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强++郝玉静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才会产生信息流动、思维交锋、情感共鸣,促成动态活力教学。但在教学中,师生互动较少,或陷入尴尬局面。所以,教师要探寻有效的互动策略,让学生在合作中产生快乐情绪,在交流互动中生成智慧与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互动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B-0009-01
数学教学是师生、生生间的多元互动交往过程,如此才能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交流合作中不断生成智慧,让学生既获取数学知识与方法,也张扬生命活力,感受学习的快乐。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互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互动形式单一,缺乏生生互动;目的不明确,师生互动效果差;忽视情感互动,导致互动低效或无效等。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促进课堂有效互动,是教师要攻克的难题。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如下策略与建议。
一、合理提问,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在课堂互动中,师生互动对话是基本形式,能打破单向灌输,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但这里的互动对话指有效互动,否则,既不能启迪学生思维,还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如互动缺乏目的,为互动而互动,提出没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课堂看似活跃了,但没有思维参与,是无效互动;未考虑学情,问题范围太广,情境不贴近学生实际,出现答非所问或“冷场”等情况,致使互动低效或受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教师就要深入解读教材,准确捕捉对话点;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认知结构与年龄特点,设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创设有趣又活泼的情境,并注意根据教学动态,适时调整,引起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对话兴趣,促进教师交流。如教学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时,设计问题:在正方形纸上探寻,说说它们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比较,可看出 ,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有同学举手发言,对于这一回答,教师不能直接否定,不然互动受阻,也会挫伤学生答题积极性。此时,可针对学生所说予以启发提问:哪部分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小?能否说说原因?这样,通过灵活提问,将学生们的思维往深处引导,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二、探究学习,促进生生有效互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课堂以师生互动为主,生生之间的互动要少一些。实际上,生生互动也是重要的互动形式,可让学生彼此分享经验与体验,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因为生生之间是彼此熟悉的,不会有紧张情绪,更易沟通交流,相互切磋,产生思维交锋、情感共鸣,相互效仿与矫正,促进共同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促进生生互动,形成共生效应,在合作中产生快乐,在交流中生成智慧。
如教学《正方形的面积》时,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知识掌握不牢固,存在方法问题,不能快速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通过小组学习,可促进学生优势互补,在交流中有效解决问题。另外,小学生在合作中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分工不明确,有学生旁观,或各干各的,没有交流协助,影响互动的有效性。所以,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密切关注与指导,避免生生互动陷入形式主义。如引导学生互动前先独立思考,形成个人观点,再交流讨论,产生思维交锋。反之,缺乏独特思考,互动效率会大打折扣;明确分工,各尽其责,获得更完善的学习成果,感受交流与合作的快乐。
三、关注情感,促进情知有效融合
在现代教学中,虽然教师开始重视课堂互动,但师生间的交往互动更多的是学科知识的交流,情感互动较少,影响互动的有效性。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是比较抽象枯燥,缺乏情感的,倘若教师没有关注情感因素,教学就会变得僵硬苍白。对小学生来说,情感因素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需要教师进行情感引发,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促成师生多元互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认知互动,还要重视情感互动,给数学教学增添愉悦剂,促进情知融合,教师教的轻松,学生也学得不累。如关爱每位学生,以亲切和蔼的微笑与眼神,激励学生,强化师生情感交流;设境孕情、以美激情。如教学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时,在导入环节,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创设去游乐园玩的情境,展示旋转木马、秋千等平移与旋转图片,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感,给师生、生生互动做好铺垫。在知识探究环节,要注意平等民主,尊重学生差异,允许学生质疑,采取发展性评价,肯定独特想法,增强学生自豪感。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从理论上认识互动,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元策略,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既有认知互动,也有情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享受快乐,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生成智慧光芒。
参考文献:
[1]陈星学.小学数学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策略的研究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2]刘敏茹.浅谈新课程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2012,(8).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4期