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并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高等职业院校需顺应区域发展,转变办学理念,灵活多样办学,重视实践培训,实行开放办学,以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蔡勤(1975- ),男,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3-0022-02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的技术型人才的重任。受到地区现实情况的影响,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需要积极地探索突破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路径和策略。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育理念和定位存在问题。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准确全面地了解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无法准确地立足职业教育的特点,积极向区域经济倾斜。很多院校仍采用以往传统的办学模式和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一味地追求扩大办学规模和范围,关注于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向本科院校靠拢,失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特色。
2.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目前一个较为普遍的现实情况是,社会上普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社会上大多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和地位的认识不足,更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学生毕业后到了一些单位和公司也大多不被重视,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壮大。
3.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很多院校的在职教师都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在具体教学方面也缺少经验。而且,大多数教师都是纸上谈兵,并没有深入企业或生产一线,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无法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于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加上很多院校不注重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无用武之地。
二、导致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够理想。导致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够理想。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用的人才,但很多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整体实力方面较之本科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无论是在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比不上一些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分析原因,和高等职业教育现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等存在较大的关系。人才培养效果不佳,自然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就导致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出现。
2.人才需求反馈不到位。想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需要院校及时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尤其是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等,培养出更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现实情况是,人才需求反馈不到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无法及时地了解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和实际需求,导致很多院校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也就此产生。
3.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有待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导致很多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低下,职业定位模糊,甚至出现浮躁和好高骛远等情况。这些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无法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分析
1.转变办学理念,明确教育定位。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地转变办学理念,明确教育定位。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教育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一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只有自觉地服务于一定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才会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才会有适应产业发展状况的技能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只有自觉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形成符合社会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发挥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有力支持的作用。因此,院校要注意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来培养人才,树立起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理念。尤其是隨着时代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积极、与时俱进地调整自身的办学目标,自觉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发挥得越好,学校的发展也就更快。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注意密切关注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动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即在充分了解广东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将“轻工”作为办学特色,大力服务地方经济。
2.顺应区域发展,开展特色教育。不同的地区受现实情况的影响,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各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需要积极地顺应区域发展,开展特色教育。各院校要立足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根本的办学出发点,积极地对自身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进。各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尤其要注意服务于本地区的优势产业,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例如,新疆地区便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构建起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在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包含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的职业院校新专业,涉及当地几乎所有的主导产业。据统计,在整个南疆地区,一共有50多所职业学校开设有地方特色的专业,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适应经济发展,灵活多样办学。为了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积极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办学。要积极地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采取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以及转岗教育等多种手段联合的方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人才。例如,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当地的企业和公司等合作,根据不同单位和行业的实际需要,开展“订单式”继续教育。学校还可以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约束,将课堂搬进生产一线,由学校指派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养和指导。例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成立了以在职培训和成人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部。该部门分为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两部门,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远程教学方式,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成教部面向社会招生,依托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为目标,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各类人才。
4.结合地区特色,做好实践培养。鉴于职业院校的特殊性,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创业的舞台,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大量真实和模拟公司的创办与营运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而且,为了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注意结合所在地的区域经济特点,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发展特点等,与当地企业、工厂等进行交流和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创业基地,并鼓励企业在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开辟专门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习和项目孵化,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实践平台。例如,青岛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是先进制造业,但实际情况是当地缺乏大量技能型人才,于是严重制约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青岛工科学校便树立“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的思路,依托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龙头学校——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建设了面向现代制造业的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
5.实行开放办学,走向国际化。为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步伐,更好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积极地通过多种渠道,如中外合资和师资交流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的一些优秀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以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例如,宁波位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并且,按照经济国际化评估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可知,宁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并逐渐形成外向型的经济形态。宁波外事学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提出了“立足国际视野,培育国际化人才”的办学口号,大刀闊斧地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致力于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宁波区域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的开放性和国际化。该校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设置了多个语种和涉外专业 ,形成交叉的涉外专业体系,十分契合宁波区域经济发展对涉外人才的需要。经过实践,宁波外事学校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涉外人才,很好地满足了宁波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立足区域经济,高等职业教育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与进步。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了解到,目前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但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发展定位,以及结合区域特点开设特色专业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打破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局面。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只有保持协调发展的良好状态,才能更好地实现相互促进与发展,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李建国.中高职协调发展视角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以江苏盐城地区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
[2]刘瑶.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的探讨[J].中国商贸,2013(20).
[3]王剑.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与经济结构的协调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4).
[4]张韦韦.黑龙江职业教育新使命——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辛宝忠谈“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31).
[5]李文君.北京职教十年展望——访北京市教委政策研究与法制工作处处长熊红[J].教育与职业,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