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专业企业现场工程师企业实践阶段培养方案研究

2015-05-30 00:48:02王泽等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模具

王泽等

摘 要:建立以企业实际工程生产要求为对象,以培养模具专业企业现场工程师为目标,针对模具专业企业现场工程师实践阶段培养要求,分析培养模具专业企业现场工程师的条件及应该具备的素质,以及国内模具专业企业现场工程师企业学习及校外实习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了适合我校模具专业企业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方式,构建了培养方案实施细则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思路,为完善模具专业企业现场工程师培养方案提供借鉴。

关键词:模具;企业现场工程师;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5)04-0110-04

0 引言

江苏理工学院于2009年设立了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简称“模具方向”)。近年来,随着模具行业逐渐成熟,企业对高校模具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具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在课时压缩知识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如何结合自己学校的定位,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模具专业工程师,各高校专家和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突出培养学生的某些能力,例如大多数研究性高校的培养方案主要针对模具工程设计、制造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而高职等院校主要针对模具加工制造能力的培养。相对于国家重点院校,我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及生源方面存在明显劣势;相比于长三角地区职业高等院校的总授课时数、实践动手场所、设备等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我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条件,改革教学方法、模式和内容体系,从最优化理論的视角来窥测模具专业教学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优化课程体系,突出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因此,本文提出建立以企业实际工程生产要求为对象,以培养模具专业企业现场工程师为目标,贯穿大学培养全过程的开放的、全方位的三维立体教学体系,为完善模具专业企业现场工程师培养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2]

1 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与培养方式

1.1 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掌握高分子和金属材料的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制造理论和技术,具备对高分子和金属材料成型工艺分析和优化的技术,具备对塑料制品和金属零件性能和质量的检验测试能力,熟悉企业一线生产流程和管理技术,能在金属模具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模具设加工及生产线管理的企业现场工程师。

1.2 培养标准

(1)在校内系统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工程实践的应用能力,接受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制造、数控技术、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锻造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与技术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具有本专业领域较宽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材料成形加工与模具设计制造相关技术的应用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3)具有在模具设计与制造工程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模具生产调试与维修以及模具成本核算与生产管理等方面应初步具备解决生产线现场问题的能力,具有机械设计及装备、数控编程、材料成型设备与模具制造设备等方面工程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塑料成型工艺分析与工艺方案制订、塑料成型设备选择与模具设计的能力;具有冲压成型工艺分析与工艺方案制订、冲压成型设备选择与模具设计的能力;模具制造技术与工艺方案的制订及模具成型加工设备的选择;模具数字化设计、工艺分析、制造能力;模具设计选材与失效分析;模具生产调试及维修工艺的制订;模具成本核算与生产管理。

(4)具备良好的生产线生产组织经营能力、良好的现场技术交流和研发团队合作协调能力。

1.3 培养方式

模具专业企业现场工程师培养采取“3+1”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依托江苏理工学院的校企人才培养基地,采用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方式,对大学生最后实践阶段联合培养,切实提高工程技术水平。高校和企业教师合作成立专家组,根据模具行业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培养方式。聘用高校和企业高水平人才做为授课教师,采用高校和企业教师协同指导的双导师制。高校教师主要任务是讲授理论课并能引导学生将模具理论知识和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3]企业教师主要任务是负责指导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的模具设计、绘图、加工、生产现场问题分析及解决。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第21卷

第4期

王 泽 卢雅琳 雷卫宁 等:模具专业企业现场工程师企业实践阶段培养方案研究

2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三个内容:认知企业;单项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实践,总学习时间为36周。通过企业教师指导,共同进入企业项目研发团队,参与企业项目的整个流程,从开发到设计,边实践边学习,首次参与企业项目要能将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项目存在问题。有了参与项目的经验,再次参与企业项目能够规划出工程任务所需要的工艺、设计步骤和技术方案,独立提出专业的技术方案。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环境需要、实践能力强、理论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的模具专业企业现场工程师。

2.1 认知企业

本环节是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学时共8周。认知企业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企业教师走进课堂,学生走进企业。企业教师走进课堂,是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进行系列讲座,使学生对企业概况有初步认识,了解企业精神以及文化底蕴,了解企业特色以及与本专业之间的关联。学生走进企业,是通过组织学生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金属塑性成型、塑料成型以及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艺流程等。企业教师开设企业生产安全、企业文化与品牌、产品研发、生产管理、整个行业概况等专题讲座。经过认知企业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环境、了解企业专业特色以及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关联度,使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好的与生产实际融会贯通。[4]

