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2015-05-30 10:48杜凤琴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生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杜凤琴

【摘要】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种种不足,严重地阻碍了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中,应以促进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必须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基本素质的发展. 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能力;培养策略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依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 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本文就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试教育”之所以出现高分低能,其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而去一味地讲数学结论、问题答案. “素质教育”则要求教师依据学生形成概念、结论的认知过程,依据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规律去组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理清知识的逻辑结构、恰当地确定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运用学生知识形成的规律去组织实施教学过程.

1. 由重视概念转向其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比较抽象,有些还不是一次能形成完整的概念的,这就要注意其形成、发展、完善、扩展的过程,同时注意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 如,数的概念,由认识10以内的到20以内的,到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多位数,由自然数、整数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再如,长方形的概念,由实际测量、感知特征的初步认识引入,到周长面积的计算以及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等等,具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研究其各阶段的教学要求,既不可随意加深,操之过急,也不可一带而过,简单处理.

2. 由重视结论转向其推导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定律、性质、法则、公式、规律等都有完整的文字概述,这种“结论型”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 实践证明,这种单纯传授结论的做法,学生既不能牢固掌握结论,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中,要根据结论的成立条件,通过不断地推理,步步证实,最后揭示结论,必要时还要巧设情境,不断反复,切不可匆匆而过,过早结论. 如,在教学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要让学生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分析、比较,最后概括形成法则,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减少了以后计算中出现的错误,从而提高了计算能力.

3. 由重视答案转向其思考过程

解决问题的列式解答,思考题的正确答案,都不仅是一个算式、一个答案所能体现出其思考价值、教学效果的,其包含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学生多种解法中,择优选佳,再请这名学生说思路,讲解法,把其视为“成果”推荐给全班学生. 这充分说明了简洁的算式、简单的答案已不再是教学中追求的单纯的目标,更主要的是其间包含的巧妙的、令人称赞不已的教学思想、解题方法等.

二、注重能力的逐步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克服应试教育一味强调知识的片面性,通过学生能力的初步形成来提高各种素质. 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正确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的关系

我们知道,学生知识的获取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堂高质量的课往往可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但能力的形成则不是一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因此我们实施教学时既要考虑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释疑点、抓住关键等一系列教学要点,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培养的意识,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同步、和谐地进行. 如,在确定教学目的的同时就提出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某例题的教学注重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诸方面的训练、培养等.

2. 挖掘教材中能力培养的因素

作为教师,除了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教学要点、知识要点之外,还要从能力的培养角度去分析、研究,吃透、驾驭教材,挖掘其中能力培养的因素. 如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从低年级的最简单的加、减、乘、除法抓起,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到高年级通过数的扩展、步骤的增多,逐步形成学生一定的计算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水平. 再如,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制订一整套计划,并研究教材中某单元、某知识点的判断、推理、概括等思维因素,以便更好地实施完成.

3. 采用多种手段训练和培养

由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具有长期性,所以要求我们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同时针对教学对象不同年龄的特点、接受程度、个性差异,采用适当的、多样的、灵活的手段和方法. 如,对低年级学生多借助于形象的、直观的手段,形成他们观察、注意、实物想象等能力,到高年级就可借助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以形成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再如,同样是解答应用题,对接受能力、联想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采取抽象推理的方法,而对于这方面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借助于实物操作、图形示意等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 只有针对具体学生采用相应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进行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学生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和体验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考虑怎样利用外在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之外,更多地应关注如何挖掘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新教材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主要信息资源,但是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不能拘泥于教材、拘泥于课堂,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生活这本教科书. 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根据教材中信息挖掘教材外的知识,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空间. 还要在富有逻辑性的数学活动中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在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维,领悟数学内在的精神. 这样,数学素养的形成才能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并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素养应当就能得到培养,且会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学生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论机加工实训的综合一体化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