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亮海
摘要: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提高数学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把培养学生自习数学的能力放在首位。本文探讨了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一些方法:提纲引导;独立阅读;教师辅助;自主归纳;多角度渗透教育。
关键词:独立思考;钻研教材;探索发现;提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18-01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中学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环节,更是学生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教育领域当中对中学生自习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有很多研究。《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不断地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1.培养初中生自学能力的策略
数学教师在给学生传递自学的意识之后,要教授他们自学数学的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自学意识是自学策略的基础,学习策略是自觉学习意识发展的载体,两者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制作一张简单而一目了然的表格,贴在自己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表格的内容可以包括为什么学(动机)、如何学(方法)、何时学(时间)、学到什么(学习结果)、在哪儿学(环境)、与谁一起学(社会性),学生可以依据这些问题自主学习数学,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受到鼓励与自我监控,还能让学生在盲目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数学的方法并随时查看自己的学习效果。学生在阅读课本时,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停在表面,钻不进去。读书粗心大意,不会深入思考,提不出好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列出自学提纲,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对自学提纲的拟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开始以细为宜,逐步放手。提纲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能快速从课本中找到答案的。
(2)提纲必须以旧带新,力求做到学生按提纲详读课本后能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指导学生去探求为什么;即提出问题后,使学生阅读课本后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提纲必须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学习困难,为此,应配备一定的练习题,特别是关于容易混淆的部分,要设计练习题,以引导学生自己探求规律。
每次课的提纲应有所侧重。同时,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可以由详至略,要求也可以不断提高。在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之后,还应教会他们效仿提纲自己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在思考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既是初步思考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思考的前题。
2.指导学生自检,归类
指导学生对错题一定要找出原因。学生做题常出现的错误往往是:概念不清醒,推理有偏差,考虑不周详,忽视了题目条件,计算不仔细,审题不严密,思考问题时容易漏掉关键信息,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来查漏补缺,指导学生将作业和试卷当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收集下来,加以归纳、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当自己的医生,作一次错题的纠正练习,并记录下来,作为期末复习的重点题目去练习。如解一元一次方程(x+2)/2-(2x-3)/4=1,在去分母时(其根据是等式的性质)这一步骤容易产生的错误处有三点,(1)单独的项"1"容易漏乘最小公倍数4,去分母后误得2(x+2)-(2x-3) =1;(2)去分母时,若前面的符号是负号时则容易忽略前面应该添括号,错误的计算为2(x+2)-2x-3=4;有的学生误认为"去分母"就是把分母拿掉,误得x+2-2x-3=1,在作业和考试前让学生先想一想,忆一忆产生错误的地方和掌握避免错误,少出错误的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检能力。在每一章结束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本章所做过的习题进行一次分类,指出每一类型题的解法和技巧,并且把它们上升为理论。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小单元复习时,分清类型(方程组的特点),正确选择解法,明确解题思路(消元),用这个思考方法指导学生复习,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3.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合作学习成了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之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变换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地谨慎地留下一点故意不讲的东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都有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的机会,相互交流,质疑,讨论,使学生的智能在这个空间上得到有效的开发。不仅如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应延伸到课外的每个方面,以课上学习到的知识为基础,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以提高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所教内容,设计好课外作业,做到量少、代表性强,避免重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每次的课外作业量一般在20分钟内可以完成。由于课外作业量少了,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1)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复习和预习;(2)自觉地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此外,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自学兴趣,使他们既获得了知识,又形成了主动自学的良好习惯。这样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的独立思维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应用于实际的全过程,对于培养自学能力显然是十分有利的。
4.利用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学
直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自由选择,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在课后也会模范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自学。例如:实物、模型以及多媒体等。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对感性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对数学更加充满兴趣。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即教师首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并在纸上画出腰长为a的等腰三角形,然后将其剪下来,并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观察和讨论,总结出自己的结论。之后遇到这类题目,学生就会在课后自己尝试解决。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自身的参与性,更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新课程》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课堂结构,而具有较高自学能力恰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通过几年的教学实验,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了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荃田.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论-主体分层探索创新教育教学实验强调的十大能力之一[J]山东教育.2004.
[2]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05.
[3] 刘旭.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6.
[4] 钱义锋.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2.
读与写·上旬刊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