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浅析中诗英译

2015-05-19 09:39刘璐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直译意译

刘璐

【摘要】中国诗歌英译历史由来已久,关于中国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应该直译还是意译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还没有定论。作者认为,中国诗歌直译或意译是就翻译方法而提出的争论,对诗歌翻译本身有着重大的影响。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直译和意译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及如何使直译和意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诗歌翻译。

【关键词】直译 意译 诗歌翻译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优秀文化和文学作品。与此同时,许多国内外的译者都在积极地向世界介绍引进更多出色的中国文学作品,而诗歌是译者的首选。很多学者强调文化的异质性,在诗歌翻译中建议采用异化法;另外一些人坚持应在诗歌翻译中使用归化法。这里的异化法和归化法即直译和意译的延伸,前者更多的讨论文化的相同点,后者更多的关注文本的意义和形式。倡导应保留诗歌原语言韵味的译者偏爱直译法;认为诗歌翻译应该更多的适应目标语言的译者认为意译更为合适。很多学者都对英诗汉译和汉诗英译有过讨论,本文将详细探讨汉诗英译,作者认为中国诗歌翻译包括两部分:意义和形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两者需要兼顾,不应该为了追求其一的完美而忽略另一方面。

二、诗歌翻译理论

1.国内诗歌翻译理论。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个翻译标准,并对后世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严复以后的翻译理论研究没有不提及“信、达、雅”这三个翻译标准的。许渊冲从读者的角度对严复的三个标准进行了解读:“信”意为使读者理解内容;“达”意为使读者产生兴趣;“雅”意为使读者能够去探索。同时许渊冲提出了第二种翻译标准:三美——意美、声美、形美。意美是指译文能够能够像原文一样打动读者的心灵;声美主要涉及到押韵、反复和韵律。形美主要指行数、字数、对仗等诗歌形式。三美中,许渊冲认为意美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声美,最后是形美。矛盾赞同傅雷的汉诗英译时精妙之处应“神似”的翻译理论。矛盾认为精妙之处是诗歌最重要的部分,只要精妙之处保留了,那么韵律和押韵等可以忽略,这也是汉诗英译时最要的标准。

2.西方诗歌翻译理论。西方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历史由来已久,其诗歌翻译理论随着翻译理论和诗歌审美的变化而变化。西方汉诗英译者往往将理论限制在西方的理论框架内,只一味遵循西方翻译原则,展现他们的翻译思想。但也有不少翻译家的理论清晰且具有潜力。本文以翟里斯、庞德和Walleye为代表介绍西方中诗英译的相关理论。翟里斯以他 的《中国文学史 》而闻名。他翻译的诗歌被收集在《中国文学精髓》,他强调诗歌词汇、形式和韵律。从他的作品和理论可以得出,他认为比起形式和表面的意义,保留诗歌的风格和深层意义更为重要。

庞德不赞成讲道似的旧材料和呆板的语法,他在诗中追求意象,并发起了新诗运动。作为一个诗人,庞德创造了很多与他所翻译的中国诗有密切关系的诗歌。总体来讲,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重要的一点是遵循其不断追求意象活力的美好愿景。

Arthur Walleye总结了前人的翻译理论和作品,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清晰、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他认为不同的不同目的的文章需要不同版本的翻译。如果翻译法律文件,译者只将原文意译出即可,而文学作品则需将情感和语法意义译出,因为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他的作品,而这些情感都隐藏在韵律、重读和选字之中。如果译者只是照字面意思翻译(尽管他认为这样做是忠实于原文的表现),就完全错误的展示了原作者的意思。

总结以上翻译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 重现原诗精华,其中包括情感、风格和意象等;

(2) 重视原诗的词汇和语法选择;

(3) 易被读者接受。

三、汉诗英译中直译和意译简析

前两部分简单介绍了中外汉诗英译的基本理论,本节根据案例进行更多和更具体的研究。

1.汉诗直译的案例研究。直译法遵循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可分为两种形式:字对字的翻译和遵循原文的翻译。前者是传统的直译,后者是现代直译。

