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工学结合内涵、特征与类型

2015-05-30 12:40李芹
教育与职业(中) 2015年8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院校

[摘要]对工学结合概念内涵、特点和类型的理解直接影响实施的方法和效果。工学结合是随时代不断发展的概念,与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与产学合作等相关概念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具有相对独特的内涵与特点;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具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依据工学结合的紧密程度、合作主体作用和现实运行方式等不同维度,可以将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分为紧密型、松散型、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双主体型(双元)等不同类型。

[关键词]职业院校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芹(1973- ),女,河南新蔡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教学管理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广东 广州 510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现状分析与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9YJC880017,项目主持人:李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3-0106-04

一、工学结合相关概念辨析

“当前,无论是在政策性文件还是理论研究文献中,抑或是在职业院校的话语体系内,‘工学结合都是一个出现频度相当高的词汇,甚至被提到了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这样一个高度。”①从当前林林总总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政策性文件可知,目前职业教育界对工学结合这一称谓基本形成了一致的认识,但关于什么是工学结合还未形成明确的表述,对其基本内涵或外延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并常常与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半工半读、产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混同使用,夸大或者窄化了其内涵。科学界定工学结合的概念是研究和有效实施工学结合问题的逻辑起点,作为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具体的实践操作者,有必要厘清这一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弄清楚其基本内涵。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校企合作指“通过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参与者——大学与产业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来提高大学与产业各自潜能的过程”。王廷芳在著作《美国高等教育史》中将其定义为“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为达到一定目的,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②。目前,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一般认为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主要指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职业院校依托企业优势,與企业发生方方面面的合作,旨在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室建设条件、师资队伍等更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形成高职育人功能与企业生产能力、经济效益优势互补的双赢关系。

“产学合作是指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结成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③产教结合主要是指“职业学校与产业结合或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适应不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基本原则是产学结合、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④。

人们在理解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与产教结合这几个概念时,一般都认为产学合作、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都是属于办学层面的概念,但侧重点不同:产学合作主要发生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其合作目的主要是依托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生产、科研与教学水平;合作通常以科研人员和教师为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学生参与面不大,主要为一小部分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学校科研人员、教师收益最大,其次才是学生。产教结合则主要使用在职业教育,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其主体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侧重于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合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校企合作不仅发生在一般高校,职业院校也强调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多元参与,合作内容表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双师教师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等多项合作,受益面较为广泛。

理论界和实务界在理解工学结合这一概念时,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认为工学结合与上述几个概念相比,是相对较为微观的概念,是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和产教结合的下位概念,是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规范性。另外,人们在理解何谓工学结合时,还常常与半工半读、工读交替与顶岗实习混同使用。对于后者,我们认为是与工学结合紧密相关的不同概念,其中,“工读交替”“半工半读”是工学结合的具体表现和实践形式,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被安排到企业、机关等现场实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实习时间不一、次数各异、水平不同,是一种教学实践形式;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必修实践课程,是教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途径,短者1~2星期,长者几个月甚至1年。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各专业一般将毕业前的最后1个学期作为统一的顶岗实习期,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以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

二、工学结合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工学结合的内涵及其表征,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界定。概括而言,代表性的表述有如下几种:世界合作教育协会从过程角度把工学结合看作学生课堂理论学习与参加社会工作相结合的一个动态过程;我国不少专家从教育模式的角度理解其内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将其理解为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专家认为工学结合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在教学中的融合。上述表述从不同维度分析了工学结合的内涵,是人们对工学结合内涵理解的丰富和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工学结合内涵研究已经非常明确,学者对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认识还不统一,有人甚至将其同时归于两种不同的模式,认为它既是一种教育模式,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显然,这两种模式属于不同的范畴,这种表述在逻辑上缺乏严谨和规范。理解上的模糊将导致实践中缺乏航向,难以操作,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工学结合的内涵。

