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春阳
摘 要:过去的数学教育存在很多弊端,创新教育打破了常规,转变了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帮助中学数学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B-0073-01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它的本质在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和常规戒律。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长远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当前教育形势的要求下,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锻炼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新教育的定义
创新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这里指的创新,既不同于科学家的创新,也不同于艺术家的创新,而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形成探索、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中学教学中创新教育能力的表现
(一)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为好奇心,牛顿会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才会因注意到沸水掀动壶盖发明了蒸汽机。好奇心往往比知识来得更重要。中学正是学生好奇心最重的时期,有了求知的欲望才会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题方法。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内容前,可讲述“国际象棋发明者让印度国王往棋盘上放麦粒”的故事,循循善诱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的内容前,先要求每一个学生在草稿上画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并量出多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给出一个问题:“你们不论哪一个告诉我,你们画的多边形的边数还有它的(n-1)个内角的度数,我都能求出其中剩下一个角的度数。有谁不信,你们可以挑战我?”对于这么一个新颖的题目,学生的好奇心都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力求证明教师的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钻研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拓宽了学生解题的思路
在解答一些常规问题时,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鼓励学生思考,学会举一反三,长期下去将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写下一个方程请学生计算x2-10x+16=0,这很容易解出答案,那么改变条件:如果是以x2-10x+16=0的根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那么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再改变条件:如果是以x2-10x+16=0的根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那么求等腰三角形的面积;通过三问让学生了解方程、等腰三角形成立的条件、勾股定理等知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联系性、互通性,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
(三)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肯定,学生也是这样。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公平表现的机会。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认可,将对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学习。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安排两位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在黑板上解一道简单的题目,并让这两位学生比比看谁做得更快更好,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做一些有难度的习题,也让他们比一比谁的解题思路更简单清晰,这样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当然,教师也不要吝啬表扬语,既要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又要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不断追求新知识。
(四)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当今教学中缺乏的就是学生问问题的精神,学生往往只会回答问题却不会提出问题。而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寻找真理。创新教育将学生放在了首位,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程度和要求。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一方面学生首先要将基础知识掌握好,只有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在质的层面上有所提升,才能有所创新,有可以问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路,并加以鼓励。教师也要教会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例如,“通过上面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更好的方法吗?”“在同样条件下,还有其他结论吗?”这不仅教给学生会问的方法,同时也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质疑精神,通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高效的数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唐万丰.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2,(46).
[2]蒋智余.浅议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考试周刊,2013,(34).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