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强国与“亚健康国民”矛盾的思考

2015-05-30 19:31:59林家春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亚健康

摘 要:独特的“举国体制”体育运营机制铸就了我国“竞技体育强国”的地位,赢得了海内外普遍赞誉,但辉煌的战绩背后是大部分国民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与我国“竞技体育强国”的形象完全不符。我国国民受到西方体育价值观念的冲击、缺乏远见与健康意识薄弱、生存压力过大与社会引导方向错误等不良因素,提出把国民体质健康问题摆在首位,以及增加体育在教育中的比重和取消奥运金牌奖转型于民生的建议。

关键词:举国体制;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亚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5)04-0068-05

0 引言

自1984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结束以后,中国体育代表队已经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摘取了201枚金牌,跻身奥运会历史金牌总数排行榜前10名。这是历经改革开放发展30多年的中国仅仅参加过的8届奥运会的成绩,傲居亚洲第一,超过欧洲多数参加过100年奥运会的国家。特别是在最近3届奥运会上,中国一直都是和美国占据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前两名,同时,创造多项世界纪录。在另外一些世界级大赛如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中国队实力长期雄踞世界第一,地位无可撼动,这一切成绩足以证明,中国已经是世界的竞技体育强国。但中国竞技体育强国则不意味着国民的体质健康水平高,大部分国民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与“竞技体育强国”的形象完全不符。为此,探讨这种“矛盾”产生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1 中国竞技体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体育是一项社会运动,群众参与是没有门槛的,可以做到“低碳”、“无污染”、甚至不需耗费金钱和物品的。但竞技体育不同,从运动员的训练到比赛获得成绩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能实现的。在欧美许多国家,运动员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基本上都是自己聘请教练,参加比赛的全部费用也是运动员自己负担,只有小部分知名运动员,可以得到赞助商的资助,这在网球界有着典型的例子。在美国,运动员入选国家队参加世界大赛,只有在集训与比赛期间,运动员的开销由国家支付,通常情况下,这一部分开支政府会寻找赞助商来买单,因为政府根本不会为这些比赛进行大笔经费预算。因此,美国国家政府对运动员的约束,仅仅是停留在精神层面上的,即国家荣誉感,这种荣誉感是政府和运动员共同拥有的,运动员可以无理由拒绝国家的征召,而政府也不会因为运动员的拒绝采取任何处罚措施。因为奥运会本身也是强调个人参与,淡化国家之间的竞争,政府一般起到组织、监管的作用,不会出台政策指令干预。

在中国,竞技体育向来是和国家民族的尊严与荣誉捆绑在一起的。由于过去一个世纪的沦落,改革开放的中国必须摆脱“弱国”的身份,才能融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新秩序”里,竞技体育是达成目标的一种最直接高效的途径。因此,参加奥运会夺取金牌,成为了中国体育健儿一项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只有在体能和技术的较量中征服对手,才能在“西强东弱”的世界格局中得到列强的认同和尊重。这一点,中国确实取得相当成功。而成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众所皆知的“举国体制”[1],这也是中国独特的国情决定的,也是中国运动员的优势所在。据中国奥委会主席、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告诉记者,我国平均每一枚奥运金牌投入1 500万元,照这样算,伦敦奥运会所获得的38枚金牌总共花费了将近5亿元,其中还不包括银牌和铜牌以及未获得奖牌项目的花费。相关媒体曾报道,国家拨给田径队的2 000万训练经费,其中1 500万是花在刘翔身上;孙杨去澳大利亚训练两次就花费了國家将近1 000万人民币。这种由国家统筹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竞技体育,把资源集中在奥运会项目和少数顶尖运动员身上,以夺取奖牌为首要目的“奥运战略”经营管理机制[2],就是“举国体制”,这种体制强有力地铸就中国201枚奥运会金牌,树立了“竞技体育强国”的新形象。

2 中国国民体质健康状况

2012年8月,国家卫生部曾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人正遭遇“亚健康”的威胁,过去15年间居民的患病人次数增加了20%,由1993年的43.6亿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52.5亿人次,按照这样的状况,最近几年很难有较好的改变。《报告》显示83.8%的成年人从不锻炼身体,其中城市居民有73.2%从不参加锻炼;经常锻炼的居民为11.9%。在运动场所普遍缺乏的农村,更是难得有锻炼的现象存在。而在每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数据显示学生的速度、耐力、心肺功能等主要几项指标偏差,体质健康状况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境况令人忧虑。

