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苗玲
【摘要】无理数是初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以无理数的教学为例,通过四个教学片段,探索怎样进行HPM视角下无理数的教学,希望这个探索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案例,将数学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关键词】HPM;无理数;教学
一、无理数历史及HPM简介
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提出了一个理论:万物皆数,即我们所知道的一切事物都归结为整数或者整数比;即任何两条给定的线段,都能找到作为单位线段的第三线段,可把给定的两条线段划分为整数段,这样的两条线段称为可公度量.反之称为不可公度量.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数学界的权威,这个理论在全世界都受到了推崇,但这个学派的一个门徒希伯索斯,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x2=2,那么x的值既不是分数也不是整数.后来,其学派发现并不是任何线段都可公度,并用反证法证明了1与2不能公度.这个发现否定了其学派万物皆数的信条,他们试图封锁这一发现,然而希伯索斯早已将这个发现偷偷传播出去.为此,他被围捕并投进了大海,献出了生命.很快,人们就发现了除2以外的其他一些无理数,古希腊的数学信仰的基础也因此而被动摇啦,被称为第一次数学危机.这一危机由欧多克重新定义比例论而得到暂时的缓解.人们一直认为这种数是不可理喻的数,直到19世纪后期,康托尔、戴德金等数学家为无理数建立了坚实的逻辑基础,伴随着数学分析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才认同无理数.HPM指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关系,是(HistoryandPedagogyofMathematics)的简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学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基于数学史的教学设计、关于相似性的实证研究和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二、HPM视角下无理数的教学片段
通过介绍无理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经历无理数从发现到发展的历史,将其研究的方法、内容重构并应用实际的教学,体会数学史及文化的魅力.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折纸活动:拿出边长为2cm的正方形纸片,按图所示的方式折.阴影部分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多少?通过折纸发现小阴影正方形的面积为2cm2,边长为2.那2究竟是什么数呢?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伯索斯也是这样,发现了无理数.中国最早记录无理数的发现的《九章算术》在“少广”章中的“开方术”中给出了开平方的算法;开方不尽的数叫做“面”.情境中的边长,在《九章算术》中可以称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为2“面”.
第二环节:无理数的探索
探索1:2有多大,有哪些与众不同呢?
方法1:估数法:12=1,(2)2=2,22=4;可以看出1<2<2.方法2:试数逐渐逼近法.计算器计算:1.4,1.41,1414,1.41421…的平方大小,2根据更接近哪个呢?2=1.414213562;1.4142135622=1.999999999.1.41423562不是2的算术平方根,计算器算错了吗?
想一想:计算器只显示8位数位,不是全部数据,只是一个近似值.对比有理数的概念,给出无理数的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无理数的定义,是史托尔茨在《一般算术教程》中证明的.现在,我们也是这样定义无理数的.方法2的理论源于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的开方术时提出的求微数,即用十进分数求无理数近似值的方法.
探索2:无理数特征的探索
12,4.878787…,9π+2,67,6,0.23030030003(两个3之间依次多1个0),7,-12这些都是无理数吗?总结无理数的特征:1.开不尽方的数;2.圆周率π及一些含有π的数;3.有一定的规律,但不循环的无限小数.4.无理数也有正负之分.此种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环节:拓展深化-探索无理数的真实存在性
有理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对应的点,那无理数如2,3等能否在数轴上找到相对应的点并数轴上表示呢?借助尺规作图,演示2,3,5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动手操作,体会数形结合的魅力.
第四环节:提炼思想-课后探究
参照课程标准设计如下习题,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无理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