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杨伟国
摘要:文章采用永续盘存法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及各省区1998年~2012年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进行测算。研究发现,就人力资本存量及其年均增长速度看,三大地区呈阶梯分布,且差距在拉大;各地区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也呈阶梯分布,但地区间差距在缩小;同时从人力资本存量的构成看,教育和卫生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存量的主体,同时各地区及各省区的人力资本产出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关键词: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增长速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已经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种发展是以物质资本的不断投入和资源的消耗且对环境造成污染为前提的,是一种恶性的经济发展方式。基于此,我国适时提出了走依靠科技进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科技进步最核心的是人力资本的提高,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地区经济增长中所起到作用的不同,需要对我国省际人力资本的现状有全面的了解。
一、 文献回顾
公认的具有现代真正意义的人力资本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他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们获取有用的技术和技能,而人力资本则是直接用于教育、保健以及为了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而用于国内移民的费用。此后,贝克尔在其1964年出版的著作《人力资本》明确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将人力资本确定为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的投入所形成的获取收入能力的提高、健康状况的改善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此后的大部分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扩展。
我国对人力资本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们在对国外人力资本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人力资本概念做出概括,其中一类是从人力资本形成角度出发,如余文华(2002)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对已有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而形成的,以复杂劳动为载体的可变资本;张凤林(2006)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开发所形成的蕴藏于人体内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另一类是从人力资本的作用角度出发,如李忠明(1999)认为人力资本是凝结于体内的,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增加商品和服务,且增加其效应并依此获得收益的价值;霍丽(2008)则将人力资本界定为人力后天对自身进行投资所形成的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健康和思想观念的综合,并最终能带来收益。随着学者们对人力资本概念的确定以及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如何准对人力资本流量与存量水平进行准确测量已经受到全面关注和重视。
二、 测算范围与方法
1. 测算范围。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范围有不同的看法,舒尔茨将人力资本投资范围确定为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支出;卫生保健支出;在职培训支出;寻找就业机会的支出和成人教育计划支出。国内学者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不同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测算范围有一定差异,如候风云(2007)将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定义为教育、文化、科研、健康、干中学和就业迁移六个方面;张藕香(2009)定义为教育、培训、健康、迁移、经验、教训等形式所付出货币支出。本文在综合比较各种人力资本测算的范围,同时考虑相关数据的是否可以获得后,将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确定为:教育、卫生、科研、培训。为保证各项数据比较的客观性,本文以1998年为基期并利用历年各省CPI指数以消除价格波动对测算结果的影响。同时,由于西藏自治区相关统计数据存在缺失,本文没有对西藏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进行测算。
2. 测算方法。自人力资本理论发展以来,不同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总量进行了测算,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人力资本的存量和存量的测算。对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主要是在确定人力资本投资范围的基础上,采用历年各种人力资本投资额的总和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流量。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存量研究则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成本法,这种方法主要在通过确定人力资本投资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测算从而计算出人力资本存量,这种方法将人力资本认为是通过对人进行投资所形成的,且人力资本投资的各类数据较易获取,因而这种方法在操作上更具有可行性;二是收入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计算人力资本所能获得的当期或未来收益来估算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将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三是教育指标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各种体现教育成就或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指标来表示人力资本水平,这是因为通过教育所形成的知识和能力是形成人力资本最核心内容。
(1)测算方法选取。为了全面考察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同时考虑到相关统计数据的获取,本文将采用成本法中的永续盘存法对我国省际人力资本存量进行测算。依照这种方法,当年的人力资本存量为在剔除折旧后的上一年人力资本存量与当年新增的人力资本投资之和。计算公式如下:
Ht=(1-?啄)Ht-1+It
其中Ht是第t年人力资本存量,Ht-1为第t-1年的人力资本存量,It为第t年的人力资本投资量,?啄为人力资本折旧率。由于上式计算的仅为某一种人力资本存量的,因而总的人力资本存量为应为教育、卫生、科研和培训人力资本存量之和,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Ht=■Hit=■[(1-?啄i)Hi(t-1)+Iit]
Hit表示在t年第i种人力资本存量,Iit表示年第i种人力资本投资量,?啄i表示第i种人力资本的折旧率,其中i=1,2,3,4,分别为教育、卫生、科研和培训。
