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五读教学法”

2015-05-30 13:17方小庆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读准句读字音

方小庆

【摘要】诵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方法,文言文的诵读教学是有一定要层次性的,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五读一以贯之,每读明要求”。初读,读准字音有印象,再读,读准句读扫障碍,三读,读懂大意理思路,四读,读出主旨品感情,五读,读出韵味显个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诵读在文言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层次性

诵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古人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在现代教育中,却或多或少被忽视。文言文的诵读教学应是但如何诵读才能达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笔者以为,文言文的诵读教学是有一定要层次性的,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五读一以贯之,每读明要求”。初读,读准字音有印象,再读,读准句读扫障碍,三读,读懂大意理思路,四读,读出主旨品感情,五读,读出韵味显个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诵读在文言教学中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详细探讨文言文诵读教学的“五读教学法”。

一、初读,读准字音有印象

把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職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自由朗读,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纠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养成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可由教师范读全文或播放朗读录音。

光读准字音还不行,在这个环节中,还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印象,这实际上就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即在文本信息的获取过程中,首先形成一个大致的或者零散的感觉。初步感知的内容是表面的、浅层次的、不求甚解的,甚至是各不相同和难于言表的,但初步感知强调第一印象,是深入堂奥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二、再读,读准句读扫障碍

这里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读准句读,二是要扫清文字障碍。

诵读要以所学材料的初步理解为基础,而理解的前提则是读清句读,也就是要正确断句把握停顿。句读知与不知,直接影响着词义句意的理解。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而要读准句读,就必须先弄清句中各个词语的含义,特别是关键词语的含义,以扫清阅读障碍。比如“今齐地方千里”“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我曾听到很多学生在初读的时候是这样断句的:

今/齐/地方/千里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显然,学生没有理解“地方”“也”在该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是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去处理的,结果当然出错了,进而影响了对该句文意的理解。

三、三读,读懂大意理思路

学习文言文只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层次,才能很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而梳理文章层次也是一种重要的文言阅读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除了要学习一些文言文行文的篇章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则是诵读,从语气和语意中去探寻文章内容的走向和作者行文的匠心,把握文章的脉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示范诵读十分重要,可以这样说,一次成功的范读就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当然,有条件的,也可播放名家示范诵读录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把握文章的线索、思路就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应的,思路清晰了,再让学生去品读,对理解全文的主旨及背诵都会起到大的促进作用。

四、四读,读出主旨品感情

读出主旨品感情,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把握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传达。“言为心声”,一部好的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自然景物的热爱、对劳动生活的向往有及作者辞官归隐的决心,在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语言作为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声读出来总是带有语气的,词语的色彩、句子的构造、修辞手法的运用、行文节奏的起伏、感情气势的跌宕,都和文章的内容、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而诵读正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论语文教育》第33页)。诵读要有语感。不同的语气表达的语感是不同的,陈述、疑问、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就是文章内容情绪的传达。诵读时从字词运用的色彩、句子的表达重点、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情感表达重点。比如《烛之武退秦师》第二段读“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时,就要结合该句是感叹句这一特点,读出烛之武心中因年轻时不得重用的委屈和埋怨的语气。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察文章的语气,理解文意,进而来揣摩、体会字面之后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五读,读出韵味显个性

其实,前面所谈的内容,还都只是在“诵”的层面上,而非“吟”。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去理解主旨,把握情感,以至背诵,我们不妨采用“吟”的方式,也就是采用某种腔调,结合诗文的声调、节奏等的变化,唱出诗文,给人以音乐的美感。

笔者读书时曾有这样的经历,有几首背得不是很熟的诗词,但我却能和着音乐把它完整地唱出来,比如岳飞的《满江红》,而我学唱《满江红》却远比我学背同类的一首诗或用时更少,况且我学唱之前,从未听说过这样一首词。“吟”比“诵”更具有音乐美质,旋律性更强,更具有感染力。诗词可以“吟”,文言文同样也可以“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吟”,效果会更加显著。当然,这对有一定音乐素质的人来说更容易得多。但“吟”的形式也可以很自由,它可以是历来口耳相传的传统吟诵调子,也可以是根据民歌、戏曲唱段甚至是流行歌曲而改编的调子,还可以是歌者根据作品意境自由地吟唱。这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有可能实现的。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也会让学生对作品的主旨及情感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这样,我们也就读出了韵味,读出了个性。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诵读教学,坚持诵读教学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张口读书,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养成学生的诵读习惯,定会让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文言文诵读教学,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所带来的中等教育语文教材文言诗文比例的提高和社会对文言诗文学习的重视,必将成为一个文言诗文教研的新热点。抛砖意在引玉,愿与同行一起,共同探索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最佳途径。

猜你喜欢
读准句读字音
论沈宠绥运用《洪武正韵》辨正水磨腔入声字音
优化字母教学,夯实英语基石
短句(主语+谓语)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中考学生文言文复习初探
“咬文嚼字”三篇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四读”教学法初探
浅谈“朗读”训练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