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的若干误解

2015-05-30 16:43:06邢晓英
求知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误解投入科研

邢晓英

摘 要:在高校科研的投入与产出的认识方面,至少存在10个误解:科研经费的多少看成是评价科研水平的度量,把科研经费区分档次或等级,科研经费当成学校创收的渠道,科研平台“私有化”,实验室和场地有偿使用,对不同形式的科研产出价值论高低、讲难易甚至相互折算,科研经费定量计算科研产出,根据科研产出分配科研资源等。这些误解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和科研产出的扭曲或“垃圾化”。

关键词:高校;科研;投入;产出;误解

科研事业是高等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方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等学校的特色、竞争优势和社会声誉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科研水平来体现的,科研工作对高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科研工作在高校受到了普遍的重视[1]。相应地,科研资源(或科研投入)与产出(也称科研成果)的管理就成了高校科研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科研资源包括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科技文献资源、科学数据资源、专业技术资源等[2]。但就高校的科研投入而言,其形式远不止这些,至少还包括科研经费、科研实验室(场地)、科研队伍等。科研产出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3],至少包括科研论文、发明专利、软件著作、科技成果、人才培养等。在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作用及其相关关系方面,存在着很多误解和歧义,直接影响着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列举其中10个,并对其进行分类,在此与同行讨论。

一、高校科研资源(投入)方面的误解

1.高校科研经费的误解

科研经费是一种货币形式的科研资源,其额度的多少反映的是所要开展的科研活动需要的经费,是科研投入的货币度量。科研经费的唯一作用就是用来支付科研活动过程中必要的开支和劳务报酬,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必需的资金保证,其本质特性是一种科研资源和科研投入,其数额的多少应当由科研活动所需的开支来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社会的科学研究与开发经费和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以下简称科研经费)一直呈现快速增长之势,近五年来,年均增长率超过了 20%[4]。然而,目前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存在很多误解,导致科研经费的运用和管理出现了很多问题。

误解之一,把科研经费的多少看成是评价科研水平的度量。当今的科研经费经常被作为高校综合实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经常被用来作为学科评估、重点实验室建设验收等的重要指标,还被作为学科发展规划或一个高校发展规划中必需的一个指标。实际上,这完全背离了科研经费的本义。科研经费是一种科研资源,是科研活动的投资,是一种科研成本成本,不是科研产出,更不是科研成果。这种误解直接导致了虚报经费、夸大经费预算、重申报轻研究等不良现象。

误解之二,把科研经费分等分档。根据来源不同,科研经费总体上可分为财政经费、企业委托经费和自筹经费三大类。其中来源于各级财政的科研经费(俗称纵向经费),用来开展各级政府批准的科研活动。与其他两类经费相比,这类经费的额度大小和分配具有很大的“长官意志”,这类科研资源的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5], 甚至出现了不少专门的咨询机构,利用其与各级政府间的密切联系和特权,进行科研经费的“中介”服务。也正是这样,真正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却很难获得这种经费支持。这种纵向项目的科研经费被看成了一种“奖励”,只要获准了,不论做不做具体的科研,都可以交差。这还不算,有的高校将科研经费进行分等级,根据科研经费的来源不同取不同的折算系数,如同样是科研经费,则国家级经费、省部级经费和企业委托的科研经费折算系数分别为1.5,1.0,0.5。这些错误的认识和导向,使广大科研人员不得不去争所谓“高等级”的纵向项目,而不愿意开展企业急需的科研活动,并把大量精力花在“搞关系、跑经费和花经费”等非科研活动上,而真正放在科研活动中的精力越来越少。

误解之三,把科研经费当成学校创收的渠道。在不短的一个时期内,科研经费被当成是单位和个人创收的渠道。一笔科研经费一入账,就要提取5%~30%的管理费。这个管理费实质上就把专项经费变成了学校的自有资金。还有,来自非政府的科研经费入账时都要支付5%左右的营业税。科研活动既不是商品,也不是服务,却要缴纳税费,这也是对科研经费的一种误解。事实上,这类非政府来源的科研经费是企业精打细算,经过与科研人员反复讨价还价后确定的,可以说这种经费是完成其科研任务必需的经费,只有经过踏实的科研活动才能完成预期的任务。最近国家推行的后补助制度以及强调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牵头地位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科研经费真正回归其本来的地位和作用。

2.高校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的误解

误解之四,科研平台“私有化”。科学研究需要必要的设备和场地支持,因此国家专门设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及检测中心等科研平台,并投巨资建设和维护着这些平台的先进性。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的设备购置费就是数千万,运行费还有上千万,此外,这些实验室立足这一平台,在申请科研经费时又有绝对的优势,因此,这些科研平台的依托单位已经占有了具有突出优势的科研资源。但是,不能理解的是,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设施却被私有化,名义上资源共享,却要对外有偿使用,实际上是把国家财产当成了少数人挣钱的工具。这种科研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了一边是设备闲置,另一边是因缺乏设备而无法开展科研活动。据一项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设备的利用率仅为25%,而发达国家的利用率已经达到了170% ~200%[6]。