2014年6月2日,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一项研究表明,过去30年间,中国的肥胖率急剧上升,导致4 600万人“肥胖”,3亿人超重,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肥胖国”。这对于30多年前还在为温饱问题奔波劳碌的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生活的改变是难于想象的。肥胖其实也是一种“慢性病”,最近欧洲法庭要求企业不得歧视“肥胖人群”,并把肥胖者裁定为“残障”加以保护,确保他们的工作权利。对于我国目前数目庞大的“肥胖人群”,其中多数是高血压、高胆固醇、心脏病、糖尿病的患者以及带有其它与肥胖相伴而生的疾病,这种现代文明的“富贵病”或“懒惰病”将给我国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最近几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其中一项就是“城市居民亚健康问题突出”。中国医师协会(2010年)曾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白领人群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人群接近60%,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3]国民体质健康水平低下,与目前中国在世界上“竞技体育强国”的身份严重不符。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第21卷

第4期林家春:竞技体育强国与“亚健康国民”矛盾的思考

3 思考与建议

“举国体制”造就了中国体育的辉煌,成为中国人“强国梦”的精神动力和信心来源,实践证明这种运营体制是正确的。但“和平崛起”的中国,如何从“外强”到“内强”的实现、从“竞技体育强国”的基础上向“大众体育强国”乃至“体育强国”发展,将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需要去完成的国家级课题。

3.1 思考:要正视国民体质的亚健康水平状态,切实开展好大众体育活动

3.1.1 竞技体育强国与大众体育强国的概念区别[4]

上海体育学院的徐本力教授曾对“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和“大众体育强国”的涵义和关系做过深入的评析和诠释,他认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对“大众体育强国”评价的指标体系,但从一些主要指标,如体育人口率、人均土地体育场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经费等大众体育强国的综合指标上来分析,我国还是相当落后的,而欧洲的一些国家如瑞士,他们的竞技体育水平根本没办法和一些体育大国比较,但从该国的体育运动开展水平和参与运动的状况来看,他们无疑是个“大众体育强国”。根据这种诠释,大众体育强国意味着体育在对“身体教育”和“精神教育”两方面对人的影响程度,体现出体育运动对国民体质健康方面的贡献指数。我国要实现“大众体育强国”的目标,不仅需要在体制上的改革,更需要全体人民在观念意识上的更新。而“体育强国”,则是“竞技体育强国”与“大众体育强国”的综合体和升级版。

3.1.2 体质健康不良的原因分析

国民体质健康状况不良固然有很多原因,比如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生活环境的恶化、科学的发展改变自然规律,等等,从体育的角度上看,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原因。

3.1.2.1 西方体育价值观念的冲击

长期以来,西方体育价值观念占据主导地位,决定性地影响着人民大众的体育行为方式,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的中庸和谐思想被西方现代体育价值观严重颠覆,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超越”、“征服”、“竞技速度和力量”等肌肉伸缩的野蛮与霸道[5],体育的功利主义思想成为当今主流。我国是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体育文化内涵深厚、源远流长,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意境高远,对人体健康奥秘的探索有丰富独特的理论依据。然而,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却被国人所抛弃,转而向国外学习新奇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攻击性更强的跆拳道、拳击代替中国武术;追求对抗和竞争的运动项目成为时髦;更加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被大力推广。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门前冷落、身影稀疏”,几乎都要被中国广大群众遗忘了。西方体育异质文化固然有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但对于生性内敛、谦虚隐忍,旨在寻求体质健康、处事和谐的中国广大群众而言,这种外放和张扬的体育运动生活方式,并不适宜调养生息,谋求健康长寿。因此,当差异明显的东西方体育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传统体育观念和养生方式被否定,国民体育价值观念迷茫,无所适从,制约着从事体育行为选择的基本判断力。

3.1.2.2 缺乏远见与健康意识薄弱

健康本身也是一种长期投资,它是对个体体质健康发展目标的预期,从而制定经营管理方式并投入相应的资本,同时,在运作过程中能看到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方式,自“冷兵器时代”结束后逐渐被边缘化,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过程中,一度被认为“无用”,从事体育工作的人也被扣上“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帽子加以轻视。事实上,这种对体育运动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认识,缺乏深入的了解,根本无法领略体育功能的强大和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贡献。社会发展至今,人类“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问题严重性已经大大超过“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状况。根据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理论,人类其实已经逐渐把自己引向“物种灭绝”的深渊,目前中国人同样面临肢体功能退化、再生能力下降的局面[6],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头脑过于发达,歧视体力劳动而导致的亚健康体质大比例存在。因此,国民体质健康问题已经得到国家领导层的重视,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出台,把拯救中国人民的体质健康上升到战略高度,引领人们重新挖掘体育的功能。但对于刚刚摆脱贫困生活,潜意识忧患温饱和缺乏生存安全感的广大群众来说,既不了解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理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前半生不注重储存健康、后半生才要亡羊补牢的尴尬境地。

3.1.2.3 生存压力过大与社会引导方向错误

国家卫生部在《报告》中列出的数据显示大多数中国成年人没有参与运动的习惯,这是有一定社会客观原因的。我国虽然目前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众所周知,如果用“人均”这项数据去衡量,我国人民目前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与欧美大多数国家相比差距都比较明显。由于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表面上我国经济水平的“宽度”变大,但“厚度”还是很薄,居民的收入同比较低,生活成本偏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生存压力比较大。社会上竞争激烈,大多数人工作繁忙,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体育锻炼。体育参与程度是与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发展程度呈正相关系数,我国居民没有参与运动的习惯也印证了群众生活质量还比较低。

