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数学试题评析组
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数学试卷,整体结构与知识分布相对稳定,分值与往年相同,并沿用多年的命题风格。试卷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全面考查的同时,还力求创新,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求积极探索,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技能解决有关问题。概观今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有许多经典试题,但也存在个别有争议的试题。
一、值得肯定的试题
例1 (湖北文科卷第2题):我国古代数学名著《数书九章》有“米谷粒分”题:粮仓开仓收粮,有人送来米1534石,验得米内夹谷,抽样取米一把,数得254粒内夹谷28粒,则这批米内夹谷约为(B)
A134石 B169石 C338石 D1365石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是按比例进行计算即1534x=25428x≈169。
例2 (全国Ⅱ卷理科第8题):右边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执行该程序框图,若输入的a,b分别为14,18,则输出的a = 。
A0 B2 C4 D14
【答案】B。
【解析】本题既可以利用算法,通过不断地赋值得出最终的答案,又可以利用对“更相减损术”的理解来解题。
方法1:利用算法解题即程序在执行过程中,[WTBX]a,b的值依次为a=14,b=18;b=4;a=10;a=6;a=2;b=2,此时a=b=2程序结束,输出a的值为2[WTBZ],故选B。
方法2:“更相减损术”是用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题中给出14与18,其最小公倍数为2,故直接得出答案。
【点评】这两道题分别选自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数书九章》和《九章算术》。两道题的解法简单,却渗透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文化,两道题都强调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传统特色,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
例3 (北京文科卷第14题):高三年级267位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某班37位学生的语文成绩、数学成绩与总成绩在全年级中的排名情况如下,甲、乙、丙为该班三位学生。
从这次考试成绩看,
①在甲、乙两人中,其语文成绩名次比其总成绩名次靠前的学生是: ;
②在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中,丙同学的成绩名次更靠前的科目是: 。
【答案】乙,数学。
【解析】①题由图可知,甲的语文成绩排名比总成绩排名靠后,乙的语文成绩排名比总成绩排名靠前,故填“乙”。
②题由图可知,比丙的数学成绩排名靠后的人比较多,而总成绩的排名中比丙排名靠后的人数比较少,所以丙的数学成绩的排名更靠前,故填“数学”。
【点评】本题突出对图形、图表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它要求考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并进行信息整合、逻辑推理,从而得出答案。该题既体现了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又重视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4 (全国Ⅱ卷理科第19题):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 = 16,BC = 10,AA1 = 8,点E,F分别在A1B1,D1C1上,A1E = D1F = 4,过点E,F的平面α与此长方体的面相交,交线围成一个正方形。
(1)在图中画出这个正方形(不必说明画法和理由);
(2)求直线AF与平面α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解析】(1)如图[WTBX]
(2) 如图以D为坐标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10,0,0,F(0,4,8),E(10,4,8),G(10,10,0),H(0,10,0), FE=(10,0,0),EG=(0,6,[JP2]-8),设平面α的法向量为[AKm→D]=(x,y,z),则[AKm→D]·FE=0且[AKm→D]·EG=0,即10x=06y-8z=0,令y=4,则x=0,z=[JP2]3,故[AKm→D]=(0,4,3),又有AF=(-10,4,8),cos〈AF,[AKm→D]〉=-10×0+4×4+8×3(-10)2+42+82×02+42+32=4515,设直线AF与平面α所成角为θ,则sin θ=cos〈AF,[AKm→D]〉=4515,即直线AF与平面α所成角的正弦值为[SX(]4[KF(]5[KF)][]15[SX)]。
【点评】本题以长方体为载体,通过对问题的分层设计,综合考查了学生对于面面平行、面面垂直的理解与应用,以及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求法,本题紧扣教材,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问题(1)考查学生对面面平行性质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2)求直线AF与平面α所成角的正弦值,是立体几何中常规的求空间角问题,学生对此类题目较熟悉,容易入手。问题(2)既可以采用传统几何的方法,通过作辅助线寻找直线AF与平面α所成角求解,也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应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解决线面成角问题。这一问处理方法比较灵活,适合不同层次的考生解答。但是本题问题的设计有别于以往证明平行、垂直问题的方式,本题既考查了立体几何中基本思想与方法的运用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该题能有效检测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WTBZ]
