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教学中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及实施

2015-05-30 17:24姚丽娜
东方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实施培养能力

姚丽娜

【摘要】“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教育的有力支撑。本文笔者试以学校教学过程中对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探讨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美的规律进行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旨在将审美能力转化为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欣赏、向往、创造,使美育的实践真正上升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核心问题。这更是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①的伟大目标最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学校教学;立美审美;能力;培养;实施

近十五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201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高考录取率约为75%。数据表明,中国已经在规模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但是,教育大国并不意味着教育强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教育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在所有教育中起最基础、最决定性的美学教育的矛盾更是日益突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表示,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美育是最薄弱的环节,“领导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到位,资金投入不到位”,这种现状显然与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要求的“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不相适应。探索如何让美学研究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风貌。笔者认为,教育教学中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教学理念要紧紧围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②做文章。

作为美育基本功能之一的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指的是人的创造美、鉴赏美能力的培养。在美的创造中,人的所有与审美相关的精神能力(包括人的感觉、情绪、想象、联想、意志、理智等),都在审美情感体验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美育中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在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行为中的。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如今,在时代号召下,仅仅一般性的强调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如何掌握美的规律、运用美的规律来进行立美审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具体的攻关目标。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学艺术成就光辉灿烂。以文学论,从先秦散文到两汉辞赋,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音,从明清小说到现代经典,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潜,中国文学形成了稳定而强大的传统。这种传统,構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所以,在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都有一个培养、发展其审美能力的问题。这就要学会懂得如何运用“美的规律”。要在教育中“按照美的规律制造”对象,就要在教育过程中主动地建立美的形态。建立外在的、可以感知的美的形态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建立内在的审美心理结构。外在的美的形态,实质上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内化了的审美尺度的外化,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反映。当然,作为教育过程中选择应用的美的形态,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一点,它必须一方面是对人类已有成果的浓缩,另一方面也要选择可知可感、体现“美的规律”的表现形态。

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结合革命传统教育演唱《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一类歌曲,歌曲本身高度浓缩着民族解放斗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想情感,并且,乐曲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鲜明的民族风格、乃至音乐形态本身具有的美的结构,均使得这一教育行为产生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在德育中运用了“美的规律”的结果。从实践中看,这类教育行为的意义还远不限于此,它甚至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青少年音乐审美趣味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建立。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或者说赋予德育以美的形态,既可以使德育变得更为活泼生动,又可以使美育有了道德的核心而不失其本。

在智育的教学中,当一个老师善于在教学中将作为人类知识结晶的自然科学定律通过简洁、合乎逻辑而又易于传达和理解的解题方式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从不断的习题练习中获得一种自由感时,应当说是寻求到了一种合乎“美的规律”的教学方式。并且,在这个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当体现着美的智力结构的建立。应当说,受教育者对这类科学定律以合规律地、自由的运用,反映的正是一种合乎美的规律的内在尺度的建立。

在技术美学领域,当人们运用“美的规律”对产品的外形进行设计时,发现尽管在产品的实际应用中,审美的因素通常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但是,在这些时候,产品的美的形式是同产品的良好性能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现代飞机、汽车美的外观设计与其实用功能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在某种时候,对产品美的外形的追求是与合理的结构、有效的功能甚至经济效益相一致的。因此,当教育者将这方面已掌握了的“美的规律”传授给学生并使其懂得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投入设计时,这也意味着设计人才在此应用领域中立美能力的形成和拓展。同时,这也记录了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又如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领悟,也离不开欣赏者通过对“美的规律”的把握,在心中形成一种内化的审美的结构。一位艺术摄影家对自然美的把握之所以不同于常人,是由于他在立美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审美内化结构,并形成能够发现特有的观察视角。当然,要完成一部美的摄影作品,还包括对在时间中变化着的光线以捕捉等其他一些“美的规律”的把握。

对音乐、美术作品的审美,更是依赖于审美内化结构的建立。马克思美学思想中一个被人引用最多的名言就是“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能够欣赏美的音乐的耳朵,正是对欣赏者的审美能力这样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而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是在一种具有某种价值取向、符合一定价值标准的选择中,使受教育者获得能够欣赏美的音乐、美术作品的耳朵和眼睛,在他们的心中建立起能够接受并且欣赏这种艺术美的审美感受能力。

在教育行为中,运用“美的规律”来进行教学活动,其范围是多方面的,总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立美审美能力,建立起内化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就是要善于建立合乎“美的规律”的各种教育行为方式。这方面,各行各业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地施展聪明才智,创造出多种美的教育行为方式。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是已经创造出许多合乎“美的教育”的教育方式的。在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这些不同方面的教育中,教师们建立起了许多合乎“美的规律”的规范,例如:举止要稳重祥和、谦逊大方;做事行为要有分寸,不要有傲慢蛮横的举止;谈吐要和气谦虚,不讲粗话脏话;要礼貌待人,会问好道别致谢,不骂人打架撒谎传播流言蜚语;写字要整齐清晰、书法要讲究美观,作业卷面要准确整洁;做健身操要姿势准确、节奏规整;衣着要干净整洁,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维护班级、学校环境的清洁卫生。如果在这些方面都能建立起好的行为规范,把这些提高到“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的高度加以认识,就会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系统的培养美的行为方式、建立美的心理结构的立美教育方法。

以上所谈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教育对象,培养各方面的审美能力的例子,比起美育活动本身的丰富多样,仅仅是一种启发性的说明。其实,美育与各种教育活动的联系,有易于察觉的、表面的,也有不易于察觉的、深层的。例如在音乐教育中,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所形成的注意力培养,对于其他智力教育行为是一个明显的支持,这在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有特殊的功能;在艺术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审美关系,作为人的精神能力,经常是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创造性能力在各个创造领域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些教育活动中,发现和掌握、运用“美的规律”用以教育的实践,培养体现在人的各种素养方面的审美能力,并将这种审美能力转化为促进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美育的实践真正上升到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高度,正是每一位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③。“改进美育教学”作为我国新时期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写进党的最高会议的决定中,“建设美丽中国”将在“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④。在以美的教学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中,让审美视野下的美丽中国更具文明、高雅、和谐的人文魅力,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将更加具有庄严、大气、鲜活的“中国美”!

参考文献:

[1]赵洪恩 试论美育的独立价值[J]教育研究 1989(7)

[2]叶朗 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时代的需要[J]教学与教材研究 1999(3)

[3]梁启超 饮冰室文集第39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6(22)

[4]冉祥華 美育促进创造力发展的心理机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2)

[5]杨叔子 现代高等教育 绿色 科学 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 2002(1)

注释:

①摘自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②摘自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摘自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④摘自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实施培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