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鹏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大师,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荀子提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他认为,除了博学之外,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荀子的四种“师术”就是教师的四个为师之道。笔者以为,荀子在这里所说的“师”不是一般的教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名师”。我们应该谨遵荀子的“师术”,勇做当今名师。
一 严师有惮
——教师要有尊严,有威严
荀子认为,“严师而惮,可以为师”。意思是说,有尊严而使人畏惧敬畏,可以成为名师。可见,他很看重教师的尊贵、庄重和威严。荀子把“严师而惮”作为“为师”的第一个条件,足见教师有尊严、有威严的重要性。要成为“严师而惮”的名师,就要努力做到:
做有尊严的老师。教师天天和学生打交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事关自己的尊严。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言行不能太随便,既要幽默风趣、和蔼可亲,又要不苟言笑、庄重严肃;既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亲密无间,又不能与学生称兄道弟、没长没幼、没大没小。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做有威严的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虽然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但是教师的威严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没有威严,学生也就没有规矩。特级教师窦桂梅曾经尖锐地指出:“我们正在培养没有规矩的下一代。”教师威严的丧失,影响的不仅是教师本人,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师的威严从哪里来?从对工作高度负责中来、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中来。但是严格要求不是严厉,更不是体罚。看看我们周围的一些教师,要么对学生要求过于严厉,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结果使学生敬而远之,甚至造成师生对立;要么对学生要求过于宽松,甚至是对学生不管不问,结果使学生肆无忌惮,隔锅上炕,得寸进尺。
二 耆艾而信
——教师要有经验,有威信
荀子认为,“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耆即六十岁,艾即五十岁。五六十岁的教师自然人生阅历和教学经验丰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崇高的威信,可以成为名师。
任何真正的名师,都应该是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之上。没有十数年、数十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在这一实践基础的经验积累,要真正成为“名师”,我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如今,有一些教师年纪轻轻就成了所谓“名师”,我实在不明白,名师诞生得为什么这么快?这样的名师会不会是“早产儿”?目前,很多地方都在热衷打造名师。我实在怀疑,热衷打造名师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试想,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现在,走上领导岗位的某些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花版面费发表几篇文章,或者出版一本或几本所谓“著作”,于是摇身一变,也成了名师或教育家。我实在感到困惑,一个长期脱离教学第一线,没有教学经验积累的领导,为什么轻而易举地成了“名师”?众所周知,我们的时代似乎是一个快餐的时代,什么事情都追求“快”,出“名师”也追求快。这是教育之福,还是教育之祸?我以为,这是教育的悲哀!荀子的“耆艾而信,可以为师。”是否应该促使我们反思:怎样才能产生名师?热衷于打造名师者,是否应该熄熄火、降降温?踏踏实实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这才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任何真正的名师,都应该是非常有威信的教师。威信是什么?威信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教师在师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良好信誉,是教师让学生敬重和信服的能力,是教师令学生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没有威信的教师不能也不可能成为名师,即使是获得了“名师”的某种证书,也是虚假的“名师”,华而不实的“名师”,名不符实的“名师”,甚至是贻害学生的“名师”。我不否认有较高威信的名师的存在,但是看看一些已经获得或者即将获得“名师”称号的所谓“名师”,我的心就在悸动不安,我的身体就有点发冷。为什么?因为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威信,因为不少学生根本就不崇拜、不敬重、不信服这样的老师,不少学生在怨恨,甚至在诅咒这样的老师。我看到的是他们怎样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应试教育的帮凶,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素质教育的绊脚石。这样的教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所教或者所管理的班级考试成绩高。而这种高成绩是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牺牲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牺牲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为代价的。在应试教育仍然颇有市场的现状下,真正的名师应该能够抛弃功利之心,跳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上、在人格魅力上、在学识积淀上、在专业素养上、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上、在良好的仪表风度行为习惯上狠下功夫。
三 不陵不犯
——教师要有言教,有身教
荀子认为,“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意思是说,教师能够诵读解说经典,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并且在行动上遵守它、不违犯它,可以成为名师。作为今天的教师,怎样才算是不陵不犯?那就是有言教、有身教,既教书又育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人师表。
名师应该既做经师,更做人师。所谓经师,是指那些只懂得教学生读经、背经的老师;所谓人师,是指那些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品德,且能成为学生行为表率的老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也应该是名师的自觉追求。于漪老师说过:“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高尚、奉献强调的就是要做人师。我们一些教师仅仅满足于做经师,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知识灌输,强化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忽视学生情感的丰富、情操的高尚、道德的纯洁、思想的正确和行为的端正,忽视自己的人格、修养、品行对学生的影响。其结果是,偏离了育人的正确方向,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自己成为富有魅力的名师。
名师应该既言教,更身教。陶行知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这句话强调的就是既言教,更身教。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事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一个言行脱节、表里不一的教师,其人格是卑微的,其形象是渺小的。一位真正的名师,肯定会说到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必然是言行一致的楷模,一定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和标杆,决不会是言论上的巨人,行为上的侏儒,更不会是只说不做、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之人。我们一些教师言论过于随便,在学生面前口无遮拦,或夸夸其谈,或信口开河,或大言不惭,或污言秽语;我们一些教师行为过于放任,要么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要么迟到早退、不守纪律,要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要么工作浮躁、应付了事。这样的教师既不谨言也不慎行,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这样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名师,即使侥幸或通过不正当手段成为名师,也会严重损害名师形象。
四 知微而论
——教师要有学识,有水平
荀子认为,“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意思是说,教师懂得精微深奥的理论、道理,并且能加以阐述说明,可以成为名师。教师怎样才能懂得并阐述精微深奥的理论?那就要有学识、有水平。
名师应该是有学识的教师。这里的学识不是指教师的博学多才,而是指教师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研素养。名师必须是学科知识深厚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本学科的行家里手,是名符其实的学科带头人,否则难以享受名师之誉。我们一些教师,仅仅满足于上大学期间所学的一点专业知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读书、不学习,更不钻研,离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相距甚远,结果是连成为“教书匠”都困难,更别提成为“教育家”了,这岂不悲哉!名师还必须是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做教育科研的领跑者,积极从事教育科研,具有较多的科研成果,否则就愧对名师称号。我们一些教师,仅仅满足于上上课,不敢搞教育科研,不愿搞教育科研,结果是谈不上教育理论修养、教育科研素养,离名师的要求相去甚远,与教育家渐行渐远,这岂不悲哉!
名师应该是有水平的教师。所谓水平,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这种高度,表现在组织教学的艺术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学策略方法的运用达到一定的高度,教育学生的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教育科研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等。我们一些教师,站在讲台上几十年,天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似乎水平没有多大提高,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不用心。朱永新说过:“一个老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怎样算是用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勇于进行教学实验,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这样就算用心。改革、实验、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学策略方法科学运用的过程,就是教学艺术化水平不断提升甚至达到炉火纯青的过程,就是认识不断深化、见解日渐独特、思想逐渐深刻的过程,也就是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只有用心做教师,用心做有水平的教师,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名师。
总之,我们应该谨遵荀子的“师术”,做严师而惮、耆艾而信、不陵不犯、知微而论的教师,勇于踏上名师之路,努力实现成为教育家的梦想!
(选自《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