例5 (江苏卷第17题):某山区外围有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型公路,为进一步改善山区的交通现状,计划修建一条连接两条公路的山区边界的直线型公路,记两条相互垂直的公路为l1,l2,山区边界曲线为C,计划修建的公路为l,如图所示,M,N为C的两个端点,测得点M到l1,l2的距离分别为5 km和40 km,点N到l1,l2的距离分别为20 km和25 km,以l1,l2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假设曲线C符合函数y=[SX(]a[]x2+b[SX)](其中a,b为常数)模型。
(1)求a,b的值。
(2)设公路l与曲线C相切于点P,P的横坐标为t。
①请写出公路l长度的函数解析式f(t),并写出其定义域;
②当t为何值时,公路l的长度最短?求出最短长度。
【解析】本题第一问求a,b的值,需要两个式子,所以到图形中寻找两个已知点的坐标,点M,N的坐标分别为(5,40),(20,25),将其分别代入y=ax2+b解得a=1000b=0。
(2)①由上一问题知y=1000x2(5≤x≤20),则点P的坐标为(t,1000t2),设在点P处的切线l分别交x,y[JP2]轴于A和B两点,y′=-2000x3,则l的方程为y-1000t2=-2000t3(x-t), 由此得A(3t2,0),B(0,3000t2)。
故f(t)=(3t2)2+(3000t2)2=32t2+4×106t4,t∈5,20。
②设g(t)=t2+4×106t4,则g′(t)=2t-16×106t5。令g′(t)=0,解得t=102。
当t∈(5,102)时,g′(t)<0,g(t)是减函数;当t∈(102,20)时,g′(t)>0,g(t)是增函数。从而,当t=102时,函数g(t)有极小值,也是最小值,所以g(t)min=300。此时f(t)min=153。
答:当t=102时,公路l的长度最短,最短长度为153 km。
【点评】本题一方面考查了函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另一方面又考查了运用数学模型及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道试题来看,g′(t)=2t-16×106t5=0方便计算,目的数据是精心设计的,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纠缠于烦琐的计算上。更为可贵的是,本题结合实际交通问题,要求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适度创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完成山区公路设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二、值得商榷的试题
例6 (江苏卷第14题):设向量ak=(coskπ6,sinkπ6+coskπ6), (k=0,1,2,…,12),则∑11k=0(ak·ak+1)的值为 。
【答案】93。
【解析】方法1:本题要求∑11k=0(ak·ak+1)的值,学生很容易想到先算出akak+1的表达式,然后令表达式中的k从0取到11,对表达式进行求和。
[HT5,6。5]
akak+1=[HT5,6。5](coskπ6,sinkπ6+coskπ6)·(cos(k+1)π6,sin(k+1)π6+cos(k+1)π6)
=[HT5,8。]
coskπ6cos(k+1)π6+(sinkπ6+coskπ6)(sin(k+1)π6+cos(k+1)π6)
=[HT5,6。5]2coskπ6cos(k+1)π6+sinkπ6sin(k+1)π6+coskπ6sin(k+1)π6+coskπ6cos(k+1)π6
=[HT5,6。5]coskπ6(coskπ6cosπ6-sinkπ6sinπ6)+cos(kπ6-(k+1)π6)+sin(kπ6+(k+1)π6)
=32cos2kπ6-12sinkπ6coskπ6+32+sin(2k+1)π6
=34coskπ3+12-14sinkπ3+32+sin(2k+1)π6
=334+12cos(2k+1)π6+sin(2k+1)π6
∑11k=0(ak·ak+1)=334×12=93。
方法2:
2coskπ6cos(k+1)π6+sinkπ6
sin(k+1)π6+coskπ6·sin(k+1)π6+coskπ6cos(k+1)π6,對于这一步,我们可以用积化和差公式来进行化简,积化和差公式如下:
sin αcos β=[SX(]1[]2[SX)][sin(α+β)+sin(α-β)]
cos αsin β=[SX(]1[]2[SX)][sin(α+β)sin(α-β)]
cos αcos β=[SX(]1[]2[SX)][cos(α+β)cos(α-β)]
sin αsin β=[SX(]1[]2[SX)][cos(α+β)cos(α-β)]
那么2coskπ6cos(k+1)π6+sinkπ6sin(k+1)π6+coskπ6sin(k+1)π6+coskπ6cos(k+1)π6
=334+12cos(2k+1)π6+sin(2k+1)π6
这样就避免了先用三角和差公式,再用降幂公式所进行的烦琐计算。
∑11k=0(ak·ak+1)=334×12=9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数量积和三角函数的性质,本题作为试卷填空题的压轴题,过于简单,思维含量不高,只是考查了学生的运算能力。本题用方法1计算量很大,学生不容易解出来,用积化和差公式解答本题非常快捷,但是2015年江苏省数学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学生并不需要掌握积化和差公式。也就是说,积化和差公式不在2015年江苏高考的范围内。因此,该题有超纲之嫌。
[WTBZ]
