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恒 贺克
[摘要]双师型教师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但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还存在政策配套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个人积极性不高、内涵界定不清晰、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生态系统理论为研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应发挥教师个体系统的核心作用,以高职院校为主导,调动企业组织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性,发挥政府系统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 双师型教师 行为系统 职业资格
[作者简介]李越恒(1975- ),女,湖南醴陵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人事处处长,高级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广东 广州 510075)贺克(1969- ),男,湖南娄底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艺术设计。(浙江 杭州 311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第一批)项目“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绩效改进研究”(项目批准号:粤财教[2013]246)和2014年度广东省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基于心理资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协同创新及实践”(项目批准号:粤教高函[2015]72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3-0048-03
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在“十二五”期间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和长足发展,但伴随着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开发方面,许多高职院校都遭遇到了瓶颈和困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都明确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完善其培养培训制度的要求。因此,立足于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着力从新视角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对策,是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现状
1.“有名无实”,政策配套不足。虽然我国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不胜枚举,但由于缺少必要的配套,使得政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无法得到贯彻执行。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企事业单位,但政府和地方未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企事业单位出于自我保护和成本意识,不愿让教师参与其实际工作,各高职院校也未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对那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缺乏吸引力。可见,无论是国家、地方,还是高职院校本身,其政策的配套都明显不足。
2.“四多四少”,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主要呈现“四多四少”的特点:教育经历方面,以在职方式获得学位者居多,全日制研究生少;年龄结构上,阅历少、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多,老教师少;职称结构上,中、初级教师多,高级职称教师少;从教师来源看,应届毕业生多,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少。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工作人员愿意到高职院校当兼职教师,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不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上热下冷”,教师个人积极性不够。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际看,学校的热情往往胜过教师个人的热情,因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投入较大的系统工程,在缺乏足够激励和保障措施的情况下,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的内动力不足,教师基本持应付的态度,企业实践多流于形式,往往采取通过熟人到企业开具一张实践证明的方式完成任务。
4.重形式轻实质,内涵界定不清晰。目前教育界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主要以“双证书” “双职称”“双能力”为主,即以是否取得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或是否同时具有两个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或是否具有同时担任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的能力来判断教师是否属于双师型。这些判断仍停留在字面解释上,仅在形式上满足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与国家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本意大相径庭。
5.重数量轻质量,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是由成人高校改制或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教师队伍基础较为薄弱。虽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近几年备受关注和重视,但由于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经费保障都滞后于职业教育规模扩展,使得重数量、轻质量的現象普遍存在于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很多学校满足于队伍建设的形式和表面成就,忽视队伍质量的提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二、关于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发展个体嵌套于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社会生态环境系统中,这些系统作为个体发展的背景,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个体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系统的复合函数,强调生态环境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的行为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理论有时又被称为背景发展理论或人际生态理论。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开放性、服务性、自我维持性和动态性等主要特征,各要素之间呈现网络式的稳定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在生态系统理论中,人所处的不断变化的环境被称为“行为系统”,行为系统包括了四个层面,从内到外分别是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影响个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也就是影响个人的生理和人格特质两方面。发展个体既是生物的社会系统类型,也是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微观系统包括教师本人、同事等。中观系统,是个体所处的对其有影响的小规模群体,包括工作群体、社会群体和家庭。微观系统之间产生联系的频率、程度和质量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发展,故两个或两个以上微观系统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即外在系统,是指对个体间接形成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个体虽不直接参与其中,但仍然会对微观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作用,如学校的领导机构。宏观系统,指个体成长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个体的成长经历及感受。对教师而言,宏观系统主要有政府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政策法规等。
从微观环境到宏观环境,对发展个体的影响由里及外,从直接到间接,它们以各种途径和方式影响着人的发展,由此构成了一个作用于某一个体或群体的大的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由于该系统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所以有学者将其分为滋养型生态环境系统和不友善型生态环境系统。滋养型环境系统能适时地以某种方式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而不友善型环境系统则因缺乏资源的配给和支持,会阻碍人的发展。从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现状来看,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主要是还未构建起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滋养型环境系统。