从字面含义上讲,“工学结合”中的“工”可以指工业(企业)、工作、员工,“学”可以指学校、学习、学生,因此工学结合可以理解为“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学与做的结合”“学生与员工的结合”,反映了“企业和学校的合作”“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与员工工作过程结合”。进一步分析,它包含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即宏观的校企合作育人层面、中观的教学层面、微观的学习层面。从宏观的育人层面来讲,工学结合是指职业教育在政府的推动下,学校与企业通过共同努力、有效合作,以市场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导向,在合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生产环境及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同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多元情境教学方法的改革、仿真或真实性实训教学条件的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培养等途径,拓宽育人渠道,改传统单一的学校育人机制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中观的教学层面来讲,是指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学校通过对传统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突破学校传统课堂授课的单一性,将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综合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场所上的双课堂——企业和学校,教学任务实施者的双导师——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教学对象上的双身份——学生和企业员工;从微观的学习层面来讲,是指为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在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多方统筹安排下,职业院校的学生把学校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到企业顶岗实践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以全面提高自身职业素质,顺利就业。

对工学结合内涵的理解,由于视角的不同有层次的差异,但这并不代表工学结合的内涵缺乏明显的统一性。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思想主要来源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目前职业院校所进行和理解的工学结合主要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主体,以学生为主要合作对象,以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为具体表现形式。当前工学结合中的“工”主要指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或作为员工在企业相应岗位的学习实践,包含对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以及职业能力的形成,实习企业需付给学生一定的报酬;工学结合的“学”,主要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包含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及人文综合素质的养成。基于对工学结合内涵的基本理解与认识,我们认为工学结合具有如下特征:工学结合的对象是学生,是基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实施和参与主体具有双元性: 合作主体的双元性—一般为学校和企业,参与主体(学生)具有双元身份—学生和员工;实施者(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教师+师傅;工学结合的过程:对校企而言,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育人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校内学习过程与校外工作相结合的过程”;工学结合的实施途径:主要通过校外企业顶岗实习课程来实现,包括专业实践课程和综合性实训课程两种类型,也可以通过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来实现,如校内教学超市、翻译社等生产性实训课程等,但目前高职院校除个别国家示范性专业外,大部分专业教学条件尚达不到要求,对于后者实现难度较大;工学结合“工”的时间:根据专业特点和校企实际需要,“工”时长短不一,有半年以上的毕业前顶岗实习,有按年度进行的顶岗实习,也有3~5周的学期中顶岗实习,以及每周轮岗的顶岗实习等,我国目前统一进行的是毕业前的半年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主要实施形式为“工学交替”,表现形式多样,具体为“先学后工”“先工后学”“边工边学”等;工学结合的目的:让学生对工作任务有完整而深刻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工学结合的保障机制:灵活的教学制度——弹性学分制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特色教材的开发,校内外仿真或真实性实训教学条件的建设,双师结构教师教学团队的培养等。

三、工学结合的主要类型

(一)根据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的紧密程度,可以把工学结合分为松散型、关联型、紧密型三种类型

1.松散型(低度匹配性结合)。即职校学生实际实习的工作与专业理论的学习基本上没有关系,如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到印刷厂参观并进行出版印刷实训。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了解企业的规则、规章制度,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但由于所学非所用,基本上对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与提高没有帮助。

2.关联型(中度匹配性结合)。即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关联性,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到国际酒店或公寓实习。这种工学结合对于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升有一定帮助,但由于专业匹配程度不高,对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3.紧密型(高度匹配性结合)。即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企业实习的工作高度匹配、关系密切,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工学结合,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到酒店实习、呼叫服务专业的学生到10086呼叫中心的实习等。这种工学结合不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且能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相互促进。

(二)根据工学结合实施主体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工学结合分为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双主体型(双元)三种类型

1.学校主导型。这种实训教学模式是在借鉴新加坡教学超市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我国还是一种创新,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启航教学超市和商业街商铺等。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工学结合的主体就是学校,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均发生在学校内部,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主要实训场所,即学校通过引进企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如真实的“教学超市”或店铺经营实体,采取“教学工厂”或“教学公司”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通过真实性综合项目实训,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让学生对工作任务有完整的体验。这种实训教学模式,便于学生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科学合理安排,容易操作,但需要较高的办学成本。

2.企业主导型。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即学校综合性实训教学的组织主要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来实现,企业作为主要办学主体参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安排,并提供部分资金、设施和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在合作企业内,企业就是学校,学生进驻到企业,企业车间就是课堂,师傅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员工,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获得主要发生在企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下参与企业生产流程全过程,并在规定的实训时间内完成若干个生产环节,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如苏州科技园职业学院的大部分专业采取的就是这种育人模式。这种模式对企业的依赖性很高,要求企业不仅要有对参与高职教育重要性的高度认识,而且要全程参与和多方面付出,对于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考核目标的企业来说,实施难度较大,所以在我国并不多见。

