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朦
【摘要】《搭凉棚》是一首环太湖地区的民歌,它直接取材于民间,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本文从曲式结构、歌词构成等几个方面,剖析了这首歌曲的意义和内涵,也给我们如何继续传承和创作环太湖的民歌,做出了一点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环太湖民歌 ;搭凉棚
一、前言
《搭凉棚》是一首流传于环太湖地区的民歌,太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地处江苏南部地区,地处苏州西面,无锡和常州南面。太湖附近,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鱼米之乡。从“鱼米之乡”这四个字就能看出,当地人民依水而居,劳动以捕鱼和种植水稻为生,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都和这里的水有密切关系。就连当地方言言的产生,也和这些地理因素密不可分,并且由于该地区的民歌大多是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为主,因此方言在这些民歌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地方言的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多种声调,因此听上去会有一种婉转柔和富有歌唱性的感觉,构成了当地民歌的独特风格。
二、民歌《搭凉棚》的结构分析和旋律特点
这首环太湖地区的民歌是一首五声音阶的情歌,主要是分节歌的体裁,即一段曲调配上四段不同的歌词。
这首歌是首羽调式的民歌,整首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乐段:
不带再现对比型单二:
可见,这并不是一首方整形的单二乐段的民歌,这一点就体现了环太湖地区民歌在音乐形式上的自由性。
环太湖地区民歌大多是我国苏南劳动人民在平时的生活中即兴的、用来抒发情感的音乐,大部分环太湖地区民歌最初的创作者们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不可能专门学习研究西方的作曲技法,并且每一首民歌都是在时光的流逝中不断的经过各时代的劳动人民不断的加工改造,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民歌,因此每首环太湖地区民歌都有其特别的性质比较模糊的结构形式,这也是环太湖地区民歌的魅力所在。
请看下列谱例:
例1
第一个乐段(1-10)的调式为五声音阶,旋律以三度以内的级进为主,音域在七度之内,旋律婉转细腻,优美动听。这一段的1-3小节中多使用均匀的节奏,方整的节奏型使得强弱关系规律化,但在第4小节出现了切分节奏,打破了原有的强弱规律,使得强拍的重心后移,强调主音A以及羽调式,旋律整体上行,推动情绪的高涨;扩充的两小节(5-6小节)停在了一个两拍的上支柱音E上,从第四小节切分音的最后一个C音开始第二句,弱起,打破了强弱规律,旋律为迂回的前进方式,不再给人以顿挫的感觉,而是流畅的圆润的旋律进行。这一段的歌词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衬词,相比1-4小节更加注重抒情性。
随后紧接第二乐句,旋律是截取了第一乐句的头尾拼贴而成,跳跃的衬词增添了风趣而又欢快的感觉。从谱面上看,这几个小节是1-6小节的变化重复,减去了第2小节的内容,与之前的1-6小节形成相互呼应的关系。这个扩充乐段的出现可以看出歌者意犹未尽的欢乐情感,在听者看来,似乎像是在路上偶遇了朋友相互打招呼,一个人说:“今天的天气好晴朗。”,另一个人附和:“是呀是呀,好晴朗。”。乐句的扩充不仅仅改变了乐句的结构,而且丰富了音乐的形象,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起到了推动音乐发展的作用①。如果去掉第二个乐句,那么之前的1-6小节的单乐段就会让人感觉十分的不完善,也无法表达歌者内心丰富的情感。
第二个乐段(11-22小节)中的旋律的骨干音同样以三度级进为主,但出现了几处四度的进行,B乐段开头的,B乐段中间位置的以及结尾的,这几个四度音程,先拉高情绪再落下来,形成有规律的起伏,体现情绪波动,抒发歌者的情感;这些都是为了B段开头的高潮做准备:。和第一段相比音域稍显宽旷高昂,它们的出现是为了推动乐思的发展,丰富音乐形象,整个第二乐段总体上还是呈现曲折、婉转、细腻,五声音阶,富有歌唱性的旋律特征。