由于“举国体制”的原因,国家对奥运冠军和“为国争光”的荣誉一直大肆宣传,把体育本质上的功能和作用拔高到爱国层面上,忽视基层群众的体育生活,把体育赋予的对身体健康和教育方面的功能忽略和误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群众对体育的认识。体育能够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等功利思想在社会上弥漫,对未能直接形成效益的群众体育工作和事务漠不关心,基层群众体育的宣传和推广进度缓慢,各级部门缺少保障群众体育健身事业开展的务实态度和创新精神,导致群眾想锻炼没有场所,有场所缺少专业人士指导的断层现象。

3.2 建议:要大力开展体育教育,切实服务于人民的体质健康

3.2.1 增加体育在教育中的比重

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是一种习惯和观念,也是一种社会风气,应从小培养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把对待身体健康当作“终生大事”看待。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独生政策”,家长对待子女过于溺爱,养成了青少年儿童从小就远离体力劳动和排斥体育运动的不良生活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支配着我国大多数青少年儿童在追求人生价值的时候,根本无法体验到体育带给完美人生的意义。体育在学校里也基本被定位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两种基本作用,忽视了体育在精神教育方面的独特功能。体育不仅对培养人的形体、气质和性格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它在精神领域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归属感的培养仅次于战争所能产生的效果,同时,在商务社交方面,它也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因此,学校应该真正去重视体育在教育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在教育中增加体育元素的比重,使“德智体”三方面教育并驾齐驱,真正提高体育的地位。目前,我国高考竞争压力逐渐减弱、教育资源的争夺趋于缓和,年青一代自主人生的意识和创业积极性活跃,已经不再接受传统教育和父辈生活观念的束缚,适时把体育的基因种植在年轻人身上,必定能在社会上遗传出更有生命力的果实。

3.2.2 取消奥运金牌奖励转型于民生

在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应该毫无悬念地与美国占据金牌和奖牌总数的前两名,这是我国举国体制下竞技水平强势的延续。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已然成为世界瞩目的背景下,中国体育应该卸下肩上的重担,接受另外一项重要的使命,为十几亿人实现“中国梦”去发挥它强大的功能。虽然从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我国体育体制已经开始着力转型,实施改革精简放权,以实现和谐体育为终极目标,但具体到群众体育的管理、宣传和财政投入,显然还是远远没有到位。国家与地方应减少对奥运的渲染和取消对金牌的高额奖励,让体育回归本性褪去金钱的味道,重返奥运纯洁的文化环境中,国家应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让体育服务于人民的体质健康,而不是让它承载太多的爱国思想,成为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较量的道具。

4 结语

奥运会本是一项体育竞技交流的盛会,与其他世界大赛一样,旨在宣扬体育精神和促进文化交流,通过体育的成功树立典范,教育青年。如果我们赋予它太多的意识形态,或者把追逐金牌作为一种政绩,就会在体育的道路上与奥运精神脱轨,也扭曲了体育的本质,误导了大众对体育的再认识。金牌固然是对体育竞技水平的证明,但真正的体育强国并不是用金牌来衡量的。中国体育应该涅槃重生、返璞归真,让体育的功能真正去实现对生命健康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新光.论我国群众体育的特色[J].体育文化导刊,2006(3):6-9.

[2]梁晓龙.举国体制:中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之路(上)[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6(6):4-5.

[3]阚枫.2012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面临十大挑战[EB/OL].(2012-08-14)[2015-02-12].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8-14/4107005.shtml.

[4]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93-95.

[5]徐成立.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2007(10):52-53.

[6]黄勇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出台背景及实施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6(5):70-71.

On Some Contradictories Between Powerful N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Sub-healthy Citizens

LIN Jia-chun

(Department of Public Education,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Through a unique “nationwide system” in sports operation,China gained the status as a “Powerful N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has been highly praised at home and abroad.But behind this brilliant record,the general “sub-healthy” condition in most citizens are in great contract it.By analyzing the adverse factors in our nation,including the impact of western sports values,the short-shortsightedness in Chinese healthy awareness,the over-burdened survival pressure and mal-direc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at national health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impending issue,together with proposals of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sport in educ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of canceling Olympic gold medal to civil lives.

Key words:nationwide system;powerful n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powerful nation of mass sports;sub-health

責任编辑 祁秀春

猜你喜欢
亚健康
应用家庭灸法 有效调整亚健康
颈椎亚健康研究进展
党员“亚健康”,咋办?——咸阳探索“党性体检”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2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29 12:12:58
跟踪导练(一)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健康体检护理在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医疗设备“亚健康”了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28
猪群亚健康
国内中、西医亚健康研究的文献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