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路径的驱动因素分析

2015-05-30 21:44周艳童勋
现代管理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清洁生产驱动因素技术创新

周艳 童勋

摘要:文章在回顾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与清洁生产的关系进行梳理,基于目前我国企业在清洁生产实施方面所遇到的阻力,着重分析环境规制、市场机会、效率驱动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路径的驱动作用,并分别提出强化建议。

关键词:清洁生产;技术创新;驱动因素

一、 引言

近年来,连续发生的雾霾天气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大气中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也已经得到大量研究证明,可见空气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迫切问题。除了要采取各种措施对已经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更为重要的是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从源头上减少甚至消除新的污染及废弃物的产生。2003年,我国开始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将清洁生产界定为“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该法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环境恶化的速度与幅度相比,我国企业推行清洁生产的力度明显不足。2012年3月,工信部、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我国清洁生产工作领域目前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问题表现为:(1)企业尚未全面开展清洁生产,重末端治理而轻视源头预防;(2)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不足;(3)相关政策机制不够健全。

可见,探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哪些因素构成了对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路径的驱动,而这一创新的阻力又表现在哪些方面,进而通过权衡比较,提出推动我国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策略建议。

二、 清洁生产与技术创新

自熊彼特(Schumpeter,1912)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从诱发性创新、演化理论到路径依赖,人们关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化。诱发性创新理论强调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相对要素价格波动对技术创新的方向和发展速度具有重要影响,杂交玉米的发明及传播揭示了市场需求在科技发明的发生时间以及地域分布方面起到的推动作用(Griliches,1957),施穆克勒(Schmookler,1962)针对铁路、农业设备、造纸以及石油等行业中的发明专利数据进行调研,得出结论认为市场需求比知识进步本身更能够激发新的发明创造。演化理论则将研究视角从外部环境拓展到企业自身,强调组织对更佳技术的搜寻以及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优胜劣汰过程(Nelson & Winter,1973)。针对打印机键盘、电力照明以及能源供应等行业进行的纵向研究则对路径依赖理论提供了有力论证,技术发展是"路径依赖"的,今天的技术变化来自于过去的知识和技术积累,因此虽然人们力图用更有效的PSK排列键盘代替效率不高的传统QWERTY键盘,但是始终遭遇失败(David,1985)。

可见技术创新并不仅仅是与“技术”相关,外部环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理解以及企业战略思维模式都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在平稳环境下,企业原有技术发展路径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主要体现为渐进性创新或渗透性创新。而当前快速变化环境中,企业应该采用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Schumpeter,1942)观点来培育竞争优势 (Teece & Pisano,1997)。此时所要求的突破性创新意味外部环境提供的各种驱动因素使得企业对未来的认识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原有技术发展路径发生偏离,企业因此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性环境变化。

联合国环境项目小组(UNEP,1990)将清洁生产定义为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风险。清洁技术创新意味着企业在技术创新路径中更多地考虑环保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来保障企业整体预防环境战略的顺利实施。这一环保内涵对于企业技术发展而言并不是全新的命题,质量与安全始终是消费者在进行商品选择时的重要影响因素,这里的“安全”既包括使用过程的安全(当前的个体安全),也包括对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外部环境破坏性进行限制(未来的大众安全)。然而从演化理论(Nelson & Winter,1973)的观点来看,导致技术变革的活动包括:(1)对技术创新的本地搜寻;(2)对其他优秀企业行为的模仿;(3)令人满意的经济表现。最有可能发生的创新是那些能够满足潜在使用者目前的质量安全需要并且和现有产品工艺相适应的渗透性创新。因此制造商们往往更喜欢一步步对现有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全新的产品及其技术革新则很难顺利实施。

