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体现“数学味”的实践与探索

2015-05-30 06:45姚艳丽
俪人·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数学味数学课堂

姚艳丽

【摘要】什么是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味”?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会忽视“数学味”?怎样给课堂增加应有的“数学味”?上出“数学味”的课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都有待于每一位数学老师的认真思考。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数学味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给我们的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片生机。由此而来的一些教学理念如情景教学、探究教学、数学建模、做数学等开始被老师们所接受,而且也正被老师们以满腔的热情实践着。它让我们看到希望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送来了一些发人深省的东西。一些教师为了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某些理念,淡化了对数学课程意义的学习与研究,丢掉了数学课堂中应该具有的“数学味”。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节有“数学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愿意上、期待上的课堂,但并不是“数学自身的特点”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趣味、有问题、有思考、有碰撞、有生成、有收获。

我用以下做法使我们的课堂凸显“数学味”

1课题引领教学,提升教师数学素养

(1)成立课题小组,制定“数学味”课题研究方案

第一,开展“数学课堂中‘数学味大家谈”活动。通过网络收集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什么是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味”,通过交流,互为启发,主动吸收、构建自我认知。

第二,开展“说课标,说教材”活动。通过“说课标,说教材”解读课程标准,细化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梳理知识结构,系统掌握教材,把握数学教材的“数学味”。

第三,实施“同课异构”。不同老师同上一节课,研讨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环节,以时间求效率,提高课堂实效,减轻学生负担,上出“数学味”的课堂。

(2)实施目标教学,强化集体备课

强化集体备课,从教材的编排意图着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内涵的挖掘,弄清课标与教材的联系,结合课标与教材细化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每册教材目标---每单元目标---每课时目标,要站在统揽教材的全局来看待数学,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等,使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脉络清晰,目标明确。

2课堂成长教师,凸显“数学味”

(1)注重尝试,突出“数学味”

如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我们都是学会了加法才学减法,求15-8=?我们会想8+?=15,通常我们的教法是强化加法,加法练得极其熟练,熟到8+?=15能脱口而出7的程度。实际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可以试着8+(10)=18结果比15多,说明加10加多了,那么再试着加一个小一点数,8+(5)=13,结果小了,由此一定能确定要加的数一定在5和10之间就可以缩小范围再试,经过有限次的尝试,一定能找到结果。这个过程比纯粹为了记住一个得数的训练要有意义得多。不提函数思想,也不用单调性,这不就是具体的渗透吗?学生对加法的一个最基本的性质有了体验,即:加得越多,结果就越多。所以说尝试是数学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味”的思维碰撞

如“圆的面积”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是这样执教的:“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接着提出具体的探究方向:“将圆等分成偶数份的近似等腰三角形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引导学生从4等份开始想起,从有些轮廓到有点像,再到更像,使学生感知图形的变化趋势,并做出合情推理。只要无限等分下去,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在这样开放的探究性活动中学生的经历是丰富的,感知是深刻的。

(3)关注思想,领悟“数学味”的“魂儿”

著名数学家李大潜院士指出:“如果仅仅将数学作为知识来学习,而忽略了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数学课程最本质的特点和要求,失去了开设数学课程的意义。”数学课要有“数学味”,就是要展示数学本质的一面,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将隐含于一切教学内容背后的数学思想、数学观念和数学内涵充分激活,为学生所触及、所分享,只有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浓厚的“数学味”。

3、注重命题,引领师生

我利用做教研员的优势,在命题上下大功夫。因为教师的视野决定着学生的视野。教师能把“死知识”教“活”,学生就能把“死知识”学“活”、用“活”。学生的发展才能与新课标同步。在五年级的试卷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靠墙边围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花坛是梯形的,花坛的高是20米,题中直接告诉了梯形的高而没有告诉上底和下底,但通过篱笆的长可以知道上下底之和是46-20=26米,再根据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直接用26×20÷2就可以求出梯形面积。但在阅卷时学生的反馈出乎老师的意料,有部分学生要假设出它的上底和下底,然后才能代入公式求面积。显然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梯形的面积与“上底”“下底”和“高”三者都有直接关系,还是与“上下底之和”和“高”有更直接的关系?

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

[2]《小学数学教师》

[3]《数学课堂应有数学味》,蔡宏圣

[4]《数学课程标准》

[5]《数学课堂应有数学味》,黄锐

猜你喜欢
数学味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让数学回归“本位”
呼唤“数学味”重返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数学味”探讨
抓数学教学本质还数学课的“数学味”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