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燕华
【摘要】 叶老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在语文教学中,应少讲语文知识,淡化分析讲解,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语境中感受言语形式,“朗读”滋养孩子纯净的心田,使语文教学一路花香。
【关键词】 朗读 有效教学 课堂 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01-01
0
“有效教学”是教师一辈子的追求。然而,平时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老师教得苦,孩子学得苦,但孩子的进步不明显,语文素养不高。我尝试用“朗读”引领语文教学。教学中,摒弃繁琐分析,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充分地读文,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我有了意外的收获:上课没以前费劲了,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语文,成绩提高不少。“朗读”确实让我的教学增色了不少。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乐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坚持把课标对朗读教学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我通过灵动的“朗读”形式,发挥“朗读”的魅力,让“朗读”更有趣,更有质,更有味,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一、“分角色读”,让孩子身临其境,加深文本理解和巩固
教材中很多的文章对人物语言刻画比较细致,这些对话最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品质。如把这些对话读通读透,可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感情。遇到这类型的文章,我喜欢用“分角色朗读”,让孩子身临其境地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读出对话要表达的感情,读出对话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如:我在教《穷人》一课,“丈夫归来”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是通过渔夫和桑娜的对话,凸现桑娜的担心,渔夫的善良之心。为让孩子能真切地体会,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孩子分角色朗读。女生读桑娜的话,男生读渔夫的话。听着孩子们在练习时绘声绘色地读,在检查时争着、抢着读,我提问了:“从这些对话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呢?”“渔夫和桑娜一样善良。”“渔夫和桑拿甘受苦也要帮别人。”“桑娜担心丈夫不同意收养邻居的孩子”学生七嘴八舌地讲着体会。“朗读”确实让我震撼了,读让孩子体会了文本,比老师繁琐分析收效好。
二、“表演读”,让孩子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教学时,学生担当课本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讲到“谈水浒”这部分内容,我出示课件: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让孩子边模仿鲁迅的动作边读这个句子,体会鲁迅表面夸自己,实质批评周晔不认真读书,让孩子真切地感受鲁迅的和蔼、幽默,达到走近鲁迅的目的。
师:大家了解鲁迅吗?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对鲁迅了解得真深,那周晔笔下的鲁迅是怎样的人呢?
出示句子: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你们边模仿鲁迅的动作边读句子,读后讲讲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生模仿鲁迅的动作和语调。)
师:大家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把鲁迅对周晔说的话重现一下。请小瑜同学来表演。
小瑜:一边往下抚摸着胡子,一边读句子。
师:小瑜表演得好吗?
生:好!
小李:老师,我觉得小瑜所演的不是鲁迅。
师:为什么?
小李:鲁迅的胡子是像隶体“一”字的,小瑜摸胡子的动作是往下的,应该横着摸才对呀!
听小李一说,大伙都恍然大悟了,大家又意犹未尽地模仿着鲁迅摸胡子说话的样子,这一次的模仿,像鲁迅了。
孩子们通过读,了解了鲁迅的为人,还了解他的外貌特点,真所谓“一读解千愁”。
三、“配乐读”,唤起孩子的情感,深入体会文本
“配乐读”可唤起情感,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文本。如:《月光曲》中描写贝多芬弹奏《月光曲》这部分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毕竟是钢琴名曲,它的诞生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乐曲旋律的变化,如果只是通过苍白的读,难以达到体会文本的目的。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边播放《月光曲》,边让孩子读文,在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孩子要随着景象与乐曲旋律的变化,语调由舒缓推向高亢;语速由缓推向急。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中,脑海重现课文叙述的优美意境,他们陶醉在贝多芬的丰富想象与卓越的才华中。
四、“想象读”,让孩子的悟性开启
教材中,有很多极其优美的意境,那些佳境是难以用语言形容出来,要用心感受。在教授这些文章时,我让孩子边朗读边想象。“想象读”再次把文章的意境美再现。生动、形象的画面摒弃了老师对文章的繁琐分析。孩子们的思维、灵感在活灵活现的情景中得到了碰撞,悟性得到启迪。如教《老人与海鸥》讲到老人喂海鸥时,孩子边读边想象老人喂海鸥的画面。学生对“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句的理解就水到渠成:海鸥翻飞的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像一首美妙的歌,人鸥情深的画面让人寻味。
五、“重组读”,让孩子感受语言的美
对教材的文字进行重组,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产生新鲜感,感受文章语言美,激发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少年闰土》时,就把第一段内容重新编排:
孩子们对这样形式的读,很感兴趣,读时摇头晃脑的,把文章的内容都诗化了。读过后,记住了这段的内容,也深切地感受到了闰土的机敏与勇敢,为写人物刻画的作文打下基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读,七分诗”。“朗读”这一教学手段在语文的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功劳,它将会使语文教学一路花香。
[ 参 考 文 献 ]
[1]付红宇.《让朗读点亮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策略探究》.
[2]钟巧云.《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