目前我国企业在进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方面所遇到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成本、风险及系统集成障碍。以光伏行业为例,在多晶硅提纯环节中用冷氢化技术替代热氢化技术,可以降低反应温度,提高三氯氢硅转化率,但是我国冷氰化设备的运行率远远低于国际水平,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工艺落后,如果要引进冷氢化设备需要大笔资金投入,而新技术的投入总是伴随以较大风险,即使是国际上领先的清洁生产技术,其商业成熟度及变革方向依然是未知数。而与新设备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改造、人员调整与培训等活动也提高了系统集成的风险与难度。以产能2万吨左右的企业为例,冷氢化技改项目的总投资在8亿元左右。因此,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之前,必然会对创新的制约因素与驱动因素进行权衡比较,当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提供了足够的吸引力时,企业的创新动力才有可能超越阻力,促使企业展开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实践。

三、 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路径的驱动因素

清洁生产意味着对企业原有技术发展路径的偏离,要求企业在技术发展路径中更多地考虑其环保内涵,导致这种偏离的驱动因素往往来自于四个方面:环境规制、市场机会、效率驱动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见图1所示)。

1. 环境规制。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并不仅仅由单个企业承担,环保治理带来的好处也不仅仅由单个企业享有,因此单靠市场的价格——成本机制很难完全解决环境问题,相关环境规制政策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方面的“市场失灵”。虽然早先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普遍认为环境规制会增加厂商的生产成本,挤占企业财务资源从而对技术创新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波特(Porter et al.,1995)提出设计合理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励被规制企业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可以部分甚至全部抵消规制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成本。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对工业清洁生产主要目标从人员培训、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以及先进企业比例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也代表了我国未来环境规制在影响企业清洁生产方面的政策导向。

2. 市场机会。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公众对于企业的环保诉求日益强烈,清洁生产因而成为企业塑造良好形象,培养品牌美誉度的一个有力手段。公众对于环保愈是重视,清洁生产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就愈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例如,在近期一则关于Levis牛仔裤的报道中强调了Levis对于生产原料及水资源的节约,这种节约包括了企业供应链的全部过程,在上游帮助棉花种植者实施节水工程,在牛仔裤的生产过程中使用回收资源,乃至在使用过程中呼吁改变洗涤习惯,清洁生产成为企业塑造“绿色环保形象”的重要手段,这种良好形象对于促进消费者购买乃至提高顾客忠诚度都大有好处。另一方面,这种绿色形象也可以作为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手段,可以为企业带来绿色“溢价”,例如通过绿色认证的产品与未通过绿色认证的产品相比,往往在提高价格上更有优势。反过来说,在高涨的公众环保意识下,一旦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导致污染问题而被媒体曝光,对于企业形象与绩效的影响也往往是致命的,因此对环境问题的负面报道的畏惧,也成为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动力之一。

3. 效率驱动。效率和成本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陈诗一(2010)对以节能减排为代表的清洁生产行为与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节能减排在初期会造成较大的潜在生产损失,但随着时间推演,损失会逐渐下降,最终低于潜在产出增长。这说明清洁生产所带来的资源节约与浪费减少,从长期而言会带来企业的效率增长,但是在实施初期则伴随着较大的创新成本。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大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更有实施清洁生产的动力,因为企业规模带来了更大的抗风险能力以及资本实力。因此,从短期财务绩效角度考虑,许多企业宁愿维持原有的高能耗、低产出经营模式。然而,从长期盈利能力考虑,清洁生产是企业不可回避的发展道路。

我国制造业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人口老龄化以及资源过度消耗所带来的成本上涨压力使得中国制造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一方面,低端制造业开始向印度、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分流,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开始回归美国及欧洲本土。在这种国际竞争压力下,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不仅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而且有益于企业产业升级,规避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例如,法国要求在其国内销售的所有产品都必须出具环境影响以及能耗指数认证,欧盟地区也开始将碳排放要求加入到国际贸易准入条件中,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4. 企业社会责任。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而环境的持续恶化以及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外部危害性,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中必然包含着环境保护责任,这种环保责任主要体现为企业的绿色生态价值观。只有当企业将保护环境,履行环境社会责任当作自身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企业才会真正地主动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创新。

