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知行合一”

2015-05-30 10:48郑和伟
中学理科园地 2015年2期
关键词:迁移知行合一实效

郑和伟

摘 要:本文从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科目的不适应性入手,强调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的“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行”: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的有机结合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重要性。探讨能够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尽量快速的做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物理思维、物理知识点的网络化体系,进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最终达到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物理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知行合一;构建;迁移;实效

1 高中生学习物理的“知”、“行”问题

笔者近年来对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后做过一个调查:你进入高中学习后对于高一的所有课程的学习,你认为最不适应的是什么科目?其中对物理科不适应的比例竟然高达78.4%。那么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会对物理科目的学习有不适应的情况发生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最为主要的应该是初、高中对知识点的要求掌握的程度不同而导致的。初中物理更多要求的是知识的“再现”,而高中更多要求的是知识的“迁移”。

所谓知识的“再现”是指理解现有的知识点即可。在考察的过程中也只是(大部分)考察现有的知识点的认识。笔者在本文中把这种现象成为学生“知”的方面。而在高中则有不同,高中物理中知识的“迁移”是指学生学习到知识点后要在理解这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将这个知识点应用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这中间就要涉及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应用以及解题技巧等诸方面。笔者在本文中将它称为学生“行”的方面。例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惯性这个知识点。在初中阶段可能学生只要会进行对简单的惯性现象的解释就可以了,而对于所有的惯性现象的解释可以套用以下格式:物体原先的运动状态 发生突变时某部分由于力的作用发生 的改变,而另外的部分由于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发生 的现象。在高中则不同它需要学生知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就是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再将这个速度与其他的物理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应用于解题分析等等。如水滴从运动的车厢中滴下会落在哪里?车子分别做匀速、加速、减速运动的情况如何?这就需要学生能想到这是惯性问题,能够懂得惯性的含义,水滴在水平方向上保持滴下瞬间速度不变,汽车运动的速度并将它们进行比较后得到结论。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学生掌握的不好都有可能导致无法解决问题。正是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我们常常在教学中看到:上课讲述了知识点,甚至于在解决例题时学生都明白,但回家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时却常常力不从心,从而造成学生在进入高中物理学习时形成“知易行难”的现象。那么如何能够让学生改变这种“知易行难”现象,从而使高中物理学习不再有不适应的感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物理教学。

2 在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的几个做法

2.1 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中能够做到主动学习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什么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人翁意识 [1 ]。那么如何能做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呢?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多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填灌”为主。课堂中老师沉醉于自身讲述的滔滔不绝之中,由于与学生双向交流的不足,使得学生是否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所消化老师也处于懵懂中,所以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应当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建立知识点的网络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学生单向、双向、多向等多种交流形式对课堂的教学效率予以提高。②引导为主、讲述为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的要注意每一个知识点、解题技巧、分析的各种能力的培养。③鼓励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如果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过多的讲述,就会抹杀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可以在课堂的学习中建立几个学习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创设小组学习的竞争模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就能更多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年的教学让我明白:学生不主动的学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而是我们老师不愿意放手让他们学,从而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学生。

2.2 物理知识点的建构

高中物理知识点较多,要让学生懂得应用这些知识,就必须在他们学习这些知识点时让他们知道要学什么,进而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化的建构而不能只是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堆积。就像从网络上下载某个文件时一定要给它建立一个下载的路径,这样我们对下载的文件的储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在要使用这个文件时就能快速的从电脑中找到它。同样,在学生学习知识点上我们在讲述知识点时就先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网络化建构,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能够较为快速的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应用,而且在各知识点的配合使用上也能较为快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运动学的学习上,我先告诉学生运动学就是要学习:s(路程、位移)、t(时间、时刻)、v(速度、速率)、a(加速度)这四大物理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要知道它们的联系可用两种运动模型来进行讲述: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给学生建构一个运动学学习的网络化结构:见图1

这样学生学习后不仅不容易遗忘知识点,而且在对知识点的迁移使用上也能较为快速的理解和应用。

2.3 物理学习过程中物理解题思维的建构

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图式。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2 ]在高中阶段由于对学生的考察更多的是能力的考察,是对知识点的应用。那么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想到应用什么样的知识点进行解题,解题的过程中知道应用什么样的解题技巧,解题完毕之后对所解的题目的答案的正确与否能否进行快速的判断。我想这就是物理解题思维的建构。由于高中物理教学中以动力学为主要内容,包括电学、磁学都是以动力学为载体,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特别强调动力学的物理解题思维的建构。在动力学解题时给学生这样的一个讲解:走三步后(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判断用两种方法(牛二法和能量法)中的哪种方法解题并注意有些题目中两种方法的穿插使用。具体的解题模型有四类:平衡态、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给学生的建构图式如图2所示:

这样通过解题思维的建构使学生建立起高中物理学习的物理思维建构,再以此为框架的基础上对物理的知识点进行建构。

2.4 提高课堂讲授的实效性

所谓的提高课堂讲授的实效性,即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后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的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与灌”,而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经验知识 [2 ]。要做到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不能因知识点而讲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讲这个知识点(即这个知识点的由来),这个知识点学习后会对整个物理知识有什么样的作用(即这个知识点的应用)。例如:在讲述质点和参考系这两个知识点时,可举例火车过桥(火车长度不能忽略)和火车从福州到北京(火车长度可忽略)所通过的路程的例子,进而引导学生学习质点和参考系的知识点。使学生懂得在研究运动学时质点的学习是为了将研究问题简单化,参考系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不得不设立的一个物体,要不就无法确定运动学的四大物理量:s、t、v、a。这样不仅使学生懂得这两个知识点的用处,而且在学生判断质点和参考系时就能顺理成章的加以理解。

综上所述,为了让学生进入高中能够更快的适应物理学习,关键就在于培养他们不仅要理解知识的能力还要有应用知识的能力,即所谓的“知行合一”。这就要求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更注重于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建构起自身的物理思维体系、物理知识体系,并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更多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从“想学”到“学会”,进而过渡到“会学”。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文学荣.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欧阳芬.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迁移知行合一实效
论创新教学方法对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现代人类迁移与信息、文化流动的双向不对称现象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