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期我国都市职业教育的时代困境与生存变革

2015-05-30 10:48:04魏明
教育与职业(中) 2015年8期
关键词:功能拓展生存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国际经验表明,在都市的发展进程中,中、低技能职业仍然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然而,现行的人口调控政策加剧了职教生源短缺的现状,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使得职业教育面临人才培养的技能危机。为此,都市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延展社会服务功能,加快面向新型产业的专业结构调整,从简单的技能训练转向人机智能合作教育,为普通教育学生提供技能选修课程服务,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战略发展中确立自身的新型定位。

[关键词]都市职业教育 产业结构调整 生存困境 功能拓展

[作者简介]魏明(1979- ),男,安徽定远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河北科技師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北京 100875)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AEA1413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3-0005-05

一、当前我国都市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生存困境

1.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换。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经济发展早期,国家一般会偏重于第一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化生产需要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不再需要不熟练或没有技术的劳动力,使得多余的劳动力逐渐转向第二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劳动力也随之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增加了知识型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因此,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与劳动力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必然导致劳动力结构的变动,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也随着产业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逐渐完成了由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的转变,工业成为经济的主体产业,但是,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建设方针的“四项指示”提出“经济建设要适合首都特点,重工业基本不再发展”,第一次明确指出经济中心不再是首都的城市职能。199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做出批复,要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促进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随后,北京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力调整,逐步降低了工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1997年,北京市提出了“首都经济”的发展战略,明确将第三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的主导产业,进一步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比重。进入21世纪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逐步加快。《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北京首先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文化科技中心;是国家经济管理中心,也是国际交流中心。”2005年初,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批复中,提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北京加快了经济转型步伐,进一步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比重。截至2013年,北京三大产业的比重为0.8:22.3:76.9,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北京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变动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保持一致。1978—1994年,从业人员主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由28.3:40.1:31.6变为11:41:48。1995年以后,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规模明显扩大,1995—2010年的新增从业人员全部来自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增量占全部就业人口增量的121.2%,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从1995年的10.6:40.7:48.7变为2010年的6.0:19.6:74.4。①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对劳动者数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度上涨。作为与就业市场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既要扩大规模,又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自身的转型发展。

2.人口调控政策加剧了职业教育生源短缺的现状。在城市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同时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此消彼长,以及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都会直接作用于城市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就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为避免因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而带来的诸多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主席就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提出要求,要“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增强区域人口均衡分布”。北京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全面实施人口规模调控方案,落实区县调控责任,强化依法管理,实现常住人口增速明显下降。”

目前在北京市的中职招生中,有本市户籍的学生数量迅速下降,京外生源逐步占到招生数的一半以上。为控制外来人口的过快增长,早在2012年底,北京市教委等部门就联合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规定:“自2013年起,凡进城务工人员持有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合法稳定职业已满3年,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已满3年,其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初中3年学习年限的,可以参加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考试录取。”受此政策影响,2013年,符合条件并最终选择北京中职教育(不含成人中专)的学生只有477人。②如此数量的中职招生规模与北京市就业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加剧了人口调控与中职教育生存发展之间的矛盾。

3.“机器换人”,使职业教育面临技能人才培养的危机。纵观我国近年来的经济态势,“用工荒”“用工贵”问题一直是制约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瓶颈。行业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速度十分迅速。2004—2013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增长了3倍,机器人的价格则每年下降30%,投资回报期缩至1~3年。迫于人工成本增加、熟练工难招等现实困难,在持续的用工压力下,一些企业开始尝试“机器换人”,将“机器换人”作为解决劳动力用工问题的方式之一。2012年底,浙江、江苏等地众多传统制造企业纷纷引进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进行技术升级改造。2014年,随着“东莞一号”文件及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台,“机器换人”在珠三角的制造业重镇——东莞轰轰烈烈地开展,并由此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机器换人”的浪潮。

当工人的工资收入跌至无法维持生活的水平,人们会认为没有必要为了这么低的工资去工作,就会出现失业,工作则由机器完成。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企业的“结构性用工荒”加剧,人工成本逐年增加,这些压力倒逼制造业必须通过“机器换人”、发展智能制造来充分释放自动化的效益空间。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种改革尤为迫切。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15~59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到七成,且逐年下降。

随着信息技术社会时代的来临,为全球人口生产商品、提供服务的工人正越来越少,更先进的软件技术会让整个文明变得越来越“去工人化”。在技术更新换代的影响下,数百万人口将逐步进入失业状态。随着技术进步速度的不断加快,更多行业的工作岗位的内容、工作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供应方,要有效应对“机器换人”时代的技能人才培养危机,更多地培养不易被机器所替代的技能,实现人机合作,促进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变革。