例7 (江苏卷第18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x2a2+y2b2=1a>b>0的离心率为f(x)=x3+ax2+b(a,b∈R),且右焦点F到左准线l的距离为3。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F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直线l和AB于 点P,C,若PC=2AB,求直线AB的方程。
[WTBX]
【答案】(1)x22+y2=1;(2)y=x-1或y=-x+1。
【解析】(1)求橢圆的标准方程,只要列出两个方程即可:一是离心率的式子,另外一个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的式子即可求出椭圆方程x22+y2=1。
(2)方法1:求直线AB的方程,已知直线过定点,所以选择直线方程的点斜式进行计算。当ΑΒ⊥x轴时,ΑΒ=2,又CΡ=3,不合题意;当ΑΒ与x轴不垂直时,设直线ΑΒ的方程为y=k(x-1),Α(x1,y1),Β(x2,y2),将ΑΒ的方程代入椭圆方程,得[JP2](1+2k2)x2-4k2x+2(k2-1)=0,则x1,2=2k2±2(1+k2)1+2k2,C的坐标为[HT5,5"]2k21+2k2,-k1+2k2,且ΑΒ=[KG-*2][HT5,5"]x2-x12+y2-y12=1+k2x2-x12=221+k21+2k2
若k=0,则线段ΑΒ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与左准线平行,不合题意从而k≠0,故直线ΡC的方程为y+[HT5,6]k1+2k2=-1kx-2k21+2k2,则点Ρ的坐标[HT5,6]-2,5k2+2k1+2k2,从而ΡC=23k2+11+k2k1+2k2因为ΡC=2ΑΒ,所23k2+11+k2k1+2k2=421+k21+2k2,解得k=±1,此时直线ΑΒ的方程为y=x-1或y=-x+1。
方法2:AB为焦点弦,所以可以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求焦点弦长,设Α(x1,y1),Β(x2,y2),AB=AF+[JP2]BF,由圆锥曲线第二定义知AF2-x1=22AF=2-22x1 ,BF2-x2=22BF=2-22x2 ,AB=22-22(x1+x2)。
当ΑΒ⊥x轴时,ΑΒ=2,又CΡ=3,不合题意。
当ΑΒ与x轴不垂直时,设直线ΑΒ的方程为y=kx-1,中点Cx0,y0,则直线PC的方程为
y-y0=-1kx-x0,PC=1+1k2(x0+2)。
将ΑΒ的方程代入椭圆方程,得1+2k2x2-4k2x+2k2-1=0,
x1+x2=4k21+2k2x0=2k21+2k2,AB=22-22(x1+x2)=22-2x0=2(2-x0)
ΡC=2ΑΒk4-2k2+1=0k2=1k=±1
此时直线ΑΒ的方程为y=x-1或y=-x+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椭圆方程,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第一问很简单,第二问因为直线AB过点F,所以求直线AB的方程即需要求直线的斜率,本题关键是根据PC=2AB列出关于斜率的等量关系,有一定的运算量,答案的解法即方法1是用求根公式做本题,这样运算量很大。而将ΑΒ的方程代入椭圆方程,得1+2k2x2-4k2x+2k2-1=0,则x1,2=2k2±21+k21+2k2,C的坐标为2k21+2k2,-k1+2k2,且ΑΒ=x2-x12+y2-y12=1+k2x2-x12=221+k21+2k2,换成用韦达定理x1+x2=4k21+2k2,x1x2=2k2-21+2k2ΑΒ=x2-x12+y2-y12
=1+k2x2-x12
=221+k21+2k2。
计算简单很多,或者用方法2计算起来也很快捷,但是考纲上明确指出,对韦达定理不做考试要求。因此,该题也有超纲之嫌。
例8 (湖北卷理科第14题):如图,圆C与x轴相切于点T(1,0),与y轴正半轴交于两点A,B(B在A的上方),且|AB|=2。
(1)圆C的标准方程为 ;
(2)过点A任作一条直线与圆O:x2+y2=1相交于M,N两点,下列三个结论:
①[SX(]NA[]NB[SX)]=[SX(]MA[]MB[SX)];②[SX(]NB[]NA[SX)]-[SX(]MA[]MB[SX)]=2; ③[SX(]NB[]NA[SX)]+[SX(]MA[]MB[SX)]=2[KF(]2[KF)]。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答案】(1)(x-1)2+(y-[KF(]2[KF)])2=2;(2)①②③。
【解析】(1)设圆心T(1,0)(r为圆的半径),因为AB=2,所以r=12+12=2,圆心C(1,2),故圆的方程为(x-1)2+(y-2)2=2;
(2)本题是求过点A任作一条直线都成立的结论,所以选择特殊值法。取过A的直线MN方程为x=0,联立方程组[HT5,8。](x-1)2+(y-2)2=2x=0x=0y=2-1或x=0y=2+1,
因为B在A的上方,所以[JP2]A(0,2-1),B(0,2+1)。
令直线MN方程为x=0,此时M(0,-1),N(0,1)MA=2,MB=2+2,NA=2-2,NB=2,代入计算得知①②③都成立。[WTBZ]
【点评】本题学生用以上解法很容易选出答案,作为压轴题,过于简单,且考查面偏小。学生看完题目,首先会选择用平面几何知识结合圆锥曲线去解题,但是发现很困难,其次会尝试用设点表示直线或设斜率来做,发现计算量太大,于是选择特殊值法,问题迎刃而解。这么容易解答出了试卷的第14题,这样的试卷结构有失合理性。
通过对2015年高考全国各地数学试卷、尤其是对上述8道试题的分析,笔者得到了许多教学启示。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重对教科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第二,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一方面,要提高计算的速度;另一方面,要提高计算的准确率。第三,在日常训练中,要强化解题过程的规范性与完整性。第四,注重图表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注重数形结合的数学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