这种绿色生态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1)个人层面,少数具有生态价值观的关键员工在企业中传播环保理念并促进群体环保意识形成;(2)组织层面,组织作为整体将环保意识纳入到组织行为规范中,并体现为公司承诺,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等相应实践来兑现这一承诺;(3)社会层面,通过组织之间的理念传播以及环保表现优秀企业的示范效应促使地区或国家层面上的环保社会规范形成。这种个人理念到群体意识乃至社会规范的形成,反映了环境压力下,个人学习、组织学习乃至社会学习的逻辑演变过程,企业因而从保守应对环境变化、被动响应政府要求逐渐向积极预测、主动应对环境变化转变。

四、 结论及建议

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当前环境压力下,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模式的主要动机。结合诱发性创新理论、演化理论以及路径依赖理论对技术发展路径以及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分析可知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具有突破性创新的特点,代表着企业对传统技术发展路径的偏离,而环境规制、市场机会、效率驱动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构成了这种偏离的主要诱因。由于成本、风险以及系统整合方面的约束,目前我国企业在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而强化驱动因素是推动企业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

1. 强化环境规制。政府与市场的替代关系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与强制性规制相比,自愿性规制与激励性机制也许更能起到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目的,其次,并不是所有环境规制都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尤其是当相关政府监督机构流于形式走过场,或者监管频率过低时,企业往往会阳奉阴违。因此,针对清洁生产执行状况的监管,必须做到相关部门责任明确,监管措施到位,并辅之以必要配套资金。

2. 强化市场机会。消费者越是具有绿色生态理念,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越是能够吸引消费者关注。但是信息不对称却导致消费者对清洁生产技术的实际执行状况缺乏了解。如果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动力仅仅出自于营销方面的商业化思维,这种清洁生产的营销宣传很有可能会仅仅流于形式或者仅作出环保承诺而并不实际执行(杨波,2012)。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状况进行审核并及时公布审核结果,加强公众对清洁生产技术的了解,提高对清洁技术创新承诺的公众监督。

3. 强化效率驱动。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对企业运作效率的影响呈现U字型,其成本、风险以及集成障碍主要体现在项目初期阶段,具体体现为执行能力不足,例如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专业人才等。因此,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执行能力是强化效率驱动的主要手段,具体的措施包括对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财务支持、引导科研机构进行清洁生产技术基础研究并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清洁生产专业人才培训机制等。

4.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在同样外部情境下,具有高度环境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将有更有动力进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而提高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需要各方面长期努力的过程。从个人层面上来,高层管理者是企业中具有领袖效应的关键员工,对高管进行培训,增强其环保意识,对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具有奠定基础的作用,从组织层面而言,将环境责任加入企业战略规划体系,并在组织内成立环境评估与监管部门,有助于群体社会责任的构建与履行,而社会责任上来说,建立社会责任报告机制,要求相关企业定期披露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并引起社会关注,有利于形成环保导向的社会规范。

参考文献:

1. J.A Schumpet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d- evelopment.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2.

2.Zvi Griliches.Hybrid corn: an exploration in 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econ- ometrica,1957,(25):501-522.

3.Jacob Schmookler. 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4.Richard R.Nelson, Richard R., Sidney Winter.Toward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apabilit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85):440-449.

5.Paul A.David.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5,(76):332- 337.

6.J.A.Schumpeter.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42.

7.David J.Teece, Gary Pisano,Amy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8):509-530.

8. 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经济研究,2010,(3):129-143.

9.杨波.环境承诺为什么演变为漂绿:基于企业绿色过程模型的解释.管理现代化,2012,(4):37-41.

10.王灿,陈吉宁,邹骥.基于CGE模型的CO_2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

11.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未来GDP增长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

12.谷志红.促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绿色电价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学位论文,2009.

13.安伟.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07203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71302177);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审计科学与技术)。

作者简介:周艳(1977-),女,汉族,江西省九江市人,南京审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组织理论;童勋(1972-),男,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人,南京审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收稿日期:2014-12-16。

猜你喜欢
清洁生产驱动因素技术创新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
基于多手段教学的《清洁生产》教改研究与实践
浅析山东地区煤炭清洁生产和高效利用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驱动力因素分析
公司EVA现状及EVA驱动因素分析
油田企业清洁生产初探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