一个典型的字对字的汉诗英译例子为理雅各的《关雎》,

Kwan- Kwan goes to the ospreys.关关雎鸠

On the islet on the river,在河之洲

The 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 lady,窈窕淑女

For our prince a good mate she.君子好逑

为了满足字对字翻译的要求,理雅各绞尽脑汁想出了用Kwan-Kwan来翻译“关关”,用介词on和in来代替介词“在”和助词“之”;而“窈窕”也严格按照原文意进行翻译:modest一词赞扬女子好的品质,retiring赞扬该女子恰当的行为。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揭示了字对字翻译的局限性。如,第一行的ospreys用来表达汉语中的“鱼鹰”,理雅各自己承认该动物不应该出现在爱情诗中,但他在英语中又找不出来与“关雎”相对应的词,因此只好勉强用了ospreys。有时,即使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词,但中英两个词在交流中的意思有时也有不同,如willow和“柳”是对应词,但“柳”在中国文化中经常意为分别,因此将“柳” 翻译成willow则很不恰当。

2.汉诗意译的案例研究。意译是一种表达原文深层意义、不拘泥于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崇尚精神上的相似性。意译不是随机删除,而是保持原诗的精华,在这方面,意译则比直译更好。

典型的代表是翟里斯对唐代诗人李白《秋蒲歌》的翻译:

My whitening hair would make a long long rope,

Yet could not fathom all my depth of woe;

Through how it comes with in a mirrors scope,

To sprinkle autumn frosts,I do not know.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惹秋霜。

从此诗中可以看出翟里斯的伟大所在。第一行,他并没有把“三千丈”直接翻译成would make a long long rope;第二行的意境似乎比原文更甚。

然而意义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诗歌翻译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保留原诗的传神之处,虽然很难,但却不是不可能。翻译的风格应与原诗一致:如果原诗是温和迂回的,那么翻译应该细细斟酌原诗要表达的全部的意义;如果原诗是发自内心的直白,那么翻译不应该过度的表达,从而给人一种浅薄的情感。

3.汉诗英译中直译和意译相结合。论文在前面几部分介绍了直译和意译以及唐代诗歌的翻译案例。其实,直译和意译方法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两者都均有优有劣,赞成直译的译者并不总是支持直译,一味求直译,有些诗意就丢失了;赞成意译的译者也并不总是支持意译。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根据自己对审美的判断,潜意识地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当需要直译时直译,需要意译时意译才是诗歌翻译的最佳方法。

Walleye在诗歌翻译中倾向于对本质的描述,反对直译方法。实际上,他反对的是机械的模仿,并不是否定直译方法本身。他在翻译白居易的《病中》时,也灵活的运用了直译的方法。

Dear friends,there is no cause for so much sympathy.

I shall certainly manage from time to time to take my walks abroad;

All that matters is an active mind,what is the use of feet?

By land one can ride in a carrying-chair; By water,be rowed in a boat.

交亲不要苦相扰,

亦拟时时强出游。

但有心情何用脚,

陆乘肩舆水乘舟。

Walleye首先理解整首诗,然后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将原诗的意境和内容和盘托出。该翻译在开头使用呼格,整首诗表达的都是对朋友的劝说。Walley译文第三行的中文意思是“重要的是心情,要脚有何用”,Walleye思虑再三,依据原文意思将其再现出来。译文中一些词语的选择也没有拘泥于原文,如“不要”并没有翻译成please not或dont,imitation和 “强” 相结合成为shall certainly manage…to等。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诗英译的直译和意译的翻译原则,并指出了各种翻译原则的优点及不足,得出能够将中国古代诗歌完美呈现的翻译方法应该是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灵活运用两种翻译方法。本文希望能够给译者在翻译诗歌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使得译者可以翻译出更高质量的诗歌。

参考文献:

[1]Arthur Walleye.Chinese poems.London,1946.

[2]Robert Payne.The White Pony.New York,1947.

[3]傅雷.高老头.重译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4]茅盾.译诗的一些意见[J].文学旬刊,1922(10).

[5]时仲.浅析英诗汉译的文体选择[J].校园英语,2014(20).

[6]许渊冲.文学翻译谈[M].台北:台北树林出版公司,1998.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直译意译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