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配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探析

2015-05-30 10:48:04张云柴培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高职院校

张云?柴培

摘 要 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建设应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社团建设方面大都沿袭普通高校的发展路径,导致其校园文化建设失去自身特点,职教内涵也难以体现。从适配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特征和职业类型特征,明确社团发展定位,科学设置社团类型,优化社团管理组织,拓宽社团交流路径,突出社团职业能力培养的功能。

关键词 学生社团;高职院校;适配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8-0065-04

近年来,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在高职院校受到高度重视,然而,校园社团在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衔接方面的功能有待完善。从目前来看,探寻科学合理的社团发展之路,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团发展是高职院校充分调动学校资源、推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社团发展的现状

从我国高职院校社团发展的轨迹来看,主要是模仿,即模仿普通高校推进社团建设经验,缺乏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次思考,制约了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

高职院校的社团文化建设与其发展历史是同步的。《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将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从举旗起步到法律地位确定(1980-1998年),从规模扩张到发展方向定位(1999-2005年),从示范引领到全面质量提升(2006-2011年)[1]。在这三个阶段中,高职院校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从最初高等职业院校名号的确定,到培养目标的定位,再到特色发展的时代呼唤,经历30余年转型的阵痛期,至今,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和人数已与普通高校相当,但其社会地位还难以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

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要求高职院校社团在建设过程中,凸显职业特性。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另一方面,社团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育人载体之一,理应在学校和职教生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一)高职院校社团的发展现状

本文对广东省79所高职院校的社团数量、类型、活动次数及社团活动满意度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

1.社团数量及类型

社团的数量和类别是社团发展的基本考量因素。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团发展的繁荣程度,类型设置的合理与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团建设的质量。截至2013年底,广东省79所高职院校共有学生社团2748个,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类社团、文艺类社团、体育类社团、科技类社团等四大类。其中,人文社会类社团数量为873个,文艺类社团数量为723个,体育类社团633个,科技类社团519个[2],分别占到社团总数的31.77%、26.31%、23.03%、18.89%。

2.社团活动次数

社团活动的开展次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团的活跃程度,参与社团活动的类型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职教生的兴趣导向。2012-2013学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共有65.65万人次参加社团活动,平均每名在校生参加社团活动0.95次。其中,人文社会类社团活动参与人数最多,为25.31万人次;文艺类、体育类、科技类社团活动参与人数分别为16.24万人次、14.98万人次、9.11万人次[3]。

3.社团活动满意度

职教生的满意度是社团发展质量的测量仪。通过对职教生对社团活动满意度的调查,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社团建设。

通过对2011届、2012届广东省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社团活动满意度的调查发现,2012届职教生参加社团活动满意度相对于2011届职教生呈下降趋势[4]。其中,社会实践及公益类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最高,两届学生均为84%;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最低,两届学生分别为72%、69%,见表1。

(二)高职院校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较短,其社团发展“模仿”普通高校社团的发展轨迹,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文化沉淀。另外,高职院校对社团作用的认识有限,部分高职院校将精力用于院校基本建设、校企合作、招生就业等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社团建设呈现出滞后性,难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

1.类型设置不合理、发展目标定位不清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新型社团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社团的高等职业技术特色没有显现出来。因而,在高职院校社团发展的类型上出现了失衡现象。总体来看,高职院校中兴趣爱好型社团比重偏多,社团规模较大,活动次数多,影响面广,而专业类社团却受到冷落,科技类社团比例偏低,这与高职院校教育实质是不相吻合的。最终结果是,高职院校社团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社团建设的思路自然难以厘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也就难以通过社团来体现。

2.社团管理单一化、交流封闭化

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社团管理都更多地局限在学校内,团委作为学生社团有效单一的主管部门,上行下效的行政式管理阻碍了社团自身的发展。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社团管理只是被当做一种行政管理,行业企业似乎成了旁观者,抑制了社团发展的活力和能动性。

就广东而言,目前除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社团开展了较为开放的交流外,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仅限于校园内,社团联谊也往往是和校内的其他社团互动,这种相对封闭的交流,限制了职教生的视野,使其难以适应开放环境下的工作要求。

二、适配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社团发展的路径

适配理论源于种群生态学的模型和情境理论[5],以协同学为基础,意指协调一致或互相搭配[6]。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社团是其重要的育人载体,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即为如何通过自身资源的利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教的社会适应性。高职院校社团发展要突破其现有瓶颈,彰显职业教育的品牌特色,就需要坚持适配理论,加大社团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注重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适配,加强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适配,密切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一)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明确社团发展目标,优化社团建设方向

