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阅读习惯;课外活动;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热情,那一定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课外读物。曾经有人问鲁迅先生如何才能获得那么大的成就,鲁迅先生说,我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鲁迅先生的话质朴而又充满深意,让我们明白了:课堂中学习的那几篇文章不足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知识,不能打开他们的眼界和视野。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我想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广袤的书海中遨游。
众所周知,强烈的阅读欲望不但能够开阔眼界,增知启智,还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使他们养成善于阅读、喜爱阅读的习惯,使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
一、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的不同特点,帮助指导学生选好读物,提示性地引导他们读一些名著或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较小的学生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所以在读物的选取方面,应该挑选带有插图的色彩鲜艳的书籍;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且逻辑思维能力较强,那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适当偏重于逻辑性强、有内涵、有深意的文章,增强对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使课内和课外相互呼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内文章的数量有限,只能相当于“一”的作用,而课外阅读内容丰富多样,通过课外阅读增加知识储备才能举一反三,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达到融会贯通。所以,在每学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都会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给学生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通过课内课外的相互补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新的理解。在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班级里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来发挥他们独特的才能,这样也能使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
我们常说: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进行学习,而教师应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阅读中也是如此,我们只需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而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快乐地读、自由地读,让学生自己体会作者的情思,感悟书中的魅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勤于动笔,多做笔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形式很多,有“摘抄”,有“概括”,还有“读后感”,以及“圈点描画”“增加批注”等形式。每种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文章,教师大可不必统一规定,而是要依学生意愿和文章特点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学习更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展现更多才华。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然后通过开展“讲故事比赛”“优秀笔记评选”等活动使学生在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主动地学到知识,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五、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保障
阅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思想内容
每读一篇文章,按照從前到后的顺序朗读,了解文章大意先说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同时在阅读的时候初步体会作者情感,掌握合适的语调语速,用充满感情的语调朗读全文。
2.分步朗读,细致体会
在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对文章的大致内容和情感主线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文章分层次,细细品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当中的问题,并且教会学生,只是提出问题还不足以理解文章,还必须能回答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更大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利会.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
[2]任爱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4(4).
作者简介:佟成娟,出生于1981年11月,籍贯:辽宁本溪,性别:女,职称: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就职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高台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