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现代钢琴音乐述评

2015-05-30 10:48程多佳
北方音乐 2015年16期
关键词:述评二十世纪音乐

程多佳

【摘要】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变迁最快的时代。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整个人类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也随之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作为反映人们生活的钢琴艺术,也毫不例外地出现了一个与过去迥然不同的局面,钢琴这一门古老的弹奏乐器,在现代作品中已不是一件令人十分满意的音乐工具了。本文将对二十世纪现代钢琴音乐进行评述。

【关键词】二十世纪; 现代钢琴;音乐;述评

钢琴作品最早出自于1770年,从那时期迄今已有二百来年。他的潜力也已挖掘殆尽,因此现代钢琴作曲家也难以作更多的改进,然而他们依然去追求那种原本不属于钢琴的声音,他们在钢琴里放进了铁钉、橡胶、木块、以及其他东西来“增设”钢琴的声音,总之想让原有钢琴的声音变得异常。他们热衷于琴声的高音区,或低音区两端的音色。这些声音组合在一起不是很优美动听,但他们追求的是奇异的声音,至于悦耳动听就显得不那么重要的了。

现代钢琴家他们总喜欢在琴上弹奏出一种极高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像大风吹刮电线的呼啸声,令人听了毛骨悚然,有的声音听起来就好似码头上的船只抛锚时钢绳拉的声音,还有些声音就如火车在铁锈的钢轨上跑动的声音,还有一些用机械或弓在琴弦上摩擦,或在拉紧的皮上锤击、这些都要比敲打钢琴更容易发出噪音,但钢琴与机械或乐队的能力相比,所发出的力量要弱的很多、音高也微不足道。但表现技巧却很难,这对聆听者的欣赏条件未免要求太高,曲体无调性,不协和弦、十二音音乐、微分音音乐再加上电子音乐等,这一切都要求有高深的音乐知识及素养才能“理解”和“接受”。与过去可以运用感官的直觉、情绪的交流,便能欣赏音乐的情况相差实在太远。

在現代钢琴音乐中有一类作品非常突出、它缺少统一的音乐风格,用我们现在的目光来审视,去看待十九世纪几位重量级的作曲家,他们显然有着共同的浪漫主义的特点:和声语言体系前后一致,音乐语汇很容易辨别,而二十世纪的主要音乐流向则分为几个不同的潮流,他们的音乐风格以及写作技巧也各有不同。

一些美国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曾试图将不同的流派进行分类,但由于对当前的作品状况了解得还不够清楚,因此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在众多的作曲家中创作大量的各式各样的钢琴作品中,能流传的佳作也许只有可数六位作曲家的作品了。在这些创作的作品中,创作技能和语汇已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而且作曲者在创作过程中,也没有要流露的言语。潘德累斯基在他的作品《罗加斯受难曲》中运用了大量的二十世纪创作技巧,但就这一部如此美妙的作品,创作技巧也已被人们忽略,仅有效果才突出为重要部分。

现代作曲家虽然在创作技巧上略有不同,但是在某一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他们将音乐旋律搁在一边,认为这种创作手法、这样的作品应留给“通俗”作曲家们去创作,而他们的作品应该在音色上给以人的耳朵刺激,声音不协和、不柔和,而且宁可乐句支离破碎、没句读、不通顺、不流畅作为突出点。他们的创作原则对乐句的流畅、旋律的优美并不感兴趣,作品也无须有规律的节奏和起伏,甚至在创作中,尽量用一些人们无法听出,或猜出的调性,他们的作品不喜欢流畅的陈述,也不喜欢感情的流露和宣泄。

这些作品和十九世纪的作品所要求的创作特征完全不相同。十九世纪的作品旋律是主要部分、其次在节奏上也是比较温和。对于十九世纪的钢琴作品一直受到众多钢琴家和钢琴爱好者的喜欢,许多人至今还在弹奏这些作品。从前,钢琴演奏家在演出时只弹奏当代作品,而现在,钢琴家能接受作品的范围太窄,往往一个作曲家同时也就是作品的表演者。

现代钢琴音乐,它不像用来供众人欣赏的,倒成了人们智力训练的玩具了。他们的作品同时也受到同行的批评,认为这些作品不合时代潮流,作品的形式,语汇及思想、追求新潮流实在太强烈,求变的速度也太快,意识方面太偏重于理性,对于一直习惯从音乐中获得情绪上美感共鸣的听众来说根本就无法适应,他们的出现不是用来供人享受的,而仿佛是用来折磨人的。如果这些作品还有市场或有人去聆听,那是因为它仅仅是作为一种时髦或哗众取宠。由于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和发展,人们已经失去了对周围世界美妙感觉,变得越来越追求实际,在这种情况下,现代音乐忠实地表达了对生活周围所发一切而对等任何事物的淡漠和无情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二十世纪来,在众多现代作品的曲家作中,有些作曲家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中一些作品也已成为了里程碑。

阿尔本·贝尔格作品1号奏鸣曲,作曲家在创作中星罗棋布的半音和全音列现象随心所欲地使用,他的这一种创作技法的目的是为了互解调性的本质,并指出了这种技法即与传统的调性创作手法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又与序列音乐的绝对无调性的创作技法有着不同的差异,它是一种自由无调性音乐的创作手法。作为第一首无调整性作品,今天还在音乐厅上演出,它绝不是一首“冷淡”的作品,但是有二十世纪初维也纳作品所具有的典型性毛病。它形式上虽然不是很严谨,缺乏对比,但它还是一首值得去关注的作品。

