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飞
摘要:闻喜花馍作为一种传统民俗,现如今形成一种产业。本文从实用、审美、民俗三方面阐述闻喜花馍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阐述其产业化之路。
关键词:闻喜花馍;民俗;产业
一、闻喜花馍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闻喜花馍有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本文从实用、审美、民俗三方面阐述闻喜花馍的文化内涵。
1、实用
从实用的功能出发,民以食为天,馍是闻喜当地的一种传统食物,充饥、解决生存问题是其最初也是最基础的功能,再加上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特点,地域性特征鲜明。闻喜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再加上当地的深井水,从材料来说也是非常适合制作花馍的。淳朴、勤劳的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吃了吗?”这里涉及到对饭的争议,一般来说是南米北面。而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就在黄河流域。山西南部是北方农村文化的摇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花馍历史悠久,在汉代就有相关的文字记录,宋代登上祭坛,明清时期盛行。
2、审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实用功能衍生出的审美意识。有人认为两者是相伴而生,但是我个人认为,与实用功能相伴而生的审美是一种无意识的,可能只是大小或者彼此之间的选择,而我们这里谈到的更侧重于一种有意识的审美,更精细,也更加有人文寓意。
冯骥才先生把闻喜花馍称为“指尖上的艺术”。闻喜花馍在制作过程中以小麦磨制的白面为原料,使用剪刀、梳子、菜刀等常见的工具,综合运用了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手法,造型有人物、花鸟、草虫、瓜果、飞禽走兽等。花馍不仅表现了闻喜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而且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例如对万事如意、多福多寿等美好生活的向往。据史书记载,在宋代随着农业的发展,面或者说馍作为重要的贡品,以猪和羊的形象登上了祭坛,人们希望借此得到神灵和祖先的保佑和庇护,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非常用心。因闻喜花馍的制作者多为女性,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故又被称为“母亲的艺术”。
3、民俗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闻喜花馍与节日、婚嫁、寿诞等民间礼仪活动紧密联系,到了日子会去请一些手巧的人过去帮忙,从一定意义上讲通过制作花馍对这些人在当地的地位也是一种提升或者说巩固。同时花馍也起到了标识的功能,每一个花馍的形式、用途、色彩等都有具体的约定,一般来说看到馍,就有了章程。人們依礼而行,偱俗而做。这其中包含了区域人群的认知、情感以及禁忌,礼俗文化特别是民间礼仪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闻喜花馍的产业化之路
闻喜花馍在2006年与定襄面塑、焙面面塑、新绛面塑共同作为山西面塑艺术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以其独有的食用、观赏、礼仪功能,作为传统美术—面花的成员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对闻喜花馍的肯定和鼓励;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闻喜花馍作为展品展出,大放异彩;2012年“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上创造了最高龙王、最长飞龙、最大花馍、最大面塑群四项世界纪录,同时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荣登“2012中国品牌节庆榜”。再加上闻喜县花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董巧兰、支建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的调查,大大扩大了闻喜花馍的影响力和名气。考虑到闻喜花馍的重要的价值、独特的传承方式和日益广阔的市场,产业化之路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契机下,闻喜花馍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以及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民俗文化到文化产业也成为一个的自然而然的转变过程。
面临失传花馍为什么能形成产业呢?个人有几点思考,一是它的社会功能随社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从个人方便食用到民间区域交往寄托心意传递民俗礼仪,反应不同社会人的思想和追求,民食节约不饥到吃饱到吃好,社会经济影响人的思想追求。二是人的价值取向不同时期不同,食用到交往礼仪到现在成为产业为赢利目的。三是现在社会以创新和创业为主导向,创业中开发一个项目多么难,花馍成为产业是挖倔优秀民间艺术文化的结果,好的创业项目在民间。它的发展过程从无到有,个体到普及,从繁荣到衰落,从衰落到挖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它转变为产业有人们需要前提,有认可基础,有追求美的欲望,就形成销售市场,制作工艺和方法提高,形成专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就增加利润空,因此成为产业。
伴随着国家鼓励和支持利用非遗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以及媒体、品牌、包装、信息、交通的因素的影响,现如今闻喜花馍从农村走向城市形成一种产业。具体来说有薛店镇的闻喜县花馍仙女专业合作社、闻喜花馍玫瑰红专业合作社(现为太原晋闻食品贸易有限公司)、“嫦娥专业合作社”、连锁经营模式的闻喜花馍田缘农庄运城旗舰店、闻喜县卫嫂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甚至淘宝上都有闻喜花馍的身影。据统计,在闻喜县,2012年成立四家合作社,2013年增加到六个合作社。其中4个专业机构和3个食品公司都是由山西省闻喜县花馍协会引导农民成立的。目前除了生产产业外,旅游景观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不容小觑。
制作过程中工序逐步固定,形成9个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当然也有个别的时间拉长,制作周期缩短。深井水等原料的筛选精益求精,钢筋、泡沫等材料也被应用到花馍的制作中。题材更加广泛,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三晋大地上波澜壮阔,人才倍现。闻喜境内中华宰相村、汤王山、闻喜文庙、董泽湖等旅游景点连同地理标志都成为花馍制作的造型来源,例如龙王宴、宰相宴、状元宴、关公宴等。闻喜花馍文化十类型:婚庆嫁娶、生日满月、上梁乔迁、开业庆典、祝寿贺禧、祭祀拜祖、岁时节庆、面塑工艺、花馍筵宴、礼品馈赠。此外,还研发出寿诞花馍、婚庆花馍、营养花馍等礼品,目前闻喜花馍有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还可以定做呢,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优秀民间文化更易成为创业项目。闻喜花馍是创业项目的捷径,容易形成产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避免走向歧途沾染太多的商业气息,积极参与的同时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竞争机制、文化内涵、参加者的社会责任感也显得很重要。
从民俗文化到文化产业、研究到指导实践、资源到产业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一过程中区域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引发我们更多的反思,给我们的启示是:好的创业项目在民间,挖掘优秀民间艺术重要性。希望抛砖引玉,使闻喜花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基金项目:西藏民族学院研究生2013级高水平人才科研项目,编号:YG-20141318
参考文献:
[1]闻喜县志编纂委员会.闻喜县志[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年.
[2]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3]吴未.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崇拜创作观[J].理论学刊,2005,(07).
[4]薛生辉.西北民间花馍与民族文化传承[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4).
[5]闫晓华.悠悠乡土塑真情——山西闻喜花馍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J].装饰,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