误解之五,科研实验室有偿使用。很多高校为了缓解科研实验室缺乏的问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科研实验室收费制度。从房地产的角度看,似乎是个合理的做法。然而,从高校教师职责出发来看,则是很难理解的。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是科研与教学,没有科研的教学难以有持久的活力,没有教学的科研又失去了“师”的含义。既然如此,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而高校科研却需要缴纳实验室房屋租赁费,这就等于告诉教师,科研工作是你自己的事情,与学校无关。更加可笑的是,高校要求这种实验室房屋租赁费只能用科研经费支付,而国家的科研经费预算中又不允许列支这笔费用。因此,这种实验室有偿使用本质上是公有科研资源的私有化,会进一步加剧科研资源的分配不公和出现变相挪用科研经费的情况。

二、高校科研产出的误解

科研活动的产出形式多种多样,至少包括科技论文、科技成果、发明专利、软件著作及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不同的科研活动,其产出形式不同。科研论文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产出形式,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则是科技攻关、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的主要产出形式,软件著作和人才培养则是高校科研的一种特殊的产出形式。此外,不同的科研人员,受其知识结构、思维特点等的限制,其科研产出形式也会存在差异。这本来是正常现象,然而,科研管理中经常忽视了科研产出的多样性,出现了一些误解。

误解之六,科研产出数量可以相互折算。高校科研产出的形式包括科技论文、鉴定和登记的科技成果、发明专利及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科技论文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最初的科学研究成果;鉴定和登记的科技成果指在各类科研工作的研究或开发课题的基础上,经过科技人员调查分析、探索观察、试验研究和辨证思维活动完成的,向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登记,并经过其审查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成果;发明专利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人才培养是指通过科研活动培养的科研人才。可见不同形式的科研成果反映的是科研活动不同的产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无法相互替代。这种误解必然产生一种导向,使科研产出形式出现扭曲,背离其应有的形式,向折算系数或分值高的形式趋同,于是就形成了很多“垃圾”成果。

误解之七,不同形式的科研产出价值可以论高低。人们习惯认为,科研产出是一种成果,既然是成果,当然就有高低、贵贱之分,于是出现了是专利技术重要还是科技论文重要、是著作价值大还是鉴定成果价值大等一系列无谓的争论。这种问题就像是一定要将自然界的动物与植物区分谁对人类更重要一样。事实上,科研活动不同,其产出形式必然存在区别。这种区别只是形式不同,没有价值的区别,非要把一篇研究论文与一件发明专利论个高低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这里并不否认相同形式的科研产出的确存在价值高低的区别。

误解之八,科研产出的不同形式难易有别。有人说,发表科技论文的成本远远低于取得申请专利。稍微的投入,就可以发表科技论文,获得奖励,却未必能申请到发明专利[7]。其实,科研活动本身有难易之差,但是其产出形式之间却并不能区分难易。如果完成了一个科研活动,形成一个发明专利和形成一篇科研论文,孰难孰易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这里并不否认相同形式的科研产出的确存在难易区别,没有人否认产出一本百万字专著的难度比一本不足10万字的专著难。这种对不同的科研产出论难易的思想也容易导致科研产出的趋同,不利于科研产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科研资源利用效率的误解

必须承认,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然而,在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方面也存在误解。

误解之九,根据科研投入定量计算科研产出。有的学校将科研投入与产出建立定量联系,将一定的科研经费折算一篇论文,或者将1篇论文折算20万元科研经费。这种将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之间进行定量转换的思想违背了科研的特性。科研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投入与产出的联系又很难用确定的模型来求解。因此,期望根据科研投入额度来预测或折算科研产出是会令人失望的。根据科研经费定量预测科研成果也是个误解,因为目前科研经费额度是根据科研活动所需的开支进行的预算确定的,而不同的科研活动其产出效率是不同的,所以根据科研经费计算科研产出是不现实的。当然,拥有巨额的科研经费却没有科研产出的现象肯定是有问题的。

误解之十,根据科研产出分配科研资源。在科研资源紧缺的形势下,人们总想找到一种合理分配科研资源的定量依据。不少情况下会根据以往的科研产出或承诺的科研产出来分配科研资源,号称是“扶强不扶弱”,或者是“提高投入产出率”。实际上,历史上的科研产出业绩是在历史的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新的科研活动是否与其研究能力和学术专长相一致是决定其科研产出的关键,所以,不能根据历史的产出业绩来分配未来的科研资源。更不能依靠其口头承诺科研产出的多少来分配科研资源。分配科研资源分配的真正依据是科研需要。

参考文献:

[1][4][5]何光喜,赵延东,杨起全.我国科研资源分配不均等程度初探——对科研人员经费集中情况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 (06): 58—66.

[2][6]张严锋,刘艳妮,王会斌.高校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初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01):53—54.

[3][7]周莹莹.从我国科研产出的三个统计指标看科研成果评价体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89—93.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猜你喜欢
误解投入科研
《游山西村》的千古误解
西部地区幼儿园健康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甘肃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 22:03:01
超越还是误解?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01:05
西部地区省属本科高校教学经费投入优化路径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0:10:28
东营市创新投入机制 发展现代林业
天津市卫生资源投入分析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04:22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18:44
关于对价格的几种误解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