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课改”时代高中语文教学的“无奈”与“有为”

2015-05-26 12:02崔成志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课堂

新课程改革已逾十年,而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也已步入“后课改”时代。语文教学改革固然取得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成功范例,但面对着捧起语文书就犯困、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当代高中生,高中语文教师确实有着太多的无奈与心酸,但教师决不能灰心丧气,决不能就此认为语文教师注定将无所作为。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上帝给众生布道,吹嘘自己能把前面的山移过来。上帝念念有词,过了许久,但是山依然纹丝不动。望着焦急的众生,上帝苦笑着说,“山不过来,那么我们就过去吧”。说完就带着众生登上了前面的那座高山,继续布道。由此可见,纵使是万能的上帝,也有无奈之时,更何况普通的教师。我们应该学一学上帝的机智与权变,“山不过来,那么我们就过去吧”。为了使“后课改”时代的高中语文走出“无奈”实现“有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观念,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现在是一个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知识剧变,信息爆炸。教师不能再把自己定位于先知先觉、高高在上、无比威严的权威,在语文知识的高山中,其实我们和学生们一样,都是捡拾石子的孩子,只不过手中暂时比孩子们多几枚色彩斑斓的石子,但如若面对巍峨耸立的知识高峰,教师所拥有的同样少得可怜。因此,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带着学生们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地跋涉、攀登,以期望达到师生一起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至高境界。我们应该改变观念,认识到高中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更应是学生们的得力助手和良师益友。用激情与努力来带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以追求和探索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期找到一条更加有效甚至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之路。

二、力戒平庸,彰显语文教学的个性

语文教学中,需要学习新经验,寻求新教法,但也不能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纵观语文届,凡能称得上语文教学大家的教师,大都有着鲜明而独特的个性,不囿于陈法,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洞察世事,独辟蹊径,“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他们在课堂上纵横捭阖,点燃学生生命的激情,给学生以生命的启迪;他们在教学中不拘一格,尽情挥洒自己的个性,给学生以率性的濡染。于漪老师的从容绮丽,余映潮老师的流畅高效,赵谦翔老师的绿色感悟,魏书生老师的质朴无为,蔡澄清老师的启发点拨,无不张扬着个性教学的风帆,他们所独有的风格,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也毫不为过,我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富有无穷魅力的个性化的教学,过去受学生欢迎,现在、将来也必将继续受到青年学子的青睐。也许普通语文教师没有大家们的睿智、魅力和气度,但同样都有对生活、对文本独到的解读和感悟,在教学中把它讲出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语文课堂也许就有了亮色和魅力。因为这是自己的“这一个”,而非他人观点的“二道贩子”。在“名师”、“大家”面前,语文教师大可不必“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我们仰慕大家,学习权威,但也要保存自己独有的个性色彩。

三、明确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口

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面临的情况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应该废弃一成不变、僵化凝固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所教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们的特点;所面对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他们独特的个性;教师本身也存在知识、经验、能力发展等诸多方面的不平衡。怎样在文本、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找到最佳的衔接点,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师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文本,努力张扬自己教学个性的基础上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找准切入口,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是教学的关键,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让他们课课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使每一节语文课,都能成为学生跋涉语文知识征途的指路明灯,都能给学生一点值得铭记、值得回味、愿意涵咏的东西。要想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有扎实的功底,有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设身处地多为学生着想,多思考一下学生的实际需求,多考虑一下学生的困惑和喜怒哀乐。以他们的兴趣作为切入点,注重解决学生渴望解决的问题,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兴趣,纠正甚至改掉陋习,最终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巩固语文学习成果的目的,循序渐进地把学生推向语文学习自觉、自立、自得、自乐的至高境界。

四、优化课堂,展现课堂的精美和诗意

高中生正处在富有诗意与幻想的人生花季,他们血气方刚,朝气蓬勃,有色彩斑斓、如梦似幻的人生追求;他们多愁善感,情感丰富,有颗易于受伤、敏感灵动的童心;他们拒绝呆板与停滞,厌恶繁琐与浅陋,更不愿让人束缚住翱翔浩渺宇宙的翅膀。针对高中青年学子的这些特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辑们更是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几乎搜遍了世界文化的所有宝库,那些最富有生活魅力,最能开启人类的智慧,语言最纯美,诗意最盎然的名篇佳作,都呈现在我们眼前,甚至不太容易选进教材的最优秀的经典长篇,也尽量或以“名著导读”的形式呈现,或以“教学建议”的方式开列出书目。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荣幸,更是广大当代高中青年学子的幸运。姑且不说闪耀诗坛的李白、杜甫,也不说苏东坡、辛弃疾的“赤壁”与“京口”,单是现当代的一些经典诗文,就能令我们美不胜收,为之神魂颠倒。语文教师只有全身心地研读这些美文,走进文本,才能把握住作者的意脉,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体悟与作者神交,吃透并挖掘出文章的内涵,从而进入文章创设的情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才可能在自己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学生由于受知识积累、阅读体验、生活阅历、思维角度等束缚,对文章的内涵、意蕴、情感、艺术、哲思等未必能准确理解,特别是对一些历史悠久、思想性、哲理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更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识别美的慧眼,练就一张善于表现美、传达美的巧嘴,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语文学习中,为学生指引出一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之路。诗意之美充溢了高中语文课堂,语文课就会变成一块充满魔力的磁铁,紧紧地吸引高中学子的心,使他们为伊痴迷,为伊沉醉,即使衣带渐宽也终将不悔!

五、开辟天地,让学生自由的翱翔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有大语文观,应该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因为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而现在高中的现状是,学生的升学压力很大,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残酷,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很繁重,高中学生大都把有限的宝贵时间投入到数、理、化、生和英语的学习上。这些现象高中语文教师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最终又感到无可奈何。但教师也用不着长吁短叹,愁眉不展,唯一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摒弃繁琐分析、重复练习的弊病,变“课堂”为“学堂”,努力创设自由、民主、科学、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把期刊杂志及网络美文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大量阅读经典美文和时文选粹美文;也可以结合学习生活放手让他们去考察当地的民风民俗,研究当地的一些文化现象,谈谈这些文化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思想道德的影响,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释疑的勇气。课堂是教师的讲堂,当然更应该是是学生的读堂、背堂、写作堂、演讲堂、辩论堂、故事堂、新闻发布堂、时事评论堂、自由阅览堂,可以是经典影视、古今中外经典音乐和绘画的欣赏堂,甚至还可以是学生编排的课本剧的表演堂。只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帮助,只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各种教学形式都可以纳入高中语文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就可以自由放飞思维,他们就可以尽情挥洒激情。坚持下来,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就必将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也必将有利于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快速提高。教师不用担心完不成硬性的课本教学任务,在教师的科学有效引领之下,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是学生汲取语文丰富营养的最佳素材,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然会体会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妙境。毕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其他的目标都应服务于这一目标。

总之,“后课改”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充满挑战,也有着诸多的困惑和无奈,但只要高中语文教师克服畏难情绪,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耕耘,“后课改”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必将能在“无奈”中求得“有为”!

(崔成志 安徽省怀远第三中学 233400)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