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情感渗透

2015-05-30 01:03顾蕊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教学效果优化

顾蕊

内容摘要: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肩负着塑造学生情感世界、推进德育工作的重任。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情感,不但能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的情感朝着稳定、健康、昂扬、亢奋而张弛有序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成熟的心理素质,能使教学效果获得的最优化。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 教学效果 优化

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实现德育目标呢?笔者从切身的教育教学中思考总结得出以下几点感悟。

一、剖析学生心理——情感教育的前提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知识的扩展以及远离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职高生对家长、对教师的崇拜开始逐渐减退,转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感体验。对家长、老师的言行存在主观判断与取舍,对过多的提醒或教诲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但这些并不说明他们已具备了完全独立的准备和能力。

为了知晓学生的深层心理,笔者尝试在某节语文课上,要求学生逐一走上讲台来演讲——《遇见自己》,某学生道:“因为成绩差,这几年我从未被表扬,我感觉自己是班级里可有可无的透明人……”笔者的心不禁为之一震:职高教师工作对象特殊,如一味地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没有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批有感情的教育对象的话,师生关系将永远无法改善,学生对老师永远敬而远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用名人警句、民俗谚语去敲开学生尘封的心灵,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对生活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在交流的基础上再给予其建议。这样不仅传递了知识,也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便于抓契机而进行心理疏导。

“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强调的事实,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这恰是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也是进一步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的切入口。

二、以爱育人——情感教育的中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我国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

“以爱动人,以爱育人”首先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课堂上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个温暖的手势都会让孩子们感动不已。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

其次,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在笔者刚调任职业中学任教时,对这里寂静冷漠的课堂不适,逆反心理严重影响授课秩序和效果。后来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时恍然大悟:尊重、信任也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之后笔者及时调整了思想和态度:切忌把自己与学生放到对立面,要以平等的身份去对话,不武断、不绝对,允许学生犯错,积极助其改错。只有施以尊重信任,才能打造民主和谐的课堂

再次,教师要理解宽容学生。何谓宽容?正如赞科夫所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若我们的课堂有了宽容和理解,你就不会再为学生调皮捣蛋而光火;不会为学生辩解顶撞而发怒;不会为学生幼稚无知而生气。

三、立足教材——情感教育的阵地

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利用课文的熏陶、感染和激励作用,培养其丰富的感情世界,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现行的课程中,每个学科都有着丰富的情感教育材料,尤其语文教材,情感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就选文而言,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如描绘自然界优美秀丽风光的《日出》、《三峡之秋》;展现祖国灿烂悠久文化的《洛阳诗韵》、《春联》;弘扬人性美、赞颂亲情的《合欢树》、《我的母亲》;揭露社会黑暗现实的《雷雨》《窦娥冤》等,笔者在教学时利用教材,遵循情感教育的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陶冶。

(一)确定情感教育的方向

教学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情感教育,既要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又要符合教学的艺术规律。所以在教授课文前,教师必须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色彩,设计完善的感情教育计划。比如先做一次示范性的表情朗读,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或者抛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讨论;或简介作者和创作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听一次配乐朗诵,引起积极的学习愿望。

如笔者在讲授《面朝大海,出暖花开》这篇诗歌时,当和学生读到“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几句时,引导学生感悟字句背后的感情,在这里有海子对珍贵的人间生活的眷恋,对“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对爱情来临的幸福礼赞,也有对失去爱情时的痛苦凭吊。海子短暂的人生本带着着淡淡的忧伤,以致他笔下的文字也变成了微笑的眼泪,然而这也是海子最魅力最才情的诗歌内涵。通过这首诗歌,笔者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命中的挫折坎坷而自暴自弃,而灰心沮丧,要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享受生活中无限的美好灿烂,否则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由此可见,只有教师先熟读、熟悉教材,把握准确情感教育的方向,才能恰当地指导、调整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创设情感教育的环境

情境设计是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其中一条就是要积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如何进行环境设计呢? 一是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如语言描述、图画表现、音乐渲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营造一定的情境氛围,利于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或事情引起关注,激发其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二是应用多种教学媒体、课本插图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声像结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如笔者在讲授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时,在课前就播放《秋天的童话》钢琴曲,以柔和恬静的琴声打造安静祥和的氛围,让学生浮躁的心得以平静,以便进入稍后的课文学习。课堂启始,笔者以文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导入,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初步感受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深沉的喜爱,在讲授课将近结束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秋之景,然后集体交流讨论,这样的课堂环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故土的热爱,还强调了对亲人、家庭的珍惜和眷恋。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情感是一种推动教学的潜在力量,注重情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三)引导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

共鸣,是指读者与作者对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情感的共同感受,或者是基本一致的感受。在授课过程中,能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而产生共鸣,更利于情感教育的开展。如胡适《我的母亲》一文,前三段作者都在描写自己儿时或快乐或孤单的生活,看似离题太远但却内含玄机。此时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描写儿时生活的文字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或者比较两者有哪些异同。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胡适谈到母亲对于自己人格生成的巨大影响,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参照老舍《月牙儿》、史铁生《秋天的怀想》、邹韬奋《我的母亲》等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回味在成长过程中母亲和自己有哪些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以此培养学生珍惜、关爱亲人、亲属以及形成对家庭的责任心。

除此之外,教师有表情的复述,或有表情的朗诵;甚至抒情性强的作品,有层次的组织几次朗读——感受性朗读,理解性朗读,评价性朗读等,都会使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并引导其情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实现情冶向智育的转变

郭沫若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德教育入手。”情、智和谐发展,而且互相渗透,这是教学过程积极化的表现之一。在语文教学中,使情感教育渗透在知识学习之中,潜移默化,心领神会,自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冶的目的在于最终的智慧启迪,在讲授韩愈的《师说》这篇文言文时,笔者避开传统古文讲解模式,紧紧围绕现实生活中某些同学对老师傲慢无礼的现象展开课题,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在讲解“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几句文言文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优秀的人才。试想如今的学生,如果能把防卫抵御的盾牌放下,把老师当做自己的伙伴,共同探求未知的世界,一定能更加愉悦有效地获取知识。这堂别开生面的古文课,不但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老师的亲切感,也以古人之例教育学生重尊师之道,谦虚求学永无止境,更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有益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可以说在发展智育的同时进行了感情陶冶,而情冶有益于更加规范、有效地进行智育。

(作者单位: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教学效果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