三、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及其社会生态系统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并对多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本文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为:第一,双师型教师必须是一名热爱教育事业,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的合格的高校教师;第二,双师型教师要具有相应的实践技能和经验;第三,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对不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应有所不同;第五,教师的双师素质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素质、能力特征,且不同教师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在队伍中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应从层次上区分不同能力和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双师型教师的社会生态系统是由多层次、多个体因素构成的,双师型教师是通过与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得到发展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双师型教师的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特征,在高职院校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师个体之间、个体与多个体以及多个体之间形成立体网络式的整体结构,教师、学校、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同处于这一网络之中,相互交融,共同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四、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对策
1.微观层面,发挥教师个体系统的核心作用,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注入源动力。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发展问题来自发展个体与环境之间交流的失衡,指出要从服务对象所在的生态环境寻求问题产生的根源。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要理解双师型教师在学校、企业、社会组织中的功能发挥,则要从教师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中的不同层次间的关联系统切入。对于教师个体而言,生存空间是其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建立的,是其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教师要取得发展机会,不能任凭个人特质建立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教师不应被动地对其生态环境做出反应,而是要主动地与这些环境相互作用。双师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事,更是教师自己在生态环境中获得生存空间、实现个体发展的任务,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双师素质的培养。教师需要从学科知识本位转变为职业能力本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和提高专业技能,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打破成规,不断用新的视角审视教学内容,用新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中观层面,以高职院校为主导,构建多方互利共赢的中观系统。在双师型教师的生态环境系统中,高职院校处于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高职院校要合理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人为本,完善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促使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能在队伍中脱颖而出。第二,要切实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经费的投入,夯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济基础。第三,根据学校和教师队伍的特点,改革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方式,量体裁衣,建立集校本培训、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高校深造、国内外研修于一体的多层次的相互衔接的培养机制。第四,基于大数据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高校教师专业、兴趣、爱好、技能因人而异,在学历、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教学水平等方面也有显著差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根据教师个体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师入编、学术休假、项目津贴等多种多样的激励手段,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不断优化教师的生态位。第五,积极与企业、行业开展合作。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应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做到专业与企业、产业岗位对应,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此外,还应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院校的交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第六,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联系,总结提炼实践经验,给上级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真实、科学的依据。
3.调动企业组织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企业、社会机构和行业协会虽然不直接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人才队伍的水平。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就会对企业组织产生巨大的隐性人力成本,所以企业组织和社会机构都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系统工程的一分子,应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形成校企双向服务的合作模式,接受高职院校教师到本企业或行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让他们直接参与生产管理、项目论证、产品改良和技术改造。通过利用高职院校的师资、场地等优势进行技术革新和项目研发,促进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也可以借助和高职院校互派专业人才、互兼工作岗位、互聘技术职务等方式形成校企合作共同体,共同培育双师型人才。让教师进企业,让培训进企业,既可以解决实践教学的问题,也可以解決企业因理论瓶颈产生的生产技术难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必然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应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搭建高职院校教师实训平台,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构建良好的外观生态系统。
4.宏观层面,发挥政府系统的引导作用,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由政府直接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中系统和外系统的生态建设,发挥监控作用,大力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有机融合,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构建政策保障,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此外,政府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经费支持,确保投入较高的教育经费,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专项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专账专管。同时,政府要强化监督,确保双师型教师培养政策得到贯彻和落实,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经费不被挪用,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监督机制。政府主管部门要统一双师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构建双师型教师能力、岗位职责的高职教师考核评价系统,为科学评定教师的双师素质提供保障。
生态系统理论对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促进双师型教师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达到教师个人、教师队伍整体、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方彼此间的协调、有序和动态平衡,形成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滋养型生态环境系统。
[参考文献]
[1]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朱清.基于三维管理理论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4(11).
[3]张舸,王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3).
[4]李越恒.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