勋柏格与其门生威柏恩和贝格尔一起形成了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祖,作品创作后期渐倾向于无调性,他抛弃了音乐的调性,代之以半音音阶风格十二音体系,从而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音乐理论。作品(OP·25)中采用了各种不同音程,在音响的谐和与不谐和之间自由转换;调性一直在与背离间自由地显现;和音构造出三度和四度之间自由的变化等,他的这首作品采纳了十八世纪舞曲形式来命名乐章标题,但从结果来看复古又适得其反。作为一个音乐家而言,勋伯格的才艺是过人的,无论他选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创作,他心中的音乐一定会焕发出辉煌。

作曲家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复杂、紧迫的节奏及不协和和弦。乐曲中几乎听不到旋律,只有一些不规则的强烈节奏、不时变换拍子,频繁地交替节拍和复杂节奏。在和声中使用了变化多端的和弦以至产生模糊嘈杂的效果。在整个作品中,作为古典音乐重要表现手段之一的旋律被隐到了次要地位,代之以刺激性的和声和复杂的节奏。

巴托克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是他唯一的一部奏鸣曲,也是他篇幅最长的一部。同时也是一部热情奔放的敲击轰响的作品。巴托克演奏技能非常高超,而在演奏这部作品的钢琴家一开始都能感觉到刺激;但过后总感觉到有些不舒服。慢乐章从重复一个单音开始、#G-#A-B,在音程关系上右手#G-#A-B是大二度加上一个小二度,左手#G-#A-B是小二度加上一个大二度,音乐充满了无穷紧张度和强烈的动力,表现了一种原始、粗犷的状态,加上手法高超的和声处理和节奏上的安排制造出一种杀气腾腾的音响效果。巴托克的另一首钢琴作品是第三钢琴协奏曲,这实际上是他最后一部作品,他逝世前还剩若干小节未完成,是他的朋友赛利帮他补全的,这部作品民族音乐素材在他的手中得到了改进与发展,他们即不是简单地维持原始状态,也不是被以猎奇的心里肢解,以致歪曲了他们的原始面目,他把创作出发点立足于民族音乐,并尽力设法与高度的专业作曲技巧相结合。

斯托克豪逊在它的作品中,把所有的音乐组成部分如“音符”中的高音、高强、音色、持续时间等均分开构筑,不像以前的形式,让它们服从一个主旨,而是重新以一种新的方式将他们重新结合在一起,甚至用数学的方法。他跳出了勛柏克创立的十二音体系束缚这重要一步 ,适应了战后全新音乐美学的要求,这在他的创作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在他的作品《接触》KONTAKE中,他把各种电子音响与钢琴和一些打击乐器的声音混在一起,并通过麦克风、滤波器、调音器等仪器的作用,使音响一会被加强、一会被减弱或改变,从而产生了极端的音响结构。斯托克豪森、在当今音乐界仍处于重要地位,他的创作观念和音乐作品依然被很多人看作当代艺术,他把世界音乐混合起来的手法,无疑为近几十年里涌现的音乐实践打下了基础。

约翰·凯奇是偶然音乐作曲家早期代表人物。他在创新理念上打破了传统作曲技法,用一系列他本人也无法预料的音乐效果创作了若干作品。他在钢琴中放进铁钉、金属器物、木料等来创造新的音色、让钢琴发出近乎打击乐的声音,从而取得了令人意外的效果。同时他想出了奇妙的“空间节奏”音乐理念。其代表作《4分33秒》作品在无声中,清空了节奏、结构、坦然地流出自然的发声音,在空的结构框架内所有的声音,包括无声、都可以成为音乐。他的即兴音乐,更能体现创作的随意性,他让演奏者自己选择如何去演绎作品,可以摆脱乐曲的创作规则,想怎样弹奏都行,以至尽情诠释作品,在二十世纪中期,他的即兴音乐受到世人关注而广受欢迎。

二十世纪的传统作曲家虽然扎根于十九世纪的进程中,在他们创作的后期音乐作品中也显示和预示了新的创作理念、如克里亚宾、玛尼赫玛尼诺夫、巴克斯、德彪西和拉威尔等人。然而并非如此,像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人同时正处于二十世纪音乐情感枯竭的危机中。

就古典钢琴音乐而言,它跨越的时代达几百年,而真正的“现代钢琴曲”,有许多却是创作于二十世纪之初,古典主义钢琴音乐不是那么重于形式,而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重于情感;但现代钢琴音乐却将古典音乐形式砸得粉碎,对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感又弃之如遗。现代钢琴音乐在追求新的形式,去寻找新的音乐词汇,探索前所未有的音乐世界,从而进入到纯理性的领域,而在表达情感方面,它又冷漠而又重理性。作曲家们所表现的绝对的主观,而放弃了传统引发情感的表现手法,作品表现的仅是他们个人的内心世界,这种纯粹的自我表现,也即是二十世纪个人主义高涨的具体心态的表现。然而今天,在音乐厅演奏的曲目中,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依然占了极大的比重,而近代作品虽然经常也出现在舞台上,然而它所占的分量却少之再少,通常是一鳞半爪的出现,很少有大规模纯粹的近代作品演奏会出现了。

参考文献

[1]周薇著.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苏)Г.涅高兹著,汪启璋,吴佩华译.论钢琴表演艺术[M].音乐出版社,1963.

[3]姜仁武.20世纪钢琴作曲家及其作品[J].艺术百家,2008(S1).

[4]崔晓岚.从音高到音响——略论20世纪的钢琴音乐创作[J]. 音乐创作,2008(02).

[5]蔡俊超.20世纪西方钢琴音乐的发展[J].艺术百家,2003(04).

猜你喜欢
述评二十世纪音乐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音乐
《中国的一日》所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日常生活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