二、都市发展进程中对职业教育人才的现实需求

1.中职学历人员的需求缺口长期持续存在。从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整体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供大于求的境地。2004年第一季度,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人数第一次超过了供给人数,此后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况。根据普查数据,“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构成由2000年的5.32%上升到2010年的13.1%。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见7页表),2012—2014年,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对中职文化程度人员的需求一直存在缺口,且求人倍率有走高的趋势,这表明中职毕业生拥有稳定的就业市场。从需求总数来看,需求人数逐步减少,说明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层次和质量要求逐步提高。与此同时,缺口数量有增长的趋势,这既揭示了中职在校生规模减少这一现状,也有中职毕业生就业意愿降低的因素。对20~24岁年龄组北京市户籍人口的就业统计显示,就业率仅为33.95%,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资源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

2.中、低技能职业仍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20世纪中期以来,纽约、伦敦、东京、芝加哥等国际发达城市随着低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现代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经济主体。③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水平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公认的世界级城市如纽约、伦敦和东京,其产业结构的共同特点是:人均GDP均超过6万美元,第三产业比重接近或超过九成,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超过40%,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接近或达到60%。④这些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都经历了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空间重新配置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空间配置。因此,从北京市的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出发,北京市未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将需要更多相关专业的人才。

Curtis Skinner对1986—1999年美国50个大城市职业变化趋势的研究显示,尽管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出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技术的革新,但一些大城市的雇佣结构呈两极化趋势,即高技术、高收入的職业大幅度增长,中等技术类型、中等收入的职业逐步减少,基础(低)技能类型的职业岗位则始终维持在较为稳定的需求水平。大城市的发展仍然需要大量基础行业的从业人员,如各类服务人员、机器操作工、交通运输从业者、销售人员以及一般的体力劳动者等。⑤同样,另一位作者的研究也反映了美国劳动力市场过去对劳动力需求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⑥根据OPTD(Occupational Projections and Training Data,U.S. Department of Labor statistics,1996)的分类标准,高技能类型职业的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因此职业教育面向的主要是中、低技能的职业岗位。从三种技能类型职业所占的比例来看,高技能类型岗位占比有所上升,中等技能岗位变化幅度最大,低技能岗位基本维持不变。综合来看,中、低技能职业岗位占全部就业岗位的2/3,中、低技能职业仍是就业的主要阵地,面向中、低技能职业岗位就业的职业教育需要长期稳定维持在一定的规模水平,以满足城市发展对各类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

3.主要劳动力输出地的数量减少,要求扩大本地供给。2010年的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员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从外来人员的来源省份看,56.3%的流动人口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黑龙江五省。河北省来京人口最多,为155.9万人,占常住外来人口的22.1%;其次是河南省,为98.0万人,占13.9%;山东省位居第三,为59.8万人,占8.5%;安徽省、黑龙江省的来京人口分别为43.0万人、40.3万人,分别占6.1%、5.7%。从这五省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尽管其中四个省份0~14岁人口所占比例依然较大,但五省的老年抚养比均大于10%,属于理论上的“虚假人口红利”。据此推算,未来五省将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情况。如果不考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五大人口流出地的劳动力资源补给不足,将会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产生实质性影响。⑦考虑到外来人口就业的行业分布等实际特点,届时支撑都市产业发展的流动人口聚集的行业将主要依靠本地人力资源支撑,职业教育必将担负起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以及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责任。

4.社会成人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扩大。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业人员的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与提高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教委提出,要以成人高、中等学校为龙头,形成多渠道的办学体系。北京市成人中等教育发展迅速,2006年全市成人中等学校有13所,年度招生2905人,在校生9764人;2012年成人中等学校有11所,学校数量未发生太大变化;2013年全市成人中专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共招生34392人,在校生共59871人,招生人数涨幅较大。在生源减少和招生政策限制的影响下,其他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联合办学和扩大成人中专教育等形式,不断拓展中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年度发布的成人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招生专业信息显示,2010年北京市共有49所中等职业学校的224个专业招收成人教育学员,到2014年,学校数增加到56所,专业增至476个,招生专业翻了一番。但是,这些招收成人教育学员的中职学校仅占全部中职学校的一半,可见中职成人学历教育的规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产业转型期都市职业教育生存方式的变革

