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本“链接”

2015-05-30 22:53杜玉梅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4期
关键词:链接语文课文本

杜玉梅

“链接”一词源于网络术语“超链接”。超链接,是一种允许我们同其他网页或站点之间进行连接的元素,但在本质上仍属于这个网页的一部分。也正因为“超链接”,网络才能称其为“互联网”。我想,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正需要这样的教学思想吗?

近段时间,从一位一线语文老师角度出发,笔者因思考和实践,写成《文本链接方略的刍议》供同行参考。

一、文本链接要适度

适度,适合要求的程度。那文本链接到底视何种要求而定?深度如何?广度怎样?我总觉得,文本链接的根在文本,一切链接的内容应与文本的内涵相符,以“开拓文本深藏的意蕴,伸展文本包裹的价值取向”为目的。另外,文本链接最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加深体验,拓宽视野,以“既要‘广积粮,也要‘深挖洞”为策略。

文本链接首先要适量。所谓“贪多嚼不烂”,编者为某一文本预留的链接点肯定不止一个,面面俱到,遍地开花,最后只能“大而无当”。 观察身边的教学,好多教师好像中了链接的毒,不链接就上不了课了,一节课上既要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又要推荐阅读课文读物,还要欣赏同类写法的相关文章,那到底有多少时间来理解文本内容呢?

一位老师任教《黄鹤楼送别》时,链接了有关“黄鹤楼”“孟浩然”“李白”“广陵”“送别诗”“补白”等资料。链接“黄鹤楼”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它是“名楼”,链接“孟浩然”“李白”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他们是“名人”,链接“广陵”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它是“名城”。三个链接花去课的一半时间,意图是让学生知晓“名楼”“名人”“名城”才能成就“名诗”,《黄鹤楼送别》是一篇由“名诗”改编而成的“文包诗”。课的下半节就有点虎头蛇尾,为了凸显这是一次“富有诗意的分别”,链接“补白”因时间的关系就有点匆忙,学生对诗人之间的情感体悟就稍显单薄。

文本链接其次要有底。有底,一曰“有底限”, 学生认知、情感、能力水平是底限,文本的内涵是底限,课程标准中双基训练是底限。我们不能因为链接,而让我们的小语课成了文学鉴赏课,成了文理课,理性十足,却无一点语文味。有底,一曰“心中有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话的文本因教师的链接而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到底是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是随着文本的挖掘而变化?还是由教师来主导这种变化?我总觉得教师心中应该有个数,这就像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师,总是先根据对象特征去选择衣料再去设计样式,而不会先选择衣料再根据对象特征进行设计。

二、文本链接要得法

文本链接也是一门课堂教学的艺术,时机的把握与方法的选择彰显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功力。但文本链接仍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把整个课堂看作一匹光鲜无比的云锦时,那它就是上面错落有致、装点得体的亮点和花絮。因此,文本链接必须得法,做到有序适时而且无痕,这才是“智慧”的链接。

首先,增补是文本链接的基本方法。同构文本,让文本和链接的文本一道形成强大的磁场;异构文本,让学生在对比批判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笔者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适时增补了《爱的姿势》(文中描述了多位父母和老师为了孩子在生死关头以保护的姿态铸就了一座座爱的雕塑)和“‘范跑跑事件”,学生对文中谭老师的人性美的光辉和“大爱无疆”的内涵才有了感性、清晰的认识。

其次,增补不是文本链接的唯一方法。改编文本,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角色扮演等等,方法不一而足。笔者对全国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中《船长》一课颇为欣赏。赵源林老师在引领学生品读文本对话时,对文本对话进行了两次改编,分别是这样的——

1.“洛克机械师在哪儿呀?”

“船长您在叫我吗?我在这呀!”

“炉子现在怎么样了?”

“已经被海水淹了。”

“那么炉子里的火呢?”

“火也全部熄灭了。”

2.“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火呢?机器怎样?”

两次改编告诉我们赵老师对文本对话的教学由内容的理解转到写法的赏析上,也正因为这样的比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和船长等人的勇敢镇定,更让孩子们体验到“对话”描写的奥妙与技巧。

三、文本链接要实打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所以,当下文本链接成了语文课的一种时髦,好像不链接一下就不是语文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好多老师为了链接而链接,本应放在课外的为了做秀也拿到了课堂上。于是因为要与其他课程沟通,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因为无限拓展,语文课偏离教材,本末倒置;因为漠视学生,语文课失去了魅力,得不偿失。因此,笔者以为,文本链接应该动真格的、实打实,而不应该哗众取宠,搞“伪拓展”“假链接”。

第一它应始终为课文这个“本”服务。某一篇文章被编者看中选入教材或几位编者倾力打造量身定做某篇课文,在这里,选择或撰写都有一个标准,都因了一个“规范性”的问题,它必须承载一定的任务——学习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课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聚焦点,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本”;而文本链接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仅仅是课堂教学之“末”,这“本”和“末”不能倒置。

第二它应始终为语文教学这个“根”服务。小学语文永远姓“小”名“语”,我们不能因为文本链接而把它上成美术音乐课、历史地理课,甚至于影视录像课,而那样只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正如《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所指出的:“语文课程中建立跨领域的学习平台,应注意立足于‘语文,而不应该是漫无目标的大杂烩”。

最后,我想引用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一个观点总结上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既不能不链接,那只会画地为牢,也不能因为链接而画蛇添足。

猜你喜欢
链接语文课文本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多元链接,彰显科学教学生活化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材使用方法研究
习作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效链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