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雀宁
【摘要】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中职数学教学大都照本宣科,这是目前中职大部分数学老师的常态.当然,中职教师通过研究教材,研究数学,挖掘数学课的数学味,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可以改变目前中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本文以课本问题引入,通过渗透数学思想进行美育教育,让中职生感受数学之美,从而提升中职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中职数学;渗透美育;提升课堂效益
都说中职学生难教,因为学生数学基础差,厌学,爱玩手机,沉迷于游戏,沉溺于网络世界,人生没有目标,上课睡觉或发呆.我们数学老师能做什么改变他们?一本教材,连教学参考书都不用,无需备课,照本宣科,这是目前中职大部分数学老师的常态.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数学,挖掘数学课的数学味,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改变目前学生现状可行的办法之一.
一、由课本一个问题谈起
现行中职数学教材(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下册(基础模块)P23试一试)有一个问题.如图1所示,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二等分,再把其中的一半二等分,依此进行下去.你能算出Sn=12+14+18+…+12n的结果吗?
教材本意是以图1为背景,引出Sn=12+14+18+…+12n,再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和.
现在我们退回图1,图形本身有没有蕴含Sn=12+14+18+…+12n的结果呢?观察图形后惊喜发现,答案就在眼前: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面积=Sn+12n,所以Sn=1-12n.这是数向形转换的成果,数学美油然而生!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细雨润无声!
这是数学上“无字证明”.“无字证明”(proofs without words),就是将数学命题用简单、有创意而且易于理解的几何图形来证明.
刚才在图1中,是把正方形分成n+1块,Sn是前n块的面积和,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
现在我们再换个角度,图1中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二等分,再把其中的一半二等分,依此进行下去,意味着:第1块面积=边长为1的正方形面积-边长为1的正方形扣去第1块的面积,即12=1-12;从第2块起,每一块面积=前一块面积-自身这一块的面积,即14=12-14,18=14-18,116=18-116,…,12n=12n-1-12n,….所以,
Sn=12+14+18+…+12n=1-12+12-14+14-18+18-116+…+12n-1-12n=1-12n.
这是数向形再次转换的成果,数学的简洁美令学生惊叹,数学太神奇了!
二、渗透数学思想发挥数学美育功能
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说过:“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何学的优雅,这是真正的数学家都知道的真正的美感”,“数学的本质是美的,数学中的美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恰到好处的平衡.”
因此,在教学中,尤其对基础比较差的中职生而言,通过课堂教学不断转变教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并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善他们的思维品质.
接上述教材问题,教师可顺势渗透裂项相消法的思想.回到课本P22:求国王给国际象棋发明者1+2+22+23+…+263颗麦粒数.能否也用裂项相消法的思想解决?
对于数列12n,每一项=前一项-自身这一项,那么对于数列2n,每一项=后一项-自身这一项,于是:1=2-1,2=22-2,22=23-22,…,263=264-263,从而
1+2+22+23+…+263=(2-1)+(22-2)+(23-22)+…+(264-263)=264-1.
这一片断教学,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容易获得问题的解决.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其中,获得探究数学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会日渐增强.
课本求麦粒数问题用错位相减法的思想解决,自有它的教学功能.两种数学思想方法都体现化无限为有限的思想.但从思维的简洁性及中职学生理解力而言,裂项相消法更胜一筹.
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an},能否用裂项相消法的思想推导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a1+a1q+a1q2+…+a1qn-1,
可以设计这样的片断教学:
教师设问:你能对数列通项“an=a1qn-1”进行裂项?如何裂项?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作必要提示,比如从特殊入手:q=3时,3n-1=?(3n-3n-1).学生探究、交流,获得:当q≠1时,an=a1qn-1=a1q-1(qn-qn-1),
所以,Sn=a1+a1q+a1q2+…+a1qn-1=a1q-1(q-1)+(q2-q)+(q3-q2)+…+(qn-qn-1)=a1q-1(qn-1)=a1(1-qn)1-q又q=1时,Sn=na1,故Sn=a1(1-qn)1-q,q≠1na1,q=1.
至此,笔者还想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探究,既然错位相减法与裂项相消法对等比数列求和殊途同归,那么能用错位相减法求和的问题能否用裂项相消法解决? 如:
已知数列{an},an=n·2n,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
如何裂项?这是难点.
联想“待定系数法”,或许能获得裂项的通法,嘗试一下.
令an=n·2n=(An+B)·2n+1-A(n-1)+B·2n,则
an=2(An+B)·2n-A(n-1)+B·2n=(An+B+A)·2n,
∴A=1,B+A=0,∴A=1,B=-1,∴an=(n-1)·2n+1-(n-2)·2n
∴Sn=0+2+23-0+2·24-23+3·25-2·24+…+n-12n+1-n-2·2n
=2+n-12n+1.
尝试成功.对于学生而言,形如n·2n的数列用错位相减法求和结果常常算不对,如果能够顺利对通项裂项,裂项相消法可以提高求和结果的正确率.
三、让中职生感受数学之美,提升中职课堂教学
“中职数学枯燥无味,像天书一样难!”这是许多中职学生的感慨!究其原因有很多,有教师的教法太单调也有学生的学法不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应用,特别是忽视了数学美育的渗透,在数学课堂上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像天书一样难!”使学生失去信心.
而我们若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数学,多挖掘教材的数学味,引导学生探究数学,学生会感受到数学的美,会激发中职学生爱数学,爱学习数学的简洁美、概括抽象美、转化美、逻辑美、严谨美、数字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形的和谐美等等,这些数学活动中有许多美的因素.我们教师应该在数学活动中,不断注意创设美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民主快乐的氛围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觉得数学课非常有趣,数学知识非常有用,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而,让中职生在学习数学课时插上“快乐”的翅膀,切切实实地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质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赵俊芳.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美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03.
[2]王雪峰.教学及高考中的阿波罗尼斯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半月高中,2009,04.
[3]叶家兴.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数学校本教材研究与实践[D].浙江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