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跟着课文学写作

2015-05-30 10:48王丽琼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言语形式阅读教学

王丽琼

【摘 要】 本文以课文为例,从为什么要向课文学写作,谈到跟课文学哪些方面的表达,以及怎么样利用课文向学生传授言语奥秘,并通过实践,提出了两点在操作中的注意点。

【关键词】 课文课程;言语形式;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突出了以“运用”为中心任务的语文学科教学,决定了他与其他科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依托课文为例,通过听说读写的方法,达到提高儿童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为什么要跟着课文学写作呢?首先,课文最具说服力。在小学生眼里,课文就是最好的文章。如果运用好了教材,学生自然而然会跟着课文学习表达运用,水到渠成。其次,课文最普及。人手一本教科书,每个学生都有例文,便于模仿学习。另外,课文中安排的大多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名家名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佳样本。因此,跟着课文学写作,无疑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明智的选择。

一、跟着课文,学选材立意

小学生写文章,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十分普遍。他们不清楚,写文章是要有选择性地选材的。我们的课文,在选材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比如《公仪休拒收礼物》,通过描写公仪休拒收别人送的两条鱼,反映出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形象;《船长》,通过描写客轮在遇难后,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他人逃生,最后自己与客轮一起沉没,展现了人物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理想的风筝》,通过描写患有退疾的刘老师笑的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和追风筝,突出了他的乐观、顽强。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为了表现人物的不同特点,材料的选择就大有讲究。通过课文的选材来学选材,学生对材料的选择意识就会被培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写文章之前,也会对自己的素材进行筛选,从而避免拎到篮子里就是菜的现象。

二、跟着课文,学遣词造句

小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必须承担的义务,如何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有话可说,且说得得当,除了要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加以改善和提高,还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重视遣词造句的教学,特别在方式方法上要讲究,不能走过场。管建刚老师执教的《黄山奇松》的片段或许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出示: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师:或是什么意思?能否统一改为有的?

观察:仰、俯、卧分别是几个字,如果或改为有的,就会突出谁?前面屹立、斜出、弯曲同样道理。反过来,能否全部改为或呢?

……

师生反复朗读体会,确认唯有书上原样是最合适的!一方面句子有点变化,另外注意了词和词组、短句的连接,初步感受到语言的奥秘!

我们的课文,大多是作家的名篇,作家在遣词造句的时候都非常讲究,有时甚至到了锱铢必究的地步,当然我们小学生不必像大作家一样严格要求,但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适度地了解这些遣词造句的用意,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词意、准确遣词造句,必能为学生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跟着课文,学谋篇布局

小学生写文章,提起笔来就写,完全不知道在写前还需要构思,那么这个谋篇布局的能力从何习得呢?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一篇篇的课文就是最铿锵有力的范文。《九寨沟》《黄山奇松》和《莫高窟》都是写景类的文章,因谋篇布局的方式不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景色也各不相同。《九寨沟》主要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读者看完雪峰看湖泊,看完湖泊看瀑布,看完瀑布看金丝猴,看完金丝猴看羚羊,看完羚羊看大、小熊猫……让人在目不暇接中感受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黄山奇松》为了突出四绝中的“奇松”,另外三绝一笔带过,分三段详细介绍了“迎客松”“陪客送”“送客松”,仅用“千姿百态”高度概括了其他黄山松的曼妙身姿,详略分明;《莫高窟》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借助过渡句承上启下,将整篇文章流畅的串连在一起,让人对彩塑、壁画惊叹叫绝的同时恍如身临其境。这些写作知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很难自己摸索出来。通过一篇篇课文,边学边模仿,学生的构段谋篇能力会逐步建立起来。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课文就是最好的例子”,利用好每个例子,学生就会有点滴的进步,一学期下来就是一大步。

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就是关注课文的写作奥秘。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到底该如何教,才能为让学生有收获的同时,不枯燥呢?我们常用的方法有:

