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2015-05-30 23:34史亚男
关键词:朗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史亚男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小学阶段,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82-01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吧。

然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篇整体课文搞的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密密麻麻的在黑板上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去,而潜心读书的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运用书面语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并贯穿于教学始终。

语文教本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训练。

首先,低段的学生理解和感悟能力较差。而在低年级的课文中经常又会出现一些较长的句子,学生很难把握。在长句中怎样停顿,这十分重要,如果停顿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表达效果,让人听不明白。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句。例如:在《绿》这课的教学中有这么一句:“所有的绿就整齐的按照节拍飘动在一起”。这样的长句,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这句话写了什么?所有绿怎么样?整齐的按着节拍在干什么?(飘动在一起)。然后根据句子所表示的意思来停顿。可要求用“/”线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这个句子。“所有绿 /就整齐的按着节拍/ 飘动在一起”。

记得在二年级的时候,有个孩子读课文时随意停顿,反复指导都无济于事,这时我给孩子们讲了个课外的笑话:有个人出去旅游,路过武汉大桥时,看见上面写着“武汉市长江大桥欢迎你”,这个人就说:这个江大桥---真够意思,作为一名市长,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亲自欢迎大家。刚开始学生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于是我把这些字断开写在了黑板上让学生再读,武汉—市长—江大桥—欢迎你。学生轰然大笑起来。通过这些笑话我让学生明白加减字,读破句会使句子的意思完全发生变化的道理。就让他们在以后的朗读中引起注意。不要随意断句。

其次,采用各种朗读形式。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各种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可以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到识字,识词。尤其是低段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话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

第三,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进入角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的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取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老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声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孩子。例如:在学习语文园地中的一首小诗歌《一个石头姑娘》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一遍,学生很快就读完了,我就询问:在读的时候你听见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吗?学生都在摇头。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契机及时范读,接着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小姑娘太可怜了;我听见了小姑娘的哭声;小姑娘的脚会很痛------接着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读,几乎都能把握住感情。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老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的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的很快,教师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第四,抓住重点,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达中心思想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时,教师应着重指导,即可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揠苗助长》中:对“巴望”“焦急”“自言自语”“急忙”“筋疲力尽”“一大截”等词语进行着重指导。种田人因为什么巴望?焦急之时想了一个什么办法?他干了什么筋疲力尽的事?什么长了一大截?你觉得结果会怎样?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学生很快就把握了课文内容,并且当堂就把课文背下来了。

第五,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景物描写,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感情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这样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例如:一年级的《柳树醒了》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诗,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的景物都以孩子们的口气展现出来,而一年级的孩子在朗读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唱读,他们为了读而读,这种情况下,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先去感悟春天的美,然后带着赞美的语气去读,在此基础上才能读出所谓的美感。

另外,还要学会运用标点符号感情来读,如《王冕学画》一课中:“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啊!”句末是感叹号,“多”要读的稍重才能强调好的程度,由此发出赞叹,语气强烈,读出感叹句所应有的语气。

总之,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里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猜你喜欢
朗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