(2)各种关键指标。通过对永续盘存法进行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几个关键指标。一是基期人力资本存量,本文通过假定第t年和t+1年人力资本对居民总收入贡献比不变,且这两年的人力资本投资额已知,从而计算出t年的人力资本存量。二是人力资本折旧率,本文将分别对教育、卫生、科研和培训人力资本进行折旧,本文假定劳动者在接受完正规教育后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就开始折旧,并在60岁时折旧完成。因而每年的折旧率=1/(60-(8+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而卫生人力资本、科研人力资本和培训人力资本的折旧率则是在人的一生中都在进行折旧的,因而折旧率=1/(60-我国居民历年平均年龄)。三是人力资本投资价格指数,本文为剔除价格变动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采用历年各省区的CPI指数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四为各种人力资本投资指标,其中教育投资包含历年财政和居民个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之和;卫生投资也包含历年国家与地方财政和居民个人在卫生方面的投资之和;科研经费投入则主要为历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培训支出则按照国家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应为职工工资总额1.5%的规定,取历年各省区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做为培训支出。
3. 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到的相关数据主要源于1999年~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三、 测算结果
从全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看,我国人力资本存量在1998年~2012年间实现了飞速发展,2012年的人力资本存量已经为1998年的3倍,实现了8.09%的年均增长速度,而从我国三大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看,三大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呈现出阶梯状分布,其中东部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且地区间差距呈现逐年扩大趋势,其中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在全国人力资本存量中的比重出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看,三大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均出现快速增长,其中东部地区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7.3%和7%,同时也高于8.1%的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见表1。造成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年均增长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西部地区则由于国家实行对西部倾斜的政策,使得东部和西部的人力资本年均增长速度均要高于中部地区。
从全国及各地区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看,仍然是东部高、中西部较低。从历年各省区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看,历年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最高的省区均为北京、辽宁和上海三省市,最低的则为陕西、贵州和江西三省。虽然不同省区之间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但这种差距在逐年缩小,不同省区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的极差则已经从1998年的20.34下降为2012年的7.14,就不同省区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看,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省份要高于人均人力资本较高的省区,其中江西、陕西和贵州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10%,说明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省区开始重视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并缩小了与其他地区间的差距。
从人力资本存量的构成看,各省区人力资本存量构成的主体均为教育和卫生人力资本存量,从全国范围看,教育和卫生人力资本存量的在我国人力资本总存量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91.2%降为2012年的86.6%,虽然东、中、西三大地区教育和卫生人力资本存量的在人力资本存量中的比重也出现下降,但截止到2012年,中部和西部地区两种人力资本存量在人力资本总存量中的比重之和仍然超过90%,见表2,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构成中比重最高的仍然为教育和卫生人力资本存量。
而从各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产出比看,三大地区的人力资本产出比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且历年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产出比均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从不同省份的人力资本产出比看,1998年仅有9个省区的人力资本产出比高于1,而到 2012年则有24个省区高于1,其中人力资本产出比最高的为山东、福建和河北三省,见表3。说明随着各省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年提高。
四、 结论
本文通过永续盘存法对我国各省区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三大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与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均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较低的分布状态,而年均增长速度而言,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速是东部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速则是西部和中部地区要高于东部地区,从各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构成看,教育和卫生人力资本均为人力资本存量的构成主体,同时各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也在逐年增大。
本文的研究仍有一定的不足,首先由于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劳动力流动的数据,本文没有将劳动力流动纳入人力资本投资,其次没有考虑出处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者接受教育所支出的机会成本。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以上因素加以考虑之后以便得出更为准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帆.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经济研究,2000,(8).
2.吴兵,王铮.中国各省区人力资本测算研究.科研管理,2004,(7).
3.朱平芳,徐大丰.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估算.经济研究2004,(9).
4.孙景尉.基于损耗的人力资本估算.中国人口科学,2005,(2).
5.钱雪亚.人力资本水平统计估算.统计研究,2012,(5).
作者简介:杨伟国(1969-),男,汉族,安徽省青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审计;王刚(1976-),男,汉族,安徽省凤阳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投资。
收稿日期:201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