在乐段B中 ,旋律总体呈现迂回式的下行的特点,和a乐段形成对比,节奏型相比1-4小节更加多元化,出现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音符等,在这些比较丰富的节奏型使得音乐整体听上去动力感不再很强,而是变得圆润,生动,活泼了起来。
B段和B段是同头异尾的关系,开头稍有变化,结尾的终止式是完全一样的感觉好像是歌者唱完了之后觉得还意犹未尽,又对原来的单乐段进行了补充,丰富了歌曲的思想感情,使得整首歌曲更加完整。
这首吴歌的结构非常短小精致,主要的乐思想内容只体现在两个乐句中,不断的予以变化重复,有的时候是歌词与旋律的安排稍做变化,如A段的开头这里的歌词“里”占据以八分音符为平均律动的E音和G音;而到了a句的开头第一小节,用口语化的衬词“仔格”二字分别安排在和a句开头相同E音和G音上,在听觉上完全没有重复单调的感觉,反而加强了旋律的表现力,丰富了音乐语言。虽然民歌《搭凉棚》以五声音阶为主,但是灵活多变,只稍稍做一点改变,在听觉上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一点也不会觉得的冗长与累赘,这正体现了我国苏南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民歌《搭凉棚》歌词的方言音韵及特点
(一)方言对歌曲的影响
《搭凉棚》是苏州地区的民歌,而苏州方言作為民歌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对这首歌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民歌音乐曲调的特点和方言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吴语中以苏州话最为代表。现代苏州方言有27个声母,43个韵母,7个声调,这个声韵调系统也是吴语的一般情况。并且,在吴语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例如“ch”和“c”;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例如“l”和“n”;并且由于苏南人说话发音比较靠前的缘故,常常尖音和团音不分,例如“ji”和“qi”。更复杂的是,在吴语言中有七八个声调,吴语就平时听来,也是婉转曲折,轻快细腻,就像唱歌一样。这一点对苏州民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以第一段的歌词为例:
春季里螳螂叫船游春(仔格)坊哎,
噫啥噜噜来,
噜噜仔格啥来意啥噜噜来,
蜻蜓哥摇橹,蜢蚱把船撑啊,哈哈哪噫乒乓,乒乓仔乒乓搭凉啊棚啊,越搭么越风凉。
在这段歌词中,苏州话的发音和普通话完全不同,例如“橹”念做“laou”,相比普通话中间多了一个“ao”的发音,“螳螂”念做“dang lang”,“船”念做“cen”, “坊”念做“sang”.拿“螳螂”(dang lang)为例,用普通话发音的时候这两个字的重音基本一致,音调均为第二声。然而在吴语中,“螳”在有的吴语地区发的是“dang”第三声,由此可见这两个字的读音明显要曲折很多。
衬词也十分具有吴地特色。“啥”发“sa”的音,“噜”发“luo”的音,带入歌曲中别有一番风味,而歌词“越搭么越风凉”中,“么”发“ma”的音,近乎口语的表达更是显示出了浓浓的吴地风格。
由此可见,吴语中复杂的音调对旋律的进行也是有着一定影响的,由于环太太湖地区的民歌大多都是当地的劳动人民在平时的生活和劳动中有感而发的,他们不可能像专业的作曲家一样根据西方的音乐理论和音程关系来创作歌曲,他们把平时说的话稍微改编一下,字的音调上再稍作夸张的表现,因此曲调与字的发音很像,曲调跟随字的发音来确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腔随字走”。
(二)歌词的特点
这首民歌的歌词十分的有意思,歌曲中很多歌词都为衬词。衬词是民歌歌词中的一个特色。衬词是在歌词中的拟声词语气词等,从字面上看与有意义的歌词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当把衬词和完整的歌词带入到民歌的音乐中去时,就起到了烘托气氛,进一步加强情感的作用。在这首环太湖地区民歌《搭凉棚》中,衬词让我们听出了歌者欢快风趣的心情。
《搭凉棚》这首民歌的歌词通过叙事和对景物描写的方式,诉说了一对年轻男女在一年的四季里相互认识到相爱的故事。这些词曲并茂的情歌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淳朴、真挚、健康的爱情生活以及他们对爱情幸福的向往和炽烈追求。
还是以第一句歌词为例:
