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青
【摘要】一直以来,数学课中的练习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形成和巩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创造性地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信息、生活领域中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因此,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练习设计;生活;操作;开放
如何设计高效的课堂练习呢?我认为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练习设计要富有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但是,课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为学生设计真实有用的练习,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强化应用意识,让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尽量创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努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了“元、角、分”后,可以在班内多开展“义卖”“购物”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买东西,在真实的各种情境中体验付钱、找钱,这样把人民币知识即时学以致用.
二年级学生在学完了表内乘法口诀后可以多设计一些乘船的问题,比如:24个小朋友去划船,每只大船坐4人,小船只能坐3人.坐哪种船用的只数少?如果都坐大船,要几只?都坐小船要几只?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安排?
五年级学生在学完“平面图形”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在平面图上设计花园,其中要有圆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不等的花池、草坪、道路,要求比例适当、图案美观.相信在多次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练习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在数学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学会创造.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
如教学“认识多边形”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充分体会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发现一些有趣的几何现象和问题.如,让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指定的方法折一折,分别得到不同的五边形、六边形或四边形.
三、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生知识的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知识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会到熟、由熟到活的过程,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应非常讲究梯度,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每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练习一般分三个阶段:基本练习、专项练习、综合练习.基本练习的练习题类似于例题的基本结构,以基础知识的模仿为主;
专项练习这一阶段的练习以变式练习为主,一般知识点不变但形式多变;综合练习阶段则加大了题目的综合程度,把新旧知识综合于一体,使题目具有较强的思维性.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认识线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基本练习
(1)观察下面几幅图中,找找哪条是线段?(图略)
(2)借助工具尺,画一条线段.
2.专项练习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填在()里.
(分别出示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和五边形)
(2)连接两点,看看能画出几条线段?如果3个点、4个点呢?
3.综合练习
(1)找一找,每幅图里各有几条线段?(图略)
(分别出示一个半圆、由射线和线段组成的图形)
(2)观察连接两个点、三个点、四个点的结果,猜猜五个点、六个点各能画出几条线段,并试着验证.
这样的练习设计,体现了鲜明的层次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面向了全体学生,让学困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
四、练习设计要有开放性
学生之间由于知识水平不同,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要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求异思维.
总之,练习不是单纯地做习题.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优化数学练习,提高练习效益,是我们的一种追求,也是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要求,教学实践中只有我们不断地总结探索,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