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明
摘 要:本文对2015年福建高考物理试卷中的部分试题进行了分析,这些试题突出了“五种能力”的考查,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始终。
关键词:物理教学;试题分析;能力测试;选拔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智力要求日益提高。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建设人才,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能力立意的背景下,福建理综卷中的物理试题,突出能力测试,注重对考生学科素养的考查。试卷把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通过考核知识及其应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有效地甄别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体现试卷的选拔功能。
下面就试卷中部分试题作一分析。
第16题:考核“机械振动和波”。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在波动图像上确定质点a的振动方向,来判断质点a到达波谷的最短时间与周期的关系t=nT,再次由T=,λ=ms,结合隐含条件“同一介质中的简谐波具有相同的波速”,得到关系式t=nm,确定n、m便能得出正确解答。
第17题:定性分析题,由受力分析、结合圆周运动特点来分析。AB段与BC段可看成两段对称的圆弧。AB段:v越大,支持力N越小,摩擦力f 越小,v大小变化越小;BC段:v越大,支持力N越大,摩擦力f越大,v大小变化越大。小滑块从A→B→C运动,在AB段v较大,到达B时v已小于开始时的v,所以小滑块的整个过程v变化较小,反过来v变化较大,根据s=■t,可定性得到小滑块从A→B→C运动所经时间t较小。
第18题:可看成是恒定电源的电路动态变化情况。画出等效电路后,可轻易得到PQ滑到ab中点时,外电路(线框)的总电阻R总最大,两端最小(对称),从而得出R总先增大后减小的结论,由IPQ=■、UPQ=BLv-IPQR、P拉=BLvIPQ判断A、B、C选项,而对于D选项,R总最大值Rmak=■=0.75R
上述3个选择题,全面考查了考生运用物理原理及学科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非常到位,可以说灵活多样、深入细致。充分发挥了高考指挥棒的功能,促使平时教学要以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实验题总体上较为常规,具体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误差分析能力、仪器的使用能力,如何对实验进行修正等。实验也有创新,第19(1)①小题,甲、乙两图弹簧伸长量的计算,必须读出乙图读数,而乙图读数方法与甲图的读数方法完全一致,在没有告知刻度尺的特征的情况下,能否由甲图所给的读数来确定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照搬甲图的读数方法读出乙图的读数是一亮点。第19(2)③小题,题目的关键是读懂条件“n只相同的小电灯并联”、“已知电源参数”、“小电灯的总功率最大”。外电路的总电阻R总=r=1Ω时,满足上述条件。P外=■2R=■=2.25W,此时小电灯两端的电压为1.5V,由图像单个小电灯的电流约为0.38A,电路总电流I=■=1.5A,得出并联小电灯个数n=■≈4。
实验题较全面考查了考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引导考生积极思考,挖掘考查考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功能显现。
第22题:对考生五种能力的考查有较高的要求。凸显建模能力、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设问由易到难,有明显的区分度,能有效地甄别出不同能力的考生,体现了试卷的选拔功能。第(3)问中,小滑块离开C处后由于重力与电场力的合力F合(恒力)做正功,导致速率v增大,洛伦兹力的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直到v⊥F合,小滑块的动能达到最大,v最大,也就是v最大时,v⊥F合。在此处若失去洛伦兹力,小滑块在垂直于v的恒力作用下做类平抛运动,接下来按平抛运动规律求解便可。离开D点后小滑块做平抛运动的判断及熟练掌握平抛运动规律是顺利求解第(3)问的关键。试卷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至此达到一个较高的高度,难度较大。
试卷的其它试题在考查考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方面,考出考生科学思维的深度、广度、慎密度。试卷结构稳定,主干知识布局合理,符合考生的认知实际,能很好检测考生的综合素质,考查考生应有的基本能力。
综合上述分析,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是教学目的之一,高考考查的当然是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强调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与适用条件,而不能一味搞题海战术,要更加重视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教学。总之,高三教学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物理复习策略。只要我们把握正确的高考命题方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扎扎实实地落实备考对策,就一定能经得起高考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