2.2 单项技能训练

本环节是对各种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单项训练,学时共10周。具有塑料成型工艺分析与工艺方案制订、塑料成型设备选择与模具设计的能力;具有冲压成型工艺分析与工艺方案制订、冲压成型设备选择与模具设计的能力;模具制造技术与工艺方案的制订及模具成型加工设备的选择;模具数字化设计、工艺分析、制造能力;模具设计选材与失效分析;模具生产调试及维修工艺的制订;模具成本核算与生产管理。通过单项技能训练主要提高工程意识和加强专业技术能力,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并为提高学生与现场技术人员交流沟通能力、任务执行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等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2.3 综合技能实践

综合技能实践是培养方案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时共18周。该环节是学生在校内完成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认知企业和单项技能训练之后进行的,是对本科四年所学理论知识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是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激发的过程。具体要求如下。

(1)综合技能实践过程按照企业教师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所选课题要体现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有工程实际应用价值。

(2)综合技能实践过程每个实习学生必须了解实习企业,了解企业生产一线各岗位和工种的特点。熟悉企业生产的产品、研发流程、开发技术、开发工具、工艺方案、质量监控和生产设备等情况,并做好实习笔记。

(3)根据企业教师所选课题,要完成产品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工具应用、技术实现、测试检验、质量控制、生产配合、市场营销、技术服务及工程项目施工、运行、维护各环节,并做实训笔记。[5]

3 教师队伍建设

企业实践阶段教师队伍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是在编的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和技术人员。企业教师主要传授技术实现和工程经验,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密切配合,主要负责课程的系统学习以及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的衔接工作,校内教师应受过较好相关专业训练并具有材料成型技术开发工程背景和经验。

3.1 教师队伍的任用标准

3.1.1 校内教师任用标准

专业背景,骨干教师的专业结构分布合理,专业梯队阵容整齐;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材料成型工程技术研究能力与实践经验,有很强的技术更新与知识拓宽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基本具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能够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历要求,应具有碩士或博士学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工程背景,从事企业现场工程师教学活动(含实践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每年应有3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包括现场实习或指导现场实习、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等)经历;同时,也应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

3.1.2 企业教师任用标准

企业教师包括企业授课教师、企业实习教师、企业导师三种。企业教师具有本科学历,有5年以上工程技术工作背景,有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组成。企业授课教师主要是结合企业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企业实习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认知企业和单项技能训练;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综合技能实践和毕业设计。

3.2 教师队伍建设

交流研讨,定期与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专业建设及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和研讨。特别需要通过与所属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了解,获得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启发与创新。

现场实践,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工程项目,通过定期进行现场考察以及挂职锻炼等方式获得工程经验并将工程经验引入教学中,提高自身工程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

国际化培养,根据教师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按照优先保证、重点急需的原则,每年选派1~2名骨干教师前往国际相关专业知名院校、研究所、企业进行短期的访问交流。

在聘任企业教师之前,必须参照企业教师任用标准进行选拔。合格的人员在承担学生企业实践之前,学校还要通过集体培训明确企业教师职责,定期举行教学工作交流会。交流会围绕教学方法、教学心得、教学经验展开,企业与高校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企业教师和高校教师都参加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评教师,及时将学生对企业教师的评价反馈给企业教师,达到不断改进提高的目的。

4 结语

企业实习阶段对培养优秀企业现场工程师起着关键作用,江苏理工学院根据自身条件采取了“3+1”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依托江苏理工学院的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结合市场,解放思想,以培养模具专业企业现场工程师为目标,加大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国际化工程师,同时,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带动和促进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 -52.

[2]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4):79-82.

[3]常云龙,李荣德,袁晓光,等.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沈阳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 -17.

[4]辛浩琳.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前沿,2010(10):13 -15.

[5]Chiswick B.R.,Miller P.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ability of immigrantshuman capital[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9(28):162-169.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Scheme of Field Engineer in the Field of Mould Specialized Enterprises

WANG Ze,LU Ya-lin,LEI Wei-ning,YANG Xiao-hong,WANG Jiang-tao,LI Ren-Xing,SHEN Lai-di

( School of Material Engineering,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Abstract:The paper proposed to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duction requirements as an object,to foster the mould field engineers professional enterprises as the goal,to mold professional enterprise field engineer practice stage requirements,analysis of train mould enterprise,the condition of field engineers should have the quality,as well as the domestic mold professional enterprise field engineers to study and practice outside the experience and shortage,put forward the suitable for our mold professional company engineer training target,training standards,training mode,construct project of cultivating the detailed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to improve mould professional field engineer training plan of the enterprise.

Key words:Mold;Field engineer;Training scheme

責任编辑 祁秀春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模具
《电加工与模具》征订启事
《模具制造》月刊2020年订阅通知
模具制造(2019年10期)2020-01-06 09:13:10
《电加工与模具》征订启事
第十三届Asiamold广州模具展盛大开幕
模具制造(2019年4期)2019-06-24 03:36:38
擦擦模具
童话世界(2017年8期)2017-05-04 04:08:34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7:02:53
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方案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5:55:24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对外经贸(2016年8期)2016-12-13 04:20:18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 21: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