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5-05-30 10:48张丽
新课程教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结合律交换律加数

张丽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

使用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7—18页及练习五的第1-4题。

课标要求

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及其含义。

2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运算定律在今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会继续不断地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因此要让学生切实地去理解并加以运用。加法运算定律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在学习了大量的计算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这一部分的教学也为后面的灵活计算打下基础。

本班同学地处农村,学习条件较差,但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计算能力强,只有少数学生学习比较浮躁,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

教法学法确定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加法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本课程教学在教学设计上突出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充分采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获得正确的结论。

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大家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字叫“朝三暮四”。古时候的宋国有一个老人,非常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缩减他与家人的口粮也要满足猴子的食欲。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不得不缩减猴子的粮食,但他怕猴子们不高兴,就先和猴子们商量,他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3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4颗,好吗?”猴子们一听,十分恼怒,都不同意。老人想了想,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4颗,晚上再给你们3颗,这样够吃了吧!”猴子们一听,都很高兴,也不再闹了。

故事讲到这儿,有的同学就笑了,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笑了?

学生回答:不论是早上给3颗果子,晚上给4颗果子;还是早上给4颗果子,晚上给3颗果子。都一样,都是一共7颗果子。

教师引导:分析得很好,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回答:3+4 4+3(学生列式,老师板书。)

看来聪明的猴子有时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类似于3+4=4+3这种加法的等式,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接下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加法运算定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以“朝三暮四”的故事引出,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回忆已经学过的内容,形成课堂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

环节二:一则旅行故事(加法交换律)。

现在的季节是阳光明媚的春天,非常适合踏春出游,骑车出行是一项环保并且有益于健康的运动,让我们来看看李叔叔有着怎样的出游打算。(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出行的场景。)

(1)获得信息。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提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JP3]从学生的提问中提取出: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

你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教师板书:40+56)

追问:还有不同的算式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56+40

问:40+56和56+40这两种列式都对吗?

(2)建立等量关系。

教师接着指出: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中间画上等号,写成这样的等式:40+56=56+40

(3)在列举中验证规律。

这样的等式你还会写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其中两个)

(4)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提问:如果老师给你时间,像这样的算式你写得完吗?(生:写不完!)用省略号表示(板书……)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略。)

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

反馈交流: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板书)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加法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

在以前我们学过用符号表示数,你能试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看看用这样的符号式子能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a+b=b+a )

师问:这里的a、b可以表示哪些数?(任何数)字母式子告诉我们什么?(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換位置,和不变。)习惯上,我们用小写字母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5)小检测。

①应用加法交换律,用线连一连。

②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课本18页做一做第一题。

设计意图:以“旅行故事”引出课程,让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知识建立关联,便于学生理解新教学内容。

环节三:继续旅行故事(加法结合律)。

1出示情境图:我们通过李叔叔的出游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在鸟语花香中,李叔叔的骑车出游已经三天了。仔细看图,看看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 )

提问: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你能帮李叔叔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

反馈:学生列式,教师板书:88+104+96,你先算的是什么?(先算前两天的和) 添上小括号表示强调先算。

师提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学生如果没有列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104+96+88,教师列出88+104+96。问: 如果不改变这个算式的加数位置,要先算104+96,要怎样做呢?(加上小括号,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一样的,都是计算的李叔叔三天行程的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等式。生一起说,师板书:(88+104)+96=88+(104+96)

提问:这样的等式,它符合我们刚刚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吗?(不符合,加数的位置没变)

提问:加数的位置没变,那究竟加数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呢?(相加的顺序不同: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但结果是一样的。)

2迁移学习经验,概括规律

(1)你还能写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学生回答。

师问: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多吗?板书……

(2)整体观察,为什么这些算式都相等?(都是相同的三个数求和。)

(3)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要点 :你能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都是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吗?(三个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没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没变。)

提问:谁能来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一下这个规律?

学生反馈。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回答,板书:(a+b)+c=a+(b+c)

问:①用文字描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和用字母(a+b)+c=a+(b+c)表示加法结合律,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5)小检测。

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课本18页做一做第二题。

(6)介绍加法结合律在以往学习中的运用。

加法结合律虽然也是我们的新朋友,不过在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它就帮助我们解决过不少问题呢!我们过去学过的口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例如:

9+7

=9+(1+6)

=(9+1)+6

=10+6

环节四: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出示习题: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快。

下面我们进行一场比赛,老师这有4道题,第一组做竖着的前两道题,第二组做竖着的后两道题,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快。 谁做完就坐好,用坐姿来告诉老师。

(38+76)+24 38+(76+24)

(45+88)+12 45+(88+12)

学生做题。

教师宣布:第二组获胜!对于这样的比赛结果,你有什么话想说? 追问: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每组两道算式中的第二道算式相对来说比较快,因为我们在计算时第一步都可以凑整,计算的结果是100。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加法的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思考:加法交换律虽然也是我们这节课认识的新朋友,但我们和加法交换律却也是老相识了!想一想我们在哪里见过?做加法计算时,会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进行验算,这其实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完成书上19页第2题。

3出示书上19页第4题填表格。

教师提示:如果你能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去做,一定会又快又对地完成。

4完成书上第1题。让学生判断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或结合律。

设计意图:继续旅行故事,是为了通过情境的延伸,深化教学;小组比赛,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也培养了自信精神。

环节四:课堂总结与升华

今天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两种加法运算定律,那么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运算定律呢?今后我们再研究。[JP3]不管学习什么内容,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相信自己能行,只要自己努力去学,就一定会学有所成。大家一起加油!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BG(][BHDWG1*3/5,WK40mm,WKW]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BHDW,WK40mm,WKZQ*3W]

a+b=b+a[](a+b)+c=a+(b+c)[BH]

28+17=45(人)[](28+17)+23 28+(17+23) [BH]

17+28=45(人)[]=45+23 =28+40[BH]

28+17=17+28[]=68(人) =68(人)[BH]

17+23=23+17[](28+17)+23=28+(17+23)[BH]

[](45+25)+13=45+(25+13)[BH]

[](36+18)+22=36+(18+22) [BG)W][KH-*4/5]

教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等式,观察猜想,举例验证,最后发现规律。

1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因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了列式和计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自然地知道“两个加数位置调换计算结果不变”,总结出加法交换律。通过学生自己探讨,交流讨论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定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2两个运算定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自己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加法运算定律。因为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有些欠缺,对于加法的运算定律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堂上因为学生讲学生讨论,时间的分配和把握就显得不够合理,导致练习不能及时跟上,这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高效的课堂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让台上和台下的同学互动起来,在质疑和交流中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学会学习,更快成长。[FL)][LM][HJ]

[SM(][XC重温经典。TIF;%50%50;S-*2,JZ] [HT5DH]重温经典[KG*2][WT5B1]CHONGWENJINGDIAN[WT][SM)][BFY][CSD%0,0,0,20]

[TP1,+0。1mm。189mm,X,BP][TS(][HT6K][HJ*2][CD12]

* 弗里德里希·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是德國18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猜你喜欢
结合律交换律加数
分解加数
高远处立意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高观点立意 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苏教版四下《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不计算也能比大小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
探究求和问题
基数意义下自然数的运算(二)
运算律,无论在哪里都适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