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上好高中政治课的策略

2015-05-30 20:19李英
关键词:激发兴趣政治课学习兴趣

李英

【摘要】教师只有真正钻研好教材、上好上活政治课;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激励他们的自尊心,才能使政治课成为一门充满吸引力的课,使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真正的成人成材。 那么,新课程下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呢?本文试加探讨。

【关键词】政治课 激发兴趣 钻研教材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71-02

——从一节公开课说起 今天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同课异构高一新教材展示课。结果很惨。 说实话,结果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通过参加这个活动来寻找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一、把握知识结合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到底该怎么上,我一直在摸索,但总是不得要领。 在我的印象里,我上高中时候的思想政治课就是很枯燥无味的政治理论课。老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反映却是昏昏欲睡。 这里面,有学生的原因,有理论课本身的原因,更有老师的原因。 高中生本来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更处于对社会的观察、疑惑期,学生们的信息渠道较窄,从报纸杂志上了解的信息本来就不多,反而对那些很容易引起心理触动的负面信息能形成较深的记忆。因而,对社会的看法往往比较偏激。对思想政治课上所讲的那些对社会的正面观点总是嗤之以鼻,拒之千里。也正是因为这个,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直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正是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所在。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我们所传授的这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呢。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疑、解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徘徘”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从我们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首先应该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己先相信才能有效地传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熟悉教材,就教学过程而言,所有新教师,每一节课都必须在熟悉整个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备课、上课。 具体地说,每一节课该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问题可以留到以后解决,每一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的联系在哪里,都要知道。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与时事政治热点的联系,这些更是要通过我们自己的学习、钻研去掌握。 也许,以往思想政治课最大的失败就是照本宣科,搞理论宣传。失去了灵动性,失去了鲜活性,没有了生命的东西,要硬塞给这些有生命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的孩子们,结果可想而知。 有的时候,我们会找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推说没时间、没条件...一大堆的理由。实际上可以总结为一点,那就是没有责任心。做这事是这样,做其他的事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只要我们把学生们的未来当作是我们自己的未来,用我们的责任心去做事,时间、条件...这一切都会有。 刚才在央视《大风车》栏目偶然看到了一个电视剧《网络年代》,刚看了一节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第二集里有这么一个镜头:索拉拉老师的语文课上,要写一篇《雨景》的作文,索老师先是让学生们打着伞亲自到雨中去体会、去观察、去感受,然后才让学生去动笔,结果学生们写出来的文章都不禁让人为之动容。孟响这个对感情极度敏感然而又感情缺失的学生眼中看到的都是黄色的黑色的泥流,所以没写作文,索老师就引导他就环境保护入题作文。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种灵动的教育,更体现出一种教育的智慧。 常言道:要想公道、打个颠倒。我们学生时代的感受更应该作为我们对教育对象的一种认知基础。也许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太多的变化,但是对学科的热爱与对教师的喜爱是分不开的。

三、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例如“瞎子摸象”讲全面的观点;“刻舟求剑”讲发展的观点;“缘木求鱼”讲规律的客观性;“掩耳盗铃”讲主观唯心主义:“守株待兔”讲偶然性与必然性等。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

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自己,那我们就从走进学生的心灵开始。 就今天这节课来说,《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如果我们仅仅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处理课本的基础知识,或者好一点的结合实际来让学生了解政府的权力受到了制约,结果刚下课学生就会恢复以往对政府的看法,甚至有的认为,这不过是政治课嘛,有必要那么认真去相信么。 换个角度,如果我们能利用学生的认识,从学生对政府的不信任的角度去引导,提出作为国家的公民都对那种损害人民利益的政府工作人员恨之入骨,我们国家的性质也决定了我们有权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那么,我们是听之任之还是想办法去制止,用有效的措施去制约呢,我们又应该怎么去制约才更有效呢。公共权力掌握在私人手中,这是权力本身的矛盾。要想真正能有效地进行制约,除了发挥社会和人民的监督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对权力的监督能有一种强制力量去保证监督的效果,这就需要用权力去监督权力。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自觉地正确使用权力,从内部做好对权力的监督,在这个基础上自觉地接受外部的监督。 至少,现在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思考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这也正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四、创设情景,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授人以鱼”只能饱餐一顿,“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教师不试着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学生就永远不会学习,永远依赖于老师这一拐杖。因此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要从原来的“教”改为“诱”,从原来的“教”改为“导”。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中创造一切条件,千方百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说明教学应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在教学中,科学而又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政治课不仅有了文字和声音,而且有了图像和动画,学生一堂课接受的信息量多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透了。教学应是教师诱导学生使之生疑,导向使之释疑。多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问题问下去后,一定要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出现偏向,可以加以引导,千万不能越姐代危。

总之,教师只有真正钻研好教材、上好上活政治课;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激励他们的自尊心,才能使政治课成为一门充满吸引力的课,使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真正的成人成材。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政治课学习兴趣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