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叶春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不能满足当今课堂教学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根据最新大纲要求,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精神的培养。本文主要从如何实现学生探究精神培养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初中科学;探究精神;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后,要求学校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影响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因此,探究性学习被人们提上日程,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需要教师做好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一种既直接又有效的办法。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老师在讲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这个方程式时:3CO+ Fe2O=高温=2Fe + 3CO2,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比如:这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哪个元素的化合价上升了?哪个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哪些元素的电子数增加了?哪些元素的电子数减少了?公式中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哪个是氧化产物,哪个是还原产物?在配平时是否遵循了质量守恒定律等,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完成课文的学习,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创设活动激发探索欲望
(一)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索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逐步从具体思维逻辑向抽象思维逻辑发展,因此这段时间对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至关重要。该阶段的学生虽然在向抽象思维逻辑发展,但却仍以具体思维逻辑为主,因此教师在实施活动教学时要格外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在开展活动教学时,尤其是理科性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活动课堂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具体实现操作中,通过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实现让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工具,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引发对成像规律的好奇,然后教师在根据学生做实验的情况进行理论上的讲解,从而完成课堂教学。
(二)通过矛盾冲突引发学生探索兴趣
矛盾冲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为学生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师在讲解压力压强这个知识点时,学生可能只是知道这个词,但具体有什么作用,怎样区别可能不会知道的很透彻,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了,教师可以拿一个剥了皮的熟鸡蛋放在瓶口上,这时鸡蛋放不进去,但当教师小举动以后鸡蛋就进去了,学生肯定会非常好奇,教师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满满的好奇心下,讲解其中的原理,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三、通过合作提高探索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提高探索能力是非常有效果的。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使用到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通常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然后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任务的划分,然后小组内成员经过协商探讨后,完成最后的总结归纳。在每个小组都进行分析整理以后,教师就以小组形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讨,或者进行小组间的探讨,进而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是非常有帮助。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机制也在不断进行完善,新课程改革对当今教学模式给予了新要求,要求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配合教师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沈福仙.初中科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J].学周刊,2015,10:134.
[2]郭晴秀.初中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3]原臻钰.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陈秀华.初中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策略及其有效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