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童声合唱的发展历程

2015-05-30 10:48于蓬勃
北方音乐 2015年16期
关键词:童声合唱发展历程

【摘要】我国童声合唱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汉初期,沛中少儿120人合唱的《大风歌》可谓中国最早的童声合唱表演,但其形式应为不分声部的齐唱。分声部的合唱最早始于元代天主教士约翰·蒙德高维诺在大都组织的儿童唱诗班。最早的中国童声合唱作品则出现于民国时期,随着学堂乐歌对西方音乐的传播,李叔同、萧友梅等人创作了许多学生合唱曲。新中国成立至今,童声合唱事业走向了真正的繁荣。

【关键词】童声合唱;发展历程;儿童唱诗班

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均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童声合唱事业在全国各地获得了长足发展。本文对中国童声合唱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中国古代童声合唱的滥觞

从历史记载上来看,我国童声合唱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汉初期。《汉书·礼乐志》载:“初,高祖既定天下,过沛,与故人父老相乐,醉酒欢哀,作‘风起之诗,令沛中僮儿百二十人习而歌之。至孝惠时,以沛宫为原庙,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为员。文、景之间,礼官肄业而已。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1]汉高祖刘邦用他家乡沛地的音调创作了《大风歌》,即《汉书》所谓“风起之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并组织沛中儿童一百二十人一起合唱,高祖亲自击筑伴奏,甚至慷慨起舞。[2]这应该是有文字可查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童声合唱团。汉高祖兴之所至组成的童声合唱团显然是临时起意,具有业余性质,而汉武帝重建乐府后,“童男女七十人俱歌”则成为乐府这一宫廷音乐机构中的常规建制,显然这70人組成的童声合唱团已经是乐府中的专业合唱团体。

史籍中并未说明“相和歌之”的形式,不过根据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线性织体特点,可以推断汉代的童声合唱团其实是不分声部的集体歌唱形式。

二、中国古代儿童唱诗班的组建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传统音乐以单声部的线性织体为主,古代的声乐类型也比较单纯,基本以独唱为主,传统戏曲中还会出现对唱、帮腔、一领众和等歌唱形式。而分声部的合唱则是最早源自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音乐,并伴随着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不断发展而超越宗教性质,获得现代性的发展。在中国,分声部合唱艺术正是在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下,随着西方基督教音乐的传播、学堂乐歌的推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根据已知资料,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唐代初年。当时,有基督教东派教会聂斯脱利派教士来到唐都长安传教,时称“景教”,用于礼拜仪式的赞美诗音乐随之传入中国。不过,八世纪的西欧宗教音乐也是以单音音乐为特点,并未形成合唱。

到了元代,元世祖在位末年,中国和罗马教廷正式建立了联系。从此天主教获准在京城传播,兴建教堂,并开始有了中国儿童的唱诗班。1294年,罗马教皇派遣天主教士约翰·蒙德高维诺以教皇特使名义到达大都,得到元成宗铁穆耳接见。他获准在京城传教,于1298至1318年间先后兴建三座教堂,是为中国建有天主教教堂之始。约翰·蒙德高维诺陆续收养了40个当地儿童,年龄在7岁到11岁之间。他组织这些儿童的唱诗班,每周轮流在教堂服务。据《约翰·温特瑟尔编年史》所载一封德国修士发自中国的信札,约翰·孟德高维诺组织的唱诗班,歌声纯熟,可以十分协调地进行分部应答对唱。[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除宣传教义、传教布道外,还在中国开设了大量教会学校,如香港的马礼逊学堂、山东的登州文会馆、上海圣约翰书院、北京的汇文书院、上海的中西女墪等等。这些教会学校大都开设音乐课程,而且组建有儿童唱诗班。2004年8月,山东的音乐史学家孙继南先生在省档案馆找到了《文会馆志》,其中“文会馆唱歌选抄十篇”全部为五线谱记写的合唱歌曲作品,且多为二部、四部合唱。这是中国早期童声合唱的珍贵史料,但十首歌曲都是根据西方赞美诗曲调填词而成,尚无中国合唱音乐作品问世。

三、民国时期童声合唱的初步发展

清末民初,随着学堂乐歌从教会学校的狭小范围走向社会更广阔的天地,集体歌唱(齐唱)方式已逐渐为大众所熟悉和接受,并为真正的多声部合唱音乐的创作打下了基础。以李叔同创作的《春游》(三声部)、编写的《大中华》(混声四部)、《归燕》(四声部)、《采莲》(三声部)等为代表的一些合唱曲,迈出了中国合唱音乐创作历史性的第一步。

二十年代,萧友梅、邱望湘、沈秉廉等人,也为中小学的音乐课创作了一些合唱曲,例如《晚歌》(萧友梅,三声部)、《迎冬舞》(萧友梅,二声部)。上述这些合唱曲主要是为中小学音乐课而作,它的创作受到演唱群体以及歌词的影响(主要是较为文雅的旧体诗歌词),呈现出优美流畅、和谐高雅的童声合唱艺术风格。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汇聚为一个中心,即抗日救亡。在专业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共同促进下,合唱创作有了量的增长、质的提高,以黄自、冼星海、贺绿汀、郑律成等为代表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合唱作品。多数以抗日救亡为主要题材,主要用于群众歌咏活动。这些作品大多以二部合唱为主,形式简短、节奏明快、旋律爽朗,便于在歌咏活动中传播,例如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但这个阶段的童声合唱在时代环境的影响下并未获得新的发展。

四、建国后童声合唱事业的繁荣发展

我国童声合唱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在新中国诞生以后。1951年7月,我国历史上第一支高水平的校外课余童声合唱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广播合唱团成立。由那时起,我国的童声合唱事业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已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

许多优秀的童声合唱作品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乔羽词,刘炽曲)、《我们的田野>(管桦词,张文纲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金哲词,董希哲嗡)、《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李幼容词,寄明曲)、《歌声与微笑》(王健词,谷建芬曲)等,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而且也给无数的成年人带来高雅、纯洁的艺术享受和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目前,在全国众多的初中和小学里,童声合唱团已相当普遍地建立起来并开展活动。在许多大、中城市早已出现了由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的、由专业指挥和教师指导的高水平的校外童声合唱团。他们用课余时间常年坚持活动。各地教育、文化部门定期举办的中、小学合唱节、合唱比赛等活动为童声合唱艺术的普及、交流与提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些优秀的童声合唱团已经多次走出国门,积极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为加强中外童声合唱艺术的相互了解、学习,为弘扬、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82.

[2](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卷八)[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80.

[3]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61.

作者简介:于蓬勃(1974—),男,鲁东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鲁东大学学科教学(音乐)专业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童声合唱发展历程
以美妙的童声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浅谈童声合唱队的组织与训练
从“合”到“和”:奏响童声合唱的天籁之音
浅谈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方法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