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华
【摘要】数学如此广博,那么除了日常课堂教学,数学还应带给孩子什么呢?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思维和生活经验的角度去创新,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儿童用最自由的方式享受学习.
【关键词】拓展;折纸;思维
近来听了工作室吴老师执教自主开发的主题拓展课“折纸中的数学问题”,感觉这是节扎实、灵动的课,更是有思维深度的课.折纸对于老师和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可通过折纸引发的数学拓展学习却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学生的思维从被激活后就活跃于整节课,在折纸的过程中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更在折后的比较、计算、发现规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实录1】欣赏作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聚焦折纸
(折纸作品欣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图片,知道图片上的这些作品是怎样做成的吗?
生异口同声地惊奇地说是折纸.
【教学实录2】拓展运用,研究重叠现象中角的奥秘
1.探究从一个直角中对折出45°角
师:如果让你把长方形的这个直角折成一个45°的角,想一想可以怎样折?
生:把一个直角对折后,中间这条折痕就把这个直角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45°.
2.探究把一个直角对折2次、3次的规律
师:把一个直角对折一次就可以平均分成了两份.那么如果把这个直角对折两次又可以平均分成几份?你是怎么想的?
生1:对折一次可以把这个直角平均分成两份,对折2次就是把第一次对折后的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再对折一次,这样每个角又被平均分成了两份,所以对折两次可以平均分成四份.
师生共同小结:对折3次其实就是把第2次对折后形成的4个角重叠在一起再对折一次,这样每个角又被平均分成了两份,所以对折3次可以平均分成八份,这里的八份可以写成2×2×2的形式.
3.研究求重叠问题中角的度数
师:这是一张长方形纸,先从一个直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一条线段,然后以这条线段为折痕,把右边这个三角形向上折,三角形的这个角我们把它叫作∠1,旁边这个角叫作∠2.在这幅图中哪些角是相等的呢,谁上来指一指?
生:∠1是把∠3向上折后所成的角,它们其实是同一个角的正反两面,所以∠1和∠3大小相等.
师:你能算出∠1的度数吗?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求出了两个折叠图形中角的度数,你们认为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关键是要在图中找到什么?(哪两个角相等)
【我的思考】
老师在充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折纸,提取数学教学元素,然后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数学资料进行重组、建构,从而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使孩子的数学思考得以延续.
1.找准可拓展的起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开始吴老师从欣赏各种折纸作品激发学生对折纸的兴趣与期盼,通过回忆长方形角和边的特征,以及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确定了今天的研究主线从角、边、面积三方面展开研究,利用学生折角已有的知识经验,先从对折一次折出45度角开始,相继加大难度拓展到对折多次,较好地把握了知识的起点,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课堂,为后面拓展到运用对折的规律求图形的角度做好了铺垫.
2.挖掘可拓展的生长点,发展学生的思维
吴老师在学生多次对折角后,引导学生发现了“对折的角大小相等”这一规律,为充分体现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的运用,巧妙设计了两个练习求重叠问题中角的度数,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观察、比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明确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找到哪两个角相等.在这样的拓展学习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悄然提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发散可拓展的衍生点,提升学生的思维
学习数学,就是要无时无刻为学生思维打开搭建平台.拓展教学中,我们只有恰如其分地发散可拓展的教学资源,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研究完三角形面积的另一种推导公式后,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是把三角形折成长方形,那长方形又可以折出怎样的三角形呢?教师演示把一个长方形对折4次,剪下一个三角形,仔细观察这个图形,它像一个什么图形?(近似圆)发散学生的想象空间,既然像一个近似的圆,那么我们即将要学习的圆的面积又可以怎样计算呢?将计算近似圆面积的方法延伸到圆的面积计算.学生在动中学,玩中悟,在想办法折的过程中,能够用理性的数学语言来寻找其边相等、面积计算的秘密所在,使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刻,数学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