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丽
摘 要:高中阶段是一名学生成长及学习的又一个崭新阶段,而高中数学课程恰恰是一门能够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创新思绪环境的重要教学科目。如何能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中,使渗透情感教育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艺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能力培养的质量,是要探讨的方向。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情感教育;可行性;必要性
情感作为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最重要的沟通交流手段之一,它是人们心理状态及意识形态所表达呈现的桥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心理疏导,是渗透情感的教育教学过程,其可行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渗透情感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正值青春心理及生理的飞速发展阶段,这段学习生活对高中生来说是一个未来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情感的心理疏导,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学习、认识学习的真正目的和含义。而在传统认识中,高中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它的逻辑性和科学严谨性都非常强,不应该与非理性状态的情感相关联。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探索以及经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学者研究,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非但不能影响学生的理性思维判断,而且更能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积极、浓厚的心理效果,让高中数学变得不再枯燥乏味,重新唤醒数学所具有的独特活力。
二、渗透情感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
在新的教育体系改革发展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课程也发生了新的變化,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积累的知识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渗透情感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已经普遍得到推广实践。
1.改善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压力
按照新的高中数学教学理念,结合高中生在课堂学习的情况以及近一段时间的信息反馈,让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有了全新的改变。其可行性研究方案如下:首先,老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提炼,运用由简至难的心理舒展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一门极其繁琐、不易跨越的学科;其次,老师可以讲述许多国内外数学专家如何对数学开始产生兴趣,又如何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通过讲述这些数学专家的成长经历过程,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全新的心理认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情感的渗透理念在许多高中推广后,学生对其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有了更大的信心,减轻了从心理层面对高中数学学习的惧怕感。
2.情感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调节作用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的成长、成熟的交汇阶段,难免会因为无形的压力使自己产生焦虑和不安,使自己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情感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入,恰恰很好地缓解了这方面的问题。其可行性研究方案如下:首先,老师应在每个测试前夕,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其紧张的心情;其次,老师应通过课堂上和课余时间的观察,对一些发生情绪变化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及时引导学生的正确心理认识。通过上述的情感教学模式,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心理层面更加信赖老师、同学,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数学的学习课程。
3.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的情感交流易于提高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本身,活跃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过程。其可行性研究方案如下:首先,老师从兴趣角度出发,设计数学课堂的知识内容,以知识递进的思维过程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其次,老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增加讨论交流环节,通过学习分组讨论的形式对数学教学课堂上集中的问题进行综合讨论。通过上述数学形式的改变,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再有困意,使自身的参与力加大,通过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教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也最不可或缺的情感交流。在这样大的环境背景下,新的教育改革已经在我国的中学及小学教学过程中全面运行,而情感教育将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推广过程中最闪耀的亮点。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进入高中的学生面临着来自家长、学校老师以及升学考试等多重压力,尤其是高中数学的学习,更是复杂而迷茫的过程。如何使学生从繁重的心理压力中走出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数学的学习,将是情感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心理教学组成部分。通过中外大量实践总结得出,高中数学教学渗透情感教育是可行的,而且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李鹤.谈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辽宁高职学报,2011(5):36-37.
[2]李子君.数学好玩,玩好数学:趣味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知识窗:教师版,2011(7):45-46.
[3]谢雅礼.情感教育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6):157-158.
[4]宁永亮.情感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4(29):67-68.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