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一个人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表现,也是高等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不仅具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与职业素养责任,还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修养的职能。尤其是社会责任感,学生只有具備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作出有利于社会的贡献。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育现状研究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育途径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85-02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强调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可以通过社会伦理关系实现责任与义务的发挥,还能够有效团结社会力量。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输送各种专门的职业性技术人才,通过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能够全面提升职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1]。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学经验,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培育途径。
1.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状况分析
1.1学生个人功利目的明显
受这个功利性的社会氛围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与工作竞争中有着明显的个人功利性。社会的快速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飞速转变使学生不断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来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但是在这过程中学生往往忽视了自身的思想品德的休养,没有树立起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学生无论是在与他人相处还在在应对自己的生活得失中都体现明显的功利色彩。
1.2学生意志力薄弱
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九零后一代人,成长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等均比较优越,没有在艰难困苦的境地中经过锻炼,往往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在遇到困境时常常体现为心浮气躁、焦虑与惶恐等。再加上学生遇到困难时自我调节能力与寻求他人帮助的能力均比较差,所以会导致学生做出一些偏激行为,强化了对社会的不信任感。
1.3学生心理素质偏低
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处在青春期的尾声,心理素质尚未健全,各种追求个性与叛逆的情绪依旧主导着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缺乏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在遇到各种来自它们与社会的负面打击和挫折时,它们往往没有很好地化解方式,而是采用极为片面与偏激的方式进行解决,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若要真正挑起社会责任的重担,学生必须努力克服自身性格弱点,不断提升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培育途径
2.1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
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让学生明白个人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只有将自己投身社会,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才可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可以充分扩展教学内容,向学生教授一些共产主义信仰、个人权益与社会权益等方面的知识,循循善诱,使学生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2.2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格与心理素质
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人格培养当作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志趣爱好,明确抓住学生心理及人格方面的弱点与缺陷,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通过委婉的表达方式阐明学生心理及人格方面的不足,并为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自我人格与心理磨练策略,使学生通过科学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砥砺,形成健康的心理人格。
2.3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增加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
增加社会责任感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比重。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源,扩展教学与学习的渠道,精选一些适应性强的教学素材,并且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几本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一些突出社会责任感事例的情感共鸣,达到情感教育的良好效果。
2.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院校制定社会实践规划,在检验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现状,鼓励学生将情感转化为行为意识,在社会活动中学会感动、体谅、同情等,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责任意识中[2],在实践活动中磨砺自己的品质,深切体会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
3.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社工会责任感缺失的状况必须得到转变。高职院校思想品德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学习、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得到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受,逐渐形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民.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途径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论坛,2013,01(01):225-226.
[2]吴雪芬.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05(13):28-31.
作者简介:
罗鹍(1982.08-),男,湖北武汉市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糸、主要从事学工管理,学历:研究生、职称: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