音。经过改革的唢呐有高、中、低三种,有些还增加了音键,扩大了唢呐的音域。唢呐是由用芦苇制成的双簧哨、铜制成的蕊、木质圆锥体制成的杆子和喇叭形状的铜碗四部分组成,竖着吹奏,在规格上有大小之分。

唢呐是在民间运用的地区和范围最广泛的乐器之一,多用于合奏、独奏外,也时常为戏曲、歌舞等伴奏。唢呐从明朝传入陇东以后,就成为当地老百姓抒发感情、表达情绪、传承汉族乐曲的一种基本的乐器。在陇东地区的民音吹打乐或地方戏曲班舍中,唢呐则是经常被作为领奏乐器得以广泛使用。陇东唢呐声音响亮,音色粗犷,适合表现欢快、热闹、雄宏的乐曲和热烈奔放的场面,也可以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还可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声,用途较广泛,在民间大多用于庆祝节庆、红白喜事和戏剧演唱的伴奏等场面,常与各类打击乐配合。演奏风格大致分为南北两派。南派大部分用于吹奏戏曲曲牌或作戏曲伴奏。北派相对流传较广,演奏技法难度较高。

(二)唢呐班社与乐器组合

庆阳习惯被称之为陇东,所辖七县一区有人口260多万,在这七县一区都可以找到陇东唢呐的身影,民间的唢呐班社则遍布各县区乡镇,据政府相关部门普查统计,庆阳地区的从业人员大约有2480多人,唢呐班社大约有180多个,唢呐传承人有366人。这些服务于民间礼俗的唢呐班社,多为8人组成,两种组合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可随意调配。以两支唢呐为主奏,配以鼓、锣、铙钹、小擦为大件组合,也成“大件的”。以一支小唢呐为主奏,配以板胡、二胡、三弦、杨弦、自制土管子并铺之板鼓、牙子、小镲等打击乐为小件组合,也成“小件的”或“细乐”。

(三)音乐曲牌分类

陇东唢呐曲牌丰富多样、极具乡土地域特征并且有自己的分类体系,独具一格,特色鲜明。唢呐曲牌的曲式结构分为一部式、二部式、上下重叠式和各种自由式四种。它音乐中的和声主要体现在它的复调性的织体结构中,在陇东唢呐音乐中它的复调与织体主要体现在“平吹”和“挂吹”的相辅相成中。具相关部门普查得知陇东唢呐1200余首曲牌中,有496首入编《庆阳地区民间器乐曲集成》,按传播演变分类有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牌、由民歌演变而来的曲牌以及戏曲音乐发展而成的器乐曲。按功能可分为白事曲牌、红事曲牌以及通用曲牌这三类。传统曲牌是演变或继承而得来代表曲牌有:《山坡羊》《晴天歌》《小开门》《朝天子》《柳青》《终南山》《千荷叶》《相城歌》《担水》等;通用曲牌可用在红白事中代表作品有:《剪剪花》《楚调》《山坡羊》《宫调》等;红事曲牌代表作品主要有:《闹五更》《道春》《粉红莲》,还有最常用最经典的《地里兔》。白事曲牌代表作品有:《抱灵牌》《哭长城》《大祭灵》和基本每逢白事必吹奏的《雁落沙滩》。由于陇东唢呐所承载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音乐艺术,在我国民间音乐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方言体系”,2006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乐器分类

在陇东地区按地域和器乐演奏特点分类现有三个唢呐派系:首先是流行于环县、华池县北部乡镇的大杆唢呐,与陕北唢呐为统一派系,其低音迂回深沉,高音粗犷奔放,演奏技巧多样,表现力丰富。其次是流行于镇远县平泉、新城、新集、中原等部分乡镇的铜杆唢呐,因其主要部件为黄铜质地而得名。音色清晰有金属效果,但因音准难以把握,因此在现在的唢呐班社顾事中越来越少使用。再是以西峰区为中心,广泛流行于庆城、合水县、宁县、正宁县以及镇远等部分乡镇的木杆降B调唢呐,因其音色嘹亮纯净、细腻委婉、演奏技巧丰富。木杆降B调唢呐派系是陇东唢呐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陇东唢呐的另外一种分类是按其大小分类的,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唢呐流行于合水县一带,实属陕北唢呐派系,音区相对较低。中唢呐又叫笛唢呐,音域相对居中。小唢呐也被称为海笛,音域相对较高。

按唢呐的制作材料不同又可将陇东唢呐分为木杆唢呐、竹竿唢呐和铜杆唢呐。根据陇东俗语“铜头头,木杆杆,八个指头按眼眼、长的叫喇叭,短的叫笛呐,不长不短的叫唢呐”我们可以推断出木杆唢呐是陇东唢呐流行较多的一种,它的特点是音色嘹亮纯净、细腻委婉、演奏技法多种多样。

结语

综上所述,陇东唢呐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多元化民间艺术,在中国民间音乐的百花园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磨砺和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因素,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陇东音乐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重要载体之一,陇东唢呐的社会价值以及它的文化价值是影响深厚的。但现状学吹西洋乐器的人越来越多,学吹唢呐特别是陇东唢呐这些极具地方艺术气息的乐器的人少之又少,吹奏传统的曲牌的人就更是少见了,人们对其赏识程度也越来越淡薄,特别是一些难度强的、乐章性的大曲牌极少有人会演奏,我们费尽数年抢救回来的艺术珍品时刻都有复失的可能。这一乐种的传承还是令人担忧的,本文通过对陇东唢呐艺术极其音乐文化传承功能的探析,除了向读者分析且展示陇东唢呐的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外,更是希望陇东唢呐文化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不会被忘记,被遗失,作为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符号、作为陇东音乐文化的符号能生生不息的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庆阳市文化出版社,西峰区文化馆,庆阳唢呐艺术[M].兰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2.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3]张君仁.西北传统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4]李刚.庆阳婚丧唢呐艺术与音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梁平正.陇东唢呐曲精选.[M]庆阳:甘肃神庆阳地区群众艺术馆,2001.

[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7]刘勇.中国唢呐艺术考索.[J].中国音乐学,2000(2).

[8]马天彩.陇东唢呐(散文)[J].党的建设,1997(2).

[9]尚奋斗.陇东唢呐.[J].乐器,1984(2).

[10]杜亚雄.民族音乐学现存的问题及出路.[J].中国音乐学,1994(2).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
发掘数学文化资源 提升学生课堂情趣
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功
智能时代的“边缘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时代
浅淡如何加强学校图书管理工作
健美操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青年志愿者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