1.试错。作者没写的,故意让学生写,追问“作者为什么不写”。或作者写了,老师删去,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不写不也通呀”。例如《郑成功》一文,让学生尽情想象,老百姓在欢迎郑成功时的语言,回过头来,再追问,为什么作者不写,原来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主角以及考虑到段落的匀称,因此有话也不能写。

2.对比。出示原文与老师的改文,学生判断、选择。比如《螳螂捕蝉》一文,把少年心里想的放到前面来,后文一笔带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这样安排?引导学生发现改文缺乏悬念,原文更具吸引力。

3.矛盾。设置矛盾,引发学生强烈震荡。《大江保卫战》中,为什么要列举黄晓文的被铁钉扎破脚的事例呢?换成其他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英雄事迹不是更感人吗?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告诉学生,这与上文的对联中的“血水”相呼应,与上文的“赤脚奔跑”相呼应,而第二自然段中没有出现“血水”,所以这个漏洞作者巧妙地在第四自然段中弥补。

4.辨认。同一写作知识,出现在不同文本里,学生要能辨认,要能从外在的文字,看到内在的手法。《三顾茅庐》一文中,第二段出现了转述句“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目的是为了使文章适度留白,并突出重要的说话内容。学习了这一知识后,在教学《暖流》时,可以请同学找找转述句,回忆一下为什么采用转述句而非直述句。通过学过的知识前后勾连,达到巩固复习的作用。

跟着课文学写作,旨在努力打通阅读和写作间的通道,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言语的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又有哪些地方该注意呢?

一、根据学情决定教什么

王荣生教授说:“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其中,学生读不懂的地方,老师是不是都要一一使他读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篇课文中,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中,比如六年级教材中的《安塞腰鼓》,它的写作特色数不胜数,教师如果一一教来,学生都能学会吗?因此,在教学中,并非所有的难点都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跟着课文学写作更是如此,不是每篇课文的每个写作点我们都要去挖掘,去教学,而是要讲学生听得懂的,学得会的。

以《安塞腰鼓》为例,学生通过朗读,就能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和喷薄而出的气势感,却不一定能参透其中的缘由。作为老师,我们清楚,这里的短句、排比、比喻、拟人、反复以及多角度的描写等,都是产生这样特效的原因,然而在有限的课堂里,什么都教,等于什么都没教。根据学生作文中出现较多的语句拖沓这个毛病为出发点,选择以铿锵的短句为本文教学重点,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忘情了,没命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学生通过对比性地朗读,就能体会到短句的使用,赋予了这篇课文如此汹涌激荡的节奏感。“以学定教”,学生缺什么,跟着课文学什么,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出现新气象。固然,多角度的描写在这篇课文中也十分出彩,但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一头雾水,那么就索性不讲。精讲,讲学生听了能马上在实践中用起来的,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二、根据学情决定怎么教

陶行知先生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顺应学情展开教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挑战、好奇的氛围中,是教师要努力的方向。如果拿到一篇课文,我们就和学生老生常谈地一本正经地讲写作特色,学生早就没有了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跟着课文学写作,老师要像带着学生走迷宫一样,在他们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给予一点提示,让他们豁然开朗,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六年级上册的《大自然的文字》,这是一篇比较通俗易懂的说明文,学生自读后基本全明白了,跟着课文学写作的课堂上,老师设计了“激兴趣、导新课”“读课文、练概括”“讲顺序、分类别”“有选择、迁写作”四个教学流程,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内容指向,以“概括能力”和“构思意识”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渗透写作知识,迁移写作技法,让学生在读了这篇《大自然的文字》,也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大自然的文字》。

【参考文献】

[1]夏维芬.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2(6)

[2]周小涛.语文教学要关注“言语形式”[J].新课程:下.2012(2)

[3]管建刚.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J].小学语文教师.2013(3)

猜你喜欢
言语形式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丰富言语实践活动 提升语文核心能力
“言语形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叙事性作品言语形式的学习点
基于对话理念下,师生对话内容的选择策略
言语习得,阅读教学的永恒追求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