1.功能拓展:多渠道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培训职能。加强职业学校社会培训工作,是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手段。扩大社会培训,可以充分提高职业教育在生源减少阶段的资源利用率,培育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社会培训。第一,开展职业岗位培训。2013年,从北京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分布来看,批发与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1%,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仅占第三产业的20.0%;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9%,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却占第三产业的14.5%。就业结构与行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不匹配,劳动生产率低,就业质量不高。为此,职业学校可以针对部分行业进行职业岗位培训,开展技术援助、指导和教学服务等工作。第二,开展就业能力培训。《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目前在北京市的常住外来就业人口多集中于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体力劳动为主,薪金待遇较低。可以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岗位相关的基础技能培训,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扩展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第三,开展对潜在劳动人口的培训。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仍有333098人,其中处于15~59岁劳动年龄的人口有71214人,16~24岁人口中暂无工作和失业的有13714人。针对潜在劳动年龄人口设计实施职业教育培训项目,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服务,激发他们的就业动机,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为职业教育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开辟了空间。第四,开展社区教育。积极开展“职教宣传月”等活动,推行科普知识教育,进入社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提供各种生活技能培训服务等,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2.专业调整:加快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根据2012年2月22日科技部发布的第70号文件,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来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2014年北京市发展改革工作提出,要大力发展符合首都功能性质的优势产业,巩固科技、金融、文化等产业优势,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教科文卫体等非基本公共服务业等,指明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同年,2014年版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提出,全市范围内都要限制或禁止的行业包括建材、造纸、纺织等一般制造业,燃煤发电,区域性物流基地等。可见,北京市产业调整政策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據北京市统计局网站提供的数据,2013年北京市第二、三产业中,行业发展规模比重较高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占13.3%;制造业,占12.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2.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8.4%。对中职学校专业数据的统计显示,开设较多的专业是财经商贸类和文化艺术类,其次是信息技术类和加工制造类。总体来看,北京市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基本契合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方向,但与行业规模相比,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方面的专业开设不足,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专业相对开设较多。从在校生规模来看,制造业、建筑业相关专业的学生相对较少,文化、教育、旅游服务类专业的学生较多,基本顺应了北京市产业调整的方向。信息技术类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规模相对较小,说明要加强相关专业建设,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并结合学校师资力量等教学资源,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技能提升:从简单的技能训练转向人机智能合作。“机器换人”并不意味着现有职工失业,而是对职工岗位技能的提升或调整。首先,机器工业自动化的进程表明,需要一定程度的身体协调性和感官直觉才能开展的肢体活动,比那些基本的信息处理活动更不易被机器替代,这说明职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技能训练上。其次,“机器换人”并非把人全部换掉,而是利用转型装备升级产业,引进高科技人才。企业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储备,不可能真正实现“机器换人”。再次,企业要实现“机器换人”,除了引入必要的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和自动输送机构之外,还要同步设计、改善企业内部设备信息系统及生产线,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型生产管理模式,全面推行精益化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无论是从“制造”到“智造”,还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提升,企业的转型升级最终离不开人才结构的调整与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人才培养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因此,职业院校要与企业、高校联手,共同研究设立相关新型专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并组织实施教学,真正开发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学习项目,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4.课程选修:为普通教育学生提供职业教育体验。考虑到普通教育中的部分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可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课程,让他们能够直接选择职业学校的课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在普通中小学引入“职业教育”,鼓励初中或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在普通教育中开设职业技能课程,目的在于通过研修职业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基本面貌,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初步产生对相关职业的兴趣,为今后的职业倾向与专业选择奠定基础。

面向中小学生开设职业教育体验类课程,能够引导他们了解多种职业角色的基本知识,激发他们对不同职业角色的实践兴趣,锻炼他们既会学习又会生活的技能。具体的开设方式,可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由中等职业学校提供课程所需的师资、设备和场地,让普通学校的学生进校选课;也可以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根据课程操作与实训的要求,合理配置上课时间与师资等。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接触、体验社会的各种职业,提升他们在未来职业选择、基本生存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职业学校也可以充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优秀师资资源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职教资源的利用率。

5.战略发展:确立职业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基础定位。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又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2013年10月21—2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主办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及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最终通过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和《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两项重要成果,明确了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战略。正如《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提出的那样,要“推广接受和参与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促进工作场所学习”“确保每个公民和居民有机会接受教育并获得基本技能”。职业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在全社会宣传职业教育,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以學习知识、掌握技术技能为荣的社会共识⑧,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类型融入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教育需求,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与人员素质提升互相促进的现代城市发展模式。

[注释]

①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3北京市经济社会统计报告[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4:5.

②史枫.人口调控背景下的首都职业教育:困难、机遇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4):41.

③官卫华,陈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空间组织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3(3):341.

④郑晓光.世界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及对北京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12(11):41.

⑤Curtis Skinner.The changing occupational structure of large metropolitan areas:implications for the high school educated[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4(1):84.

⑥David H Autor,David Dorn.The Growth of Low-Skill Service Jobs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US Labor Marke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5):1553.

⑦尹德挺,张洪玉,原晓晓.北京人口红利的结构性分析和形势预判[J].北京社会科学,2014(1):94-95.

⑧孙琳.学习型社会构建与职业教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3(34):7.

猜你喜欢
功能拓展生存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
试论电力负荷管理终端的功能拓展及应用
财政支出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湖南省的实证研究
经济师(2016年11期)2016-12-15 13:58:00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
论被拐卖女性的生存困境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26:34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6:11:19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论新写实小说中普通人物的生存困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10:09:17
中小企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8:47:24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