春季里螳螂叫船游春(仔格)坊哎,
噫啥噜噜来,
噜噜仔格啥来意啥噜噜来。
在这首环太湖地区的民歌里,用具体意思的歌词描写景物或叙事,“春季里螳螂叫船游春(仔格)坊哎”,描写的是春天里江南的浪漫景色,而情感的表达都寄托在了无实际意义的有着吴地方言特色的衬词中。如果脱离了民歌的曲调单独的看这些衬词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把这些拟声词、语气词组成的衬词放入曲调中去时,就寓情于景起来了。衬词烘托了情感,加强了语气,使音乐瞬间生动形象了起来。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我国苏南地区的劳动人民质朴,善良,含蓄,委婉的特点,就像江南的水一样,晶莹剔透,曲折婉转,因此《搭凉棚》这首民歌的旋律曲调特征,和当地的地理因素以及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是有密切联系的。
“蜻蜓哥摇橹,蜢蚱把船撑啊”这句歌词也很有意思,几个字就把春日里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给生动描绘出来,“摇橹”这个词也充满了浓浓的江南气息。之前就已经说过,环太湖地区的人民的劳作以捕鱼和种植水稻为主,“橹”作为一种特色的水上工具,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再加上这里的“橹”字在吴语中发“laou”的读音,生动的刻画了江南劳动人民的水上生活,丰富了音乐形象,加强了音乐情感。
尾声的歌词:“乒乓仔乒乓搭凉啊棚啊,越搭么越风凉”。
这首民歌的名字叫作《搭凉棚》,但是我们回头看看之前的歌词就不难发现,不管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歌词,前1-16小节中的歌词都与“搭凉棚”这件事情完全没有关系,但是当我们唱到了这个尾声,才能发现原来歌者并非把两件不相干的事情拼凑在了一起,而是把想要表达的情感藏在了描写景色事物的歌词中,寓情于景,表达了我国苏南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炽烈追求与美好向往。
四、民歌《搭凉棚》的创作利用及传播特点
环太湖地区的民歌《搭凉棚》短小精致,优美动听,题材贴近生活,深刻的反映了我国苏南地区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和思想感情,是我们珍贵的艺术财富。要想创作出好的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就要从民歌中汲取养分。环太湖地区的民歌虽然是一种口头的即兴的音乐形式,但是我们的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它。如果不学会继承发展它,一味的追求西方的音乐,最终只能创作出空洞苍白的音乐。
《搭凉棚》歌词的描写多口语化,常常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词虽多,却不觉得累赘,相反却是表达歌者情感的途径,充满了浓浓的吴地特色,表达了当地人民乐观积极的生活心态。这些大量衬词的运用,不但没有使歌曲头重脚轻,反而烘托了气氛,加强了情感。
这首民歌的旋律多为级进,曲折婉转,就如同江南的水一样富有流动性,曲调以五声音节为主。精致的乐思,如和等,还有短小的动机,如和,它们都充满了浓浓的吴地特色。通过不断的变化重复相同的内容,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A段中旋律的起伏并不是很大,但是已经开始为下文的高潮做了铺垫,到了B段时,超越三度的音程开始在旋律中适时出现,造成旋律的波動,在B段的开始迎来高潮。这些都可以给我们创作和继承环太湖地区民歌带来启示。
环太湖地区民歌传统的传播方式的优点就是歌唱者可以做很多次的再创作,并且能在再创作的过程中加工改造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歌曲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贴近生活。环太湖地区的民歌原本就是劳动人民即兴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演唱形式,就像这首《搭凉棚》正是通过这种口口相传,不断完善提高的方式,才会以它优美动人的旋律打动今天的我们。
注释:
①韩冰,黄铁成著.信阳民歌音乐结构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