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汉聪
“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在高中数学课中,恰当、合理的变式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夯实“双基”、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可谓一举多得.高中数学的“变式教学”可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
一、概念变式
概念变式关注高中数学学习对象静态的、整体的、相对稳定的内涵与外延特征.高中数学概念变式可细分为概念引入变式、概念辨析变式、和概念巩固变式三种.
(一)概念引入变式
概念引入变式主要将概念还原到客观实际(如实例、模型、题组等)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变式移植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实际问题数学化,达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
案例1在指数函数概念教学时,可以进行这样变式教学:
(1)提出问题:我有一张白纸,把它撕成两半,将它们重叠后再撕一次,重叠后再撕一次……那么撕扯4次后把所有的纸重叠放置有多少层?8次呢?16次呢?
(2)若一张纸厚0.1毫米,那么撕纸16次后把所有的纸重叠放置有多高?有一人高吗?若撕掉20次呢?
(3)你能建立起“纸的张数y与撕纸的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生活中就存在这样一类函数(如y=2x),从而给出指数函数的概念.
通过这样一组由特殊到一般的变式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激发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二)概念辨析变式
概念辨析变式主要是在引进概念后,针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辨析型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达到明确概念本质,深化概念理解的目的.
案例2在引入奇偶函数定义后,为让学生透彻理解定义,掌握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搞清楚“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等有关问题,可利用辨析型变式设计下列变式题组织学生讨论.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①f(x)=x,x∈[-1,1),②f(x)=(x+1)x2x+1.
对于变式①学生容易得出是非奇非偶,而对于变式②学生易错解为:∵f(-x)=f(x),∴f(x)为偶函数.
事实上,要先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再将函数进行化简后判断奇偶性.
正确解法:由x-1≠0得x≠1(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f(x)为非奇非偶函数.
这组变式题,通过引发学生头脑中固有思维模式的冲突,使学生加深了对“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必要性的理解.
(三)概念巩固变式
概念巩固变式主要是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交流中所反馈的信息,精心选编题目,构建变式训练题组,让学生在解答、变式、探索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促进认知结构的内化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案例3探究抛物线定义后可设计下面三个变式练习,检查对抛物线定义的掌握程度.
变式1: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M(2,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4,则p=,m=.
变式2:动点M到直线x+5=0的距离减去它到点P(2,0)的距离所得的差为3,判断点M的轨迹.
变式3:已知抛物线x2=4y,点M是抛物线上的动点,点P的坐标为(5,3),则点M到点P的距离与点M到x轴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是.
对于变式1、2,利用定义学生很快解出,而对于变式3,应该会部分同学没有头绪,不知从何下手.其实M点到x轴的距离相当于M点到定直线的距离,这里的定直线不是准线,不能直接用定义.但如果考虑M到P的距离与M到准线的距离和然后再减去1,由抛物线定义知,P到准线的距离与M到焦点的距离相等,连接焦点与点P,与抛物线的交点就是M,MP的距离减去l就是所求的最小值.
对于这组变式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问题的化归思想.这种概念巩固变式在课后作业和测试的反馈中体现,有举一反三之功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能力.
二、过程变式
过程变式关注的是学习对象动态的、内在的、层次性递进的过程.通过过程性变式,能帮助学生形成不同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或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条件变式
在学习定理公式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变式教学可以明确公式定理的条件,结论和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关键之处,让学生深入理解定理公式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正确演算能力.
(二)结论变式
對命题的结论做恰当的合理的变化,而条件不变得到新的命题.
变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变式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和信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