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的智慧是我们的追求

2015-05-30 01:42谢志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份数平均分小兔

谢志芳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建构知识的重要方法,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可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下面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物游戏”为例加以阐述.

[教学环节一]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

操作时,学生不约而同地将4根小棒分成两个2根,只有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才分成1和3.学前的孩子就熟知“4可以分为1和3,4还可以分成2和2”.问为什么选择后者,答这样分公平.

[教学环节二]将12个萝卜分给3只小兔,分得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个?

情况一:学生直接将12根小棒分成3份,每份4根.教师问:你分了几次?学生答:分了三次,第一次拿4根给第一只小兔,第二次拿4根给第二只小兔,第三次把剩下的4根给第三只小兔.

情况二:学生每次分给每只小兔1根小棒,每次分的小棒都堆在一起.教师问:你分了几次?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情况三: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我第一次分给第一只小兔3个萝卜,第二次分给第二只小兔4个萝卜,第三次分给第三只小兔5个萝卜.”有学生反驳说这样分不公平.教师问:“要怎样分才能变公平呢?”学生回答:“应该从第三只小兔那里拿一个萝卜给第一只小兔.”演示的学生拿起一个萝卜,却不敢放到第一只小兔跟前,只是用眼睛看着老师.教师:“你是担心把这个萝卜给了第一只小兔后,每只小兔就分到4个萝卜,结果就和之前的两位小朋友分的一样了,是吗?”学生点头表示心里的确是这样想的.

[问题讨论]

1.平均分的生活原型是怎样的?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

2.这两次操作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这两次的操作必须进行吗?

[问题分析]

1.从“分桃子”可见,学生虽不知道“平均分”的说法,却已有了比较清晰的公平意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平分”活动经验.从“分萝卜”可见,学生已清楚“每只小兔分到一样多”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已经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之所以将12分成3、4、5,是为了体现与前两位小朋友分法不一样.若是沿这样的思路走下去,离“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这一教学目标越来越远.

2.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平分意识,但对分配过程的观察和表达还很模糊.而且学生已有2~5的乘法这一知识准备,很容易想到3个4是12.然而,这是学生学习除法的第一课,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和过程的体验至关重要,不经过操作,学生很难体验分配过程,那么将来学习表外除法——如 “将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 时,就难以想到先分整篮再分零散的.先分整的再分零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为什么在课堂学习中就不容易想到呢?正是因为之前的平均分教学中对分的过程不够重视,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使得学生非常珍贵的生活经验难以迁移到除法学习中来.

[修改设计]

1.分桃子环节,教师只需启发学生回忆之前的经验,4除了可以分成2和2外,还可以分成1和3.让学生比较两种分法,感知平均分与一般分的不同,引出“公平”“一样多”的概念.

2.分萝卜环节,通过操作还要使学生体验到:只要每次分得的个数是相同的,最后结果就是一样多,也就是平均分.这个环节的操作必须进行,操作要求要向学生交代清楚,问题引导要指向明确.

[教学环节三]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在四人小组中操作,每个成员轮流把15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中的其他三人.要求四人分的过程要不一样.

情况一:操作开始了,学生们在自己小组中七嘴八舌地争吵操作方法.

情况二:四人都拿出15根小棒,独自分了一种又一种,完全没有合作.

情况三:少数小组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

[问题讨论]

1.这次的操作与之前的操作有难度上的递进吗?

2.这次的操作与之前的操作目的有何不同?

[问题分析]

1.“分骨头”与“分萝卜”过程相似,难度未增加,操作要求却比较复杂.花大量的时间理解操作要求,而操作的过程却很简单,缺少探究性,有舍本逐末之嫌.

2.此环节的目标是探索用图示或语言表达分的过程.

[修改设计]

可以把实际操作改成操作计划的制订,即:你打算怎么分,把想法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这样修改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环节四]学生独自根据要求完成“练一练”的最后一题:摆一摆,填一填,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2份、3份、6份、9份,每份各是多少?

情况一:优等生在5分钟之内完成了四小题的摆一摆、填一填,然后就没事干了.

情况二:中等生份数多的摆不清楚,但经过8分钟左右的琢磨,根据乘法口诀,将四小题的填空基本完成.

情况三:学困生看不懂题目要求,15分钟过去了,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一半任务.

最后集体汇报、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总数与份数之间的关系,整个活动用时20分钟.而且后面的观察分析还只是草草了事,并没有引起学生太多的思考.

[问题讨论]

1.这次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2.操作的难度大吗?工作量大吗?

[问题分析]

1.操作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将总数相同的物品,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的量是不同的.

2.因为这个环节跳跃太快,前面的操作都没有很好地进行语言描述,现在猛然让学生填“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并关注总数与份数的联系,加大了难度,而且工作量大.

[修改设计]

1.前几个环节结束前,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操作的结果.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平均分,还发展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除法的意义做很好的铺垫.

2.“分橘子”四人小组合作,每人操作完成一小题,这样不仅节省时间,降低难度,还能使全体学生都经历完整的操作过程,重点在发现总数与份数的联系.

[反思与总结]

反思磨课过程,笔者觉得操作有“三忌”:

一忌:为赶“潮”而滥用操作.

若为了追求课堂活跃,体现对活动经验积累的重视,不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滥用操作,那么,势必造成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后果.

二忌:操作中无思考,操作后无结果.

操作活动须与思维活动同时进行,才能促使动作过程和思维过程紧密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把直观感知内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建立数学模型.

三忌:不管难易,都用合作操作.

操作的形式应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当问题复杂、操作的工作量大时,就应该选择小组合作操作,利用集体的智慧攻克难题,反之,只需安排学生独立操作便可.

综上所述,在“分物游戏”教学中,笔者深切地领悟到:当学生充满疑惑想一探究竟时,适时操作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操作时,若目的明确、方式合理、步骤清晰、结果完整,那么将使孩子们的双手闪烁出思维的光芒.这些都可以看成操作的智慧,我愿与同行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俞正强.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郑毓信.数学教育:问题与思考.小学数学教师,2013(1-2).

[3]费岭峰,万培珍.给学生有效的帮助——课堂教学引导策略谈.教学月刊,2010(5).

猜你喜欢
份数平均分小兔
如何利用题组训练提高分数“量”与“率”的区分度
对提单及保单出具份数的思考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平均分一半
“份数法”的妙用
帮小兔逃跑
条条道路通罗马
骄傲的小兔
两种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