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丽红 陈祖伟
摘 要:首先对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按环境主体的不同将素质教育育人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时代特征,探讨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育人环境的建设,为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环境;大学生成才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6-0022-0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上人才观念的变化,凸显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它以各种僵化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对立面的身份出现并不断完善。自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后,素质教育研究经历了提出期、发展期和深化期,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问题、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素质教育实施的环境建设问题、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问题、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问题等受到广泛的重视。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育都与环境息息相关,为了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研究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育人环境,本文从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内涵和特征出发,分析素质教育育人环境的构成,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育人环境建设。
一、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的内涵
1995年我国开始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素质教育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其内涵在不断丰富,时代特征更加明显。在素质教育提出初期,人们主要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角度分析素质教育的内涵,从对素质的认识确定素质教育的内容。随着认识的深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意识到素质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进入21世纪,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人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尽管不同时期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总的来看,素质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综合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各种内在要素得以充分开发的一种教育模式。
从素质教育目标的角度看,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强调:
第一,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从形式上看,个体的素质可分为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是素质存在的物质前提,心理是素质存在的形式,因此,素质教育是生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统一体。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其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内容表现为生存素质和发展素质两个方面。生存素质是以维持个体衣食住行最基本生存条件的素质能力,包括基本专业知识、基本工作技能和基本生活常识三个部分。发展素质是生存素质的更高境界,是指不断提高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素质能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
第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创造性整体优化模式,它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习者从事创造性的学习,增强自信,发挥创造性思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中强调青年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因而素质教育同全面发展教育在方向、目的、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而优化个性发展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具体落实,素质教育可以使全面发展具体化,而个性优化发展可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尽可能达到结构合理的、多层次的优化发展。
二、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育人环境的构成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从而实现教育和社会发展和谐的教育。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环境是在指以促进大学生成才为目标,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由社会、学校和家庭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
按照影响素质教育的环境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育人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包含社会的素质教育观念、国家教育制度、教育方针政策、教育体制、教育文化氛围等。学校是实施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不但要提供素质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而且要努力营造素质教育文化氛围。素质教育的学校环境包括管理环境、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具体包括教育管理队伍、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等条件和因素。家庭环境由家庭的教育观念、家庭氛围、亲情关系及父母的言传身教等因素组成,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情感支撑和重要补充。
素质教育在根本上是着眼于加速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旨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社会行动和国家事业,它既需要学校教育的改革实践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配合和保证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和学校的教育实践,学校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必须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创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条件。
在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体系中,学校、社会和家庭相互沟通、携手共进,才会使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的步伐迈得更快,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三、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育人环境的建设
结合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进行育人环境建设成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环境主体各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围绕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开展工作,扎实推进高校教育各项改革,在教育制度和体制上、校园硬软环境上和家庭教育方面扎实推进。
1. 营造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
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育人环境的宏观环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树立现代素质教育观。自党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努力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强调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江泽民同志在会议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再次强调,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称“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理念和思想。因此,要从素质教育日益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特征把握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的内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观,确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和人才观,在明确国家、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基础上,开展素质教育。
(2)实施素质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相应的招生考试制度,我国自2003年部分高校实施自主招生试点工作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自主招生的行列。从2010年76所到2011年80所高校,数据占据高校绝大部分数量,尤其这些高校不是一般的院校,而是中国特别著名的“211”和“985”国家示范性高校。但是,目前实施自主招生考试的高校中,绝大部分自主招生考试名额只占招生名额的5%,只有极少数高校在自主招生比例上有所放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将面试作为录取过程最关键的环节,凸显了大学自身的择才方式和标准,重点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与高校素质教育要求相吻合,因此,高校扩大自主招生比例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素质教育得以落实的前提。自主招生考试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把握好了源头,但如何更合理、科学、有效对学生综合能力做出正确、公正、综合的评估,则需要不断对考察和评估模式进行探索,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招生考试制度。
(3)营造素质教育文化氛围。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涉及全社会,需要全国上下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文化氛围,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文化,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得以顺利实施,这需要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广泛开展舆论宣传,使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各种媒体有责任向全社会宣传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同时,各媒体要多报道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及科技教育方面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举措等,努力营造素质教育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摇旗呐喊。
2. 打造素质教育的学校环境
素质教育的实施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的高校育人环境,要从教育管理做起,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创新水平,同时围绕教学质量的提升,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1)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创新水平和管理水平。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引领经济的发展浪潮。在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队伍的创新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质量水平,需要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融入创新理念,实施创新活动,对不同人力资源要素和管理要素进行最优组合,创新管理绩效。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管理者应树立重视人、尊重人、团结人和依靠人的管理思想,对被管理者怀有一种尊敬、欣赏、关心的态度,加强民主管理、定期召开教代会,对学校重大决策进行民主讨论,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咨询,形成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感召力量,提高管理水平和目标。
(2)建立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历史时期,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高校应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列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第一任务。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教师需要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教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知识素质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应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较宽广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能力素质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它包括教师言语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再次,教师应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是高素质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教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样既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精神面貌,又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和消除各种压力及竞争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压抑和苦闷的心理,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使素质教育活动全面地开展,使学生在各方面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最后,教师应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应有创新意识,应敢想敢为,大胆地进行教改试验,创新思维方式。在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引导、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理论创新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应用规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完善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学校各类课程与教学活动,因而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以改造和补充,增加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比例,加强人文科学,增加实践课程,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又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营造互动型教学环境,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计算机模拟情境,通过启发、质疑、答疑、讨论、总结等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使全体学生以及教师都能不同程度地有所收获,实现知识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动、分享和创造。
(4)优化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引导、鼓舞、凝聚、激励学生,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物质文化建设是目的得以实现的途径和载体,制度文化建设是目的得以实现的保障。精神文化建设具体表现在高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上,是高校“大学精神”的彰显。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校园文化环境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教学楼、教学设施、图书馆、试验室、运动操场等,各种场所和设施的布局、功能及各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都要围绕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设计。制度文化是高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高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高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具有重要意义。要创造健康向上、团结稳定的思想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高尚的精神生活引导和感召人,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保证校园精神文化的健康向上。
3. 创造素质教育家庭环境
首先,家长要接受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与“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没有任何功利性成分,主要以大学生成才为目标。另外,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家庭教育也有区别,传统的家庭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都不如素质教育强,立足点也没有素质教育高,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因此,家长需要充分理解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的内涵并接受这种新的教育观念。
其次,在接受成才素质教育观念的情况下,家长要身教言传,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家长要与学校和辅导员及班主任加强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素质教育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增强素质教育效果。
最后,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对大学生成才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之间和谐恩爱的情感、家长和孩子之间和谐亲切的交流,家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成员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有利于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父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情况、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及时和学校沟通,而不是单纯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孩子在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知识学习、专业技能等方面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前进,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万远英,尹德志.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分析评价体系及其数学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2).
[2]黎军,张大玲.对素质教育概念与特征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06).
[3]朱小蔓,等.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02).
[4]谢海均,文燕,田荣.素质教育的概念厘清和内涵外延疏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5]林朝晖,李裕红.教育环境建设的实施方略[J].教育评论,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