3.校企双主体型。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所起作用平分秋色,功能明确,居其所长授其所能,即学生在全日制学校学习期间理论知识学习主要在学校进行,实践技能的学习主要安排在企业现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获得交替进行,实习时间不一、次数各异、水平不同,如3年的职业教育可以根据校企实际需求,分别采用“2+1”“1+0.5+1+0.5”“1.5+1.5”等不同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源于德国“双元制”的做法,实行交替式的职业院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在岗实践培训,不过德国职业教育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较长,约占2/3,剩余1/3的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习者也是工作者。應该说,这是一种在德国被证明最经济、实惠、有效的德国式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欧洲德语区不少国家也保持着这种校企双元、双轨的做法,如瑞士、奥地利等,有力地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实效性。但在我国,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规约和激励机制,再加上企业责任感不够,这种模式大多流于形式,实效性有待加强,以政府为主要助推器的“政校企三元型”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期待出现。

(三)根据工学结合的具体运行模式,可将工学结合分为教学工厂型、订单培养型、筑巢引凤型三种

1.教学工厂型。学校是实施主体,通过在校内自主创建企业,按照企业经营模式和专业教学标准,完成工学结合教学和育人目标。教学工厂既对外经营,又是学校的实训课堂;教师既是车间师傅、企业管理者,又是学生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在校期间既是学生又是工厂职员,根据专业需要轮流在课堂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在教学工厂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这种工学结合模式有效克服了学校对企业的过分依赖和工学难以协调的弊端,实现了学生由纯消耗性实习向适当进行生产性实习的转变,解决了教与学、学与做、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提高了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但存在办学成本较高、经营不够专业、常态化运营困难等问题。

2.订单培养型。校企双方通过共同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双循环教学”来联合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学校负责招生并根据教学计划和企业生产安排教学,为企业量体裁衣定向培养员工,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与管理;企业负责提交用人规划和具体需求(包括数量和人才素质需求),重点参与学校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与考核。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同步,学生入校即成为企业的准员工,毕业后直接为该企业服务。各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企业冠名班都属此类模式。这一校企共同办学的模式能有效利用双方资源,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教学、育人的优化。但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由于缺乏长效有效的合作保障机制,主要依靠校友、朋友等私人关系,合作过程常常因工资待遇、住宿条件、工作环境和主要负责人员工作调换等问题随时有可能中断。

3.筑巢引凤型。学校出让场地,独资或合资建设厂房,企业负责生产设备的购置与安装,提供资金和订单,双方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提供师资,共同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根据需要,学生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半工半读,工作期间作为准员工为企业生产产品,并获取相应报酬。如我校传播工程系与广州天意扫描输出有限公司共创“天意数码班”,利用我校场地,校企共同建设学校正门旁的“天意数字快印(新港西店)”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形成了“车间即教室,员工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学生实行“半天理论、半天实践”的学习制度,有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统一。这一模式的运作主动权主要在学校,一方面可以使学校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合理安排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计划,有效克服工学分离或以工代学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较好地解决学校实验实训设备的维修、保养与老化更新等问题,缓解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问题,也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打造了一条绿色通道。但这种筑巢引凤、场地换资源的合作模式因其场地有限以及需要不断接受上级审计部门的设备、资金等审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工学结合是随时代不断发展的动态性概念,与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等相关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现实反映。现阶段,职业院校正在实施的工学结合,以满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根本,具有相对独特的内涵及特点,在实践中,因分析视角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类型,无论采取哪种类型,要取得普遍而又有实质性的育人效果,都离不开“政校行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形成,它是当前职业院校成功实施工学结合的关键。

[注释]

①壮国桢.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三大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6).32-33

②王廷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9.

③王章豹,祝义才.产学合作:模式、走势、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管理,2000,17(9):115-116.

④孙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J].职教通讯,2004(5):18-19.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刘克勤,王碧秀.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3]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4]俞位增.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7).

[5]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7).

[6]许强,来尧静,张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途径[J].江苏高教,2009(2).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