高职院校社团建设要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适应,这是高职院校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而言,社团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社团发展目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合理优化社团类型,加大专业型社团的建设力度。

高职院校的社团发展目标要和其人才培养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社团建设要注重专业型社团的逐步推进,更多地融入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认知等要素,实现社团与企业的深层互动和有效对接。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陆续成立社工类社团,就是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紧紧围绕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应用型、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践行社工“助人自助”价值理念,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放到社团建设中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其社团要体现出专业性、职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专业技能型社团与学生专业学习、技能培养结合紧密,是学生从被动受学到主动求学的有效载体[7]。高职院校的技能型社团建设要和社团成员所学专业相匹配,体现专业特色,要突出专业学术讲座和专业技能竞赛;要围绕职业展开,与行业、企业对接,融入行业、企业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要充分融入技术特性,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要注重在实践中反复锤炼职业能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二)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校企联系,拓宽社团交流路径

把握社团建设的发展方向,推进专业化管理。依托专业促进社团建设,结合产学研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社团发展。在社团建设过程中,鼓励指导教师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社团进行指导,依据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不同类别的学生特点来进行专业化的管理[8]。结合专业实习和专业技能竞赛的要求来整体规划高职院校社团活动,把学生社团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把社团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促使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开展更具有目的性、专业性和系统性。

邀请企业专家、行业能手来进行指导。行业专家掌握着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对社会需求有着敏锐的判断力,职教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必要邀请相关专家来进行指导,帮助社团获得活动运作和管理的实践经验。

推进高职院校社团的交流活动,深化高职院校社团活动管理。高职院校的社团建设中,尤其是专业型社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走出校园,努力拓宽社团交流路径,实现“三个对接”:向上对接,积极与本专业相同或相似的本科社团乃至研究生社团相对接,由相关教师牵头,使社团活动走出校门,与名校对接,积极吸取高层次社团发展的经验,不断丰富自身发展;向下对接,与市场深度对接,使社团活动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掘高职院校社团的价值,使学生能够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等来开展社团活动;内部对接,集聚学校内部的社团资源,不同部门的社团加强交流,促进精品社团的培养,借鉴、吸收内部经验。

(三)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激发社团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规范完善的社团制度,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环境。高职院校要积极完善各社团的规章制度,建立竞争、激励、评价等相关机制,增强职业技术社团的活力,提高社团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可以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并计入相应的学分,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9]。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明文规定学习型社团成员在大赛中取得的成绩可以置换相应的学分。

建立社团评优制度,对获得优秀社团和优秀社员的社团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予以表彰。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社团评分(“星级社团”评选)细则》,通过评定“星级社团”,实现引领示范的目的。

利用社团载体优势开展项目合作。建立社团创业孵化基地,保证社团合作项目的持续性。首先,高职院校要对全校资源优化整合,服务于社团项目建设的需要,根据专业创业类型的不同,对既有资源进行优化设计、合理整合,保证社团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满足社团合作项目的基本需求,确保社团创业孵化基地所需场所、设施、设备的满足,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长期跟进,在硬件投入或软件支撑上,推进社团创业孵化基地的稳定运行。再者,完善社团创业孵化基地管理机制,促进社团创业孵化基地的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对各个创业项目进行统一管理,规范社团创业孵化基地的准入条件,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机制,大力扶持具有发展潜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创业项目。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注册法人公司来推动社团创业项目的发展,实现与社会的深入对接。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紧贴时代脉动,强化管理,注重引导,每年设立100万元的创新工程基金,积极引导社团申报创新工程项目、创业计划项目、社会实践项目、义工项目等。

参 考 文 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07-18(05).

[2][3][4]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Z].2014:12.

[5]VAN DE VEN A H. Review of A ldrichs(1979)Book-Organizations and Environment[J].Adm inis-trative ScienceQuarterly, 1979(2): 320-326.

[6]苏敬勤,崔淼.基于适配理论的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研究框架:创新视角[J].管理学报,2009(06):855.

[7]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Z].教职成[2014]6号.

[8]孙华,蔡平.增权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社工协会”为分析个案[J].职业时空,2013(10):18.

[9]许正林.职业技术学生专业技能型社团建设的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9(S1):133.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高职院校
当前医学类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56:54
浅谈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46:25
论创业教育对高职教育的促进作用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1:57:04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20:16:49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08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