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心理学探讨

2015-05-26 02:52王晓红
文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

内容摘要:由于高职院校发展不成熟,大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加上社会文化对高职院校支持度偏低,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缺失情况。笔者探索了高职大学生动机缺失的表现和心理成因,并提出解决学习动机缺失的关键是以满足学生学习内驱力为导向,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高职学生 学习动机缺失 内驱力满足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迄今已三十余年。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比较低,人们更加赏识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在选择上更加倾向高等教育而非职业教育。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差、缺乏专业兴趣,学习动机水平偏低。笔者尝试从心理学的视角探索其存在的原因及提高策略。

一.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是指发动学生学习并维持这一活动的倾向或意向。奥苏泊尔将学习内驱力的决定成分分为三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被视为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区别于赢得外在的奖励与满足的外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老师对于学业成绩的肯定和赞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留心失败的威胁带给学生的回避和退缩反应。另外,过分强调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会助长功利主义的倾向;附属内驱力是源于个体对于人际关系的需要,亲和的动机。个体的学习动机不是为了赢得地位,而是为了赢得长者的爱和赞誉。不过,到了青春期后期,来自同伴在赞许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当同伴对学业成就持否定评价时,个体可能会压抑这方面的成就。

二.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明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明晰。有的新开专业干脆就照搬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突出其专业性与职业性;不能完成中专到高职的转变,延续中专的管理模式,专业设置不能反映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吸引力较低,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2.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高职教育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更加综合的、内在的、人的素质的培养。这种短视、实用、技术、功利的气息无法让学生对人生进行思索,也无法让学生在精神上成人。当教育忽视那些不能带来物质利益的知识时,学生就会在情感上日益空洞,灵魂上无所归依。即使认真读书的学生其学习的意义也只是为了谋生和保存面子,而学习的动机是对丧失生存能力和尊严的恐惧。

3.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高职学生高考的失利,增加了周围老师、家长、同学的负面评价,指责多于鼓励,批评多于认可,奚落多于祝福,困惑中的学生找不到一个有效的激励系统。当学生的潜能、优势被传统的评价淹没的时候,学生自然会放弃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感,并否定自己的学业成就及价值。

4.缺乏社会文化的支持:中国社会价值观崇尚“以义理为本,以技艺为末”,轻视并否定技术的学习。而传统士大夫的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从而觉得职业院校是劳力者之术,高职学生是高考的失败者,高职院校也不是正规大学。中国社会中弥散着浓厚的儒家文化的色彩,即使高职院校95%以上的就业率也无法拉动职业教育的声望。这种文化背景的低支持性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业情绪,学业成就不能满足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二)内部因素

1.动机落差: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考上好的大学,学生除了学习,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学习动机受到了空前强化。进入高职后,紧张的心理松懈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茫然无措。从高中到大学,形成了紧张感与松懈感的强烈反差,造成了这种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

2.归因不当: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把个人成败归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个体的能力和努力;外部原因包括:题目的难度和运气。如果个体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运气或努力等稳定性不强的因素,个体就不会一蹶不振,而是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相反,如果个体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能力和难度等稳定性很强的因素,个体就会陷入悲观失望,甚至放弃主观努力的可能。

3.习得无助感: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过去的班级中可能属于不被关注的“边缘人”。尽管她们非常努力,依然成绩不理想,并长期被忽略,当她们体会不到学习的成功时,会在心理上有习得无助感。

三.以满足学生学习内驱力为导向,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满足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1.探索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教育不能盲目跟风,既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也不能延续中专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最终目的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应该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不断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说-你听”灌输式的模式,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令学生成了课堂上的看客,学生梦寐以求的大学梦被“后高中时代”取代。鼓励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需把教学局限于课堂中的45分钟,实验室、工厂车间等场所都可以成为学生课堂,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激起对理论知识的探索欲。

3.协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教育者需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让他们走出“动机的真空带”“理想的间歇期”。研究发现,如果学生认清学习的目的,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又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可以长远一些,富有挑战性,让学生留有梦想。近期目标可以细化,逐一实现,且每一个目标越具体越好,越容易实现越好,否则,学习动机会因目标层次太高、时间太长而弱化。

(二)满足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

1.建构文化情景,去功利化:当社会文化对高职教育支持度太低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融入其中的动力。提升文化对技术活动的滋养,通过制度、政策等体制来承认技术的作用和地位,对各种技术活动刺激和激励,也需要通过提高技术工种的薪资待遇来强化公众对技术的认同。让人欣喜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把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明确写到了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中,强调要提供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引导全社会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力国家政策的扶持,相信传统士大夫的偏见会日渐消除。

2.健全激励评价机制:当高职学生带着负面的评价和消极的期望来到大学的时候,教育者应该更加耐心的帮助大学生重拾信心,把他们潜在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研究表明,教师的正确评价,适当的表扬和及时的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激励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荣誉激励、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切忌不要只是把学习成绩看成是唯一的标准,应该从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结果等多方面去考量。

3.正确归因,克服习得性失助:引导学生积极归因,改变消极归因的倾向,例如,克服失败归因中能力归因的倾向、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客观认识难度归因。高职学生如果学习中总是体会到失败,是很难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的。教育者应该引导他们了解学业失败并非必然,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充实感,尽心尽力,如果没有成功,也可能欣赏过程。

(三)满足学生的附属内驱力

1.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尼采曾说:“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作为教师除了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还应该有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教师关爱学生,教师是“善与爱”的代表,以爱心为前提,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生活追求与独特性和自主性;其次,教师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学识,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真正能让学生钦佩和折服。

2.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学风是一所学校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学习风气主要体现在校园氛围、学生管理、教学载体等方面。美丽高雅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外部条件;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的学生管理是内在建构;丰富的教学活动,广博的知识滋养是核心根本。

参考文献

[1]朱晓红.回眸与前瞻:学习动机缺失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倪坚.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与激发[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3]赵春曦,卢卉艳.归因理论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介绍:王晓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
高职院校机械创新大赛研究与实践
英语行业化教学下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研究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家庭环境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与辅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