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燕
初中古诗文教学不仅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更能帮助学生博古通今,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然而,大多数学生都怕学、厌学古诗文,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课前准备、课上培养、课后延伸不足所造成的。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古诗文,提高学习效果呢?
笔者认为,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通过“少教多学”,把初中语文古诗文授课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多种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少教多学的前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理念,他一语道破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如今的一些教师往往为了直奔中考主题,而渐渐忽略了“思考”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致使古诗文授课课堂几乎成了“满堂灌”。一堂课下来,教师主动“承担”了大量的“传道、授业、解惑”任务,教得筋疲力尽;学生的思维却被束缚,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去思考和领悟,学得如同嚼蜡。然而,“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鉴于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文教学呼唤“少教多学”,更新教学理念,让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优化古诗文授课效果。通过“少教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激发学生兴趣,是少教多学的着力点
鲁迅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古诗文教学中,一方面因其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学生从心理上会不自觉地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又平添了单调、呆板和枯燥。想要激发学生兴趣,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借助“少教多学”的新的教学方式,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石壕吏》,课前我和同学们排练了一个小型课本剧,通过课上表演,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老妇一家凄惨的生活和战争的残酷,引起学生对老百姓的同情。这种形式新颖、生动形象的教法,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参与性,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讲《醉翁亭记》时,我邀请一位学生作为滁州导游,带领班里的其他孩子通过多媒体一起到琅琊山“观光”。先游览琅琊山的全景,然后游览酿泉及醉翁亭,之后分小组让学生自己制作图片,介绍“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场景。通过这些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少教多学”的授课形式,搭建了学生们学习古诗文的“桥和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培养多种能力,是少教多学的目标
只有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多一些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精神,才能将课本内容更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并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种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参与授课、参与思考、参与学习的机会,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时间的自主还给学生
古诗文课堂教学应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重要一环就是要保证自主学习时间。例如在教师提问后,不必急于要求学生作答,也不必急于给出答案,而应学会引领学生“层层剥茧”,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给予点拨;也可以留足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酝酿思考,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如此一来,学生就获得了自主的分析、思考、咀嚼和品味的机会,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显著增强。
2.把发问的权力还给学生
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应弱化知识的“灌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鼓励学生多问。例如讲《醉翁亭记》时,一位学生问道:“在‘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句话中,我觉得有逻辑上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负者走累了才来到树下‘休;‘行者高兴了,才会高‘歌。所以原句是不是改为‘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才更符合逻辑呢?”接到问题后笔者交由全班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负者”会“歌”、“行者”要“休”,皆是被醉翁亭美景吸引了,于是“负者”即兴高歌,“行者”陶醉美景。最终,通过有目的性的问答和辩论,课堂活力得到激发,学习效果自然十分理想。
3.把学习的体验还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阅读障碍的能力。因此,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鼓励学生使用工具书查找、筛选资料,独立自主地跨越阅读中的障碍,也可促成学生间的合作,不断扩充学习的体验。如在讲《水调歌头》一文时,因创作年代久远,学生对此文的创作背景、文言实词虚词、语法习惯、文言句式都很陌生。于是,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翻查相关历史资料,初步体验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分小组翻译课文,提出疑惑再交由全班讨论。第三,采用小组探究方式赏析文章,通过学生间的辩论明确文章主旨。参与深了,体验多了,学生们就能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4.把表达的舞台还给学生
给学生一个表达的舞台,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励他们走上讲台,主持讲解。这不仅是对学生自学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锻炼,更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因为是同学讲课,听讲学生也敢于发言、提出质疑,台上台下都有表达,思辨双方则同获进步。若长期坚持,小小的“舞台”会生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的良好局面。在此过程中,老师只须作点拨、解疑,课堂就如一池活水,时时泛起思想的涟漪。当主动表达成为习惯,教学活动也会卓有成效。例如,很多学生都了解《三国演义》情节,在讲《隆中对》这一课前,我就让学生来讲他们熟知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解读有出入的地方,其他同学会争着起来作补充。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授课效果自然有所提升。
5.把总结的机会还给学生
以往课堂侧重老师最后做小结,通过“少教多学”,我发现,让学生们自己谈学习体会和心得,谈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有时效果更好。学生之间交流自身学习体会,往往能切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因此,课堂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谈学习体会很有必要。
四、课后读写任务,是少教多学的延伸
刘国正曾说:“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延伸学习创作,开展课外古诗文阅读。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推荐《聊斋志异》《水浒传》等读物,这些书故事性较强,文言字词易懂,易于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另一方面,鼓励那些古诗文功底强、感兴趣的学生积极进行创作。通过交流、投稿、书友会等多种渠道让他们展示作品,就能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读写文言的水平会逐渐提升。
总之,教师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将教学传统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就能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主动实践、参与和体验,学会合作、交流与激辩,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就能使古诗文教学教出新颖、教